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作为客家聚集地,其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岭南风格。不仅形成了从灵到肉的祖灵信仰,而且演变出无处不在的从语言到行为均能体现的禁忌信仰,也发展出从习俗到制度的神灵信仰。桂东南客家信仰的文化结构透射出浓郁的乡土观念和国家意识,其演变过程反映出客家人的精神发展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民间大幡醮仪,肇始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完备于唐宋。桂东南客家聚居区至今完整传承,堪称民间信仰之珍贵活化石。大幡醮仪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佛皮、道骨、儒家魂”的结构特征,还表现了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至尊地位,更在解决民众生老病死各种困厄方面,具有显著功效,并且技艺卓越,值得国内外学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为范例,探究如何将民间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为适合于课堂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保护传承,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的导向是地域文化价值观;改编的法则是遵循地域文化规律、体育健身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改编的方法是纳入地域动作元素,植入地域文化元素,添加创新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拟兽舞"是桂东南地区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一种民俗舞蹈,它的形式多样,在当地民间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原始狩猎特性、动物图腾崇拜本质、地方审美形态及民俗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其社会人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纸马舞是文山壮族节庆和丧葬祭祀时所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又名跳纸马,广泛流传于文山州壮族布岱村寨,与壮族人民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7.
"紫姑"是中国民间诸神谱系中的"司厕之神","迎紫姑"是元宵节的特定节庆形式,受众极广,并因时地差异而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在赣、粤、闽等客家地区,紫姑信仰逐渐演化为月姑崇拜,二者在神职信仰、仪式流程和组织群体方面几乎一致,但受圆月崇拜和当地农事时令等因素的影响,其时令由传统的元宵嫁接至中秋.月姑崇拜在客家地区存续至今,除...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间信仰是多神信仰,其队伍庞杂的神灵既有中原南迁汉族移民所带来,也有客家人聚居地少数民族留下的.还有非客家地区传入后落地生根的,其传承与发展不仅伴随着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也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全过程,成为客家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葱郁的枝叶.以闽、粤、台客家公王、伯公、妈祖、三山国王等信仰为例探讨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在中国宫廷之外的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妙的舞蹈,被称之为"民间舞蹈"。其中最有气势的舞蹈当属"鼓"舞。顾名思义,"鼓"舞的舞蹈动作应当是围绕着"鼓"展开的。而作为打击乐器的"鼓"起源很早。传说远古时有  相似文献   

10.
泉州民间舞蹈部分存在一舞多形现象,如《踢球舞》,有梨园踢法、民间踢法,不断发展变异并出现在大型广场舞中。一舞多形并存共舞蕴含泉州民间舞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踢球舞》等舞蹈中可看出泉州民间舞蹈与南戏、南音的关系,球手的动作则吸收南少林武术元素,其舞蹈功能的选择推动泉州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深刻反映出泉州民间舞蹈所包涵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三节龙·跳鼓舞"是流传于湖北省云梦县伍洛寺镇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当地传说与古老的祭祀舞演变而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的道具形制、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2010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根据自己参与"三节龙·跳鼓舞"的挖掘、搜集、整理、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对该舞的起源、表演、传承与创新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是分析和归纳不出桂东南体育文化的,但是融入桂东南的体育生活中却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要具体指出桂东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是分析和归纳不出桂东南体育文化的,但是融入桂东南的体育生活中却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要具体指出桂东南体育文化的整体特征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为江西傩舞之一种。它起源于早期民俗祭祀活动,是一种戴着面具按民间祭祀活动而舞的仪式。最初的内涵就是古代民众驱鬼逐疫、祈福避灾,古时每逢打樵、春节都要跳傩舞,以祈福消灾,自娱自乐。后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提炼、并吸收其他表演艺术精华,逐步形成地方民间舞蹈艺术。加之  相似文献   

15.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祖墓风水对客家民间社会的影响既深且广。客家人入桂时,有背负父祖骸骨随迁的丰富记载。广西客家祖墓有骸骨葬、衣冠葬、银牌墓及招魂葬等多种类型。祖墓不以有无祖先骸骨为条件。客家祖墓风水信仰,具有精神归宿、文化认同、精神激励、道德教化等极其重要的宗教功能,是祖先崇拜的支柱之一。客家二次葬或多次葬习俗的形成,是客家民众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家祖墓信仰宗教圣境之建构,与灵魂观念、祖先观念、土葬与墓祭习俗、风水观念,以及民众的宗教需求等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省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中,流传着大量山歌、哭嫁歌、童谣和民间故事等口头学,丰富多彩的客家民间学透露出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历史变化。这些作品凝聚了客家人的精神,是粤北客家人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体育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体育的研究对于农村体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赣南客家村落体育是在客家农村村落环境中广泛流传的客家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体育活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赣南客家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特征和开发策略,为进一步发展赣南客家村落体育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献研究表明:闽南民间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继承了闽越文化传统,在拍胸舞等民间体育活动中仍可看出蛇崇拜的遗存.同时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原歌舞、习俗和养生娱乐活动成为闽南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唐宋之后的经济和交通地位的日益重要,域外文明特别是宗教文化队闽南民间体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彝族烟盒舞起源于原始的狩猎祭祀,与彝族“跳乐”、“跳弦”等民间舞蹈同源异流。彝族进入农耕社会后,烟盒舞开始以高梁杆、牛皮、铜鼓为乐器,加之与彝族男女青年“吃火草烟”相结合,逐渐形成有固定套路和配器的民间舞蹈,并由单一向综合性、复合性演变,成为深层彝族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