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孙巧银  方磊  王化齐 《中国地质》2018,45(S2):56-61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6年从银川盆地1:50 000芦花台图幅区内采集的14个工程钻孔的数据信息,293个岩土样品共1 996组测试数据。主要测试土体抗剪强度、压缩模量、颗粒成分等。图幅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经钻孔揭露,纵向上岩土类型从地表至深部依次为砂砾石土、粉细砂、粉土和粉质粘土等;横向上,西部以洪积成因的砂砾石为主,东部以冲积和风积成因的粉细砂为主;整体上表现出由西向东地层时代变新,岩性颗粒由粗变细的总体特征。样品测试显示,图幅区内砂砾石、粘性土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工程地质特性较好;而图幅东部区域的风成粉细砂土因胶结差,结构较分散,易出现砂土液化现象而呈现出较差的工程地质特性。图幅区内的工程地质钻探工作施工规范,测试分析均由具备国家资质的实验室承担,得到的数据质量可靠,真实反映了该区域内地层信息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数据集的数据和分析结论,可以为研究银川盆地的地质演化及在该区开展工程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野外剖面观测、钻孔剖面研究和热释光、电子自旋共振测年,讨论了长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序列、岩性特征和形成时代。长春地区自中更新世早期开始接受第四纪沉积。中更新统下部荒山组下段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黏土,普遍含有铁锰结核;中更新统下部荒山组上段岩性主要为粗砂、黏土夹含砾粗砂和细砂。荒山组底界年龄约为(81.5±8.1)×104 a,顶界年龄约为15.0×104 a。中更新统上部东风组为泛滥平原沉积经后期黄土化作用形成的土状堆积,含有铁锰结核,其底界年龄约为13.877×104 a,顶界年龄约为12.955×104 a。上更新统下部的哈尔滨组岩性主要为粉砂质黏土,上部含有锈黄色泥管,其底界年龄15.0×104 a,顶界年龄约7.0×104 a。上更新统上部的顾乡屯组下段岩性主要为含砾粗砂、含砾砂层夹粘土和粉砂,含有锈黄色泥管;上更新统上部的顾乡屯组上段岩性主要为粉砂、粉砂质粘土和粘土,局部含有锈黄色泥管。顾乡屯组底界年龄约为6.224×104 a,顶界年龄约为1.10×104 a。顾乡屯组相当于末次冰期的河流沉积物。全新统温泉河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黑土,厚度各地不一。  相似文献   

3.
一、本地区冲积层地质概况:我队宿东、宿南、宿西等地区,冲积层厚度180~250米左右。岩性有粘土、砂质粘土、流砂(粉砂、细砂、中砂)、钙质粘土、泥灰岩、粘土夹砾石和砾石。流砂层主要分布在150米以上层位。最厚流砂层达15~20米左右,层数达15层以上。砾石层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4.
里下河地区浅部沉积物多为全新世中、晚期堆积,多数地区缺失全新世早期沉积。沉积物以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质淤泥、淤泥质粉砂、淤泥及泥炭为特征。沉积前的古地貌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古气候经历了温湿—暖湿—温湿—温干的变化过程。区内曾有两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早中期,范围几乎遍及全区;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晚期,规模小、范围窄、时间短,为海水沿江河倒灌、回溯形起。该区古环境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湖沼地及平原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现今河湖稠密的低凹平原。  相似文献   

5.
河北平原发育巨厚的冲积、冲洪积沉积物,其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仅仅依靠钻孔岩芯的岩性组合、沉积相分析难以建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地层层序,测试手段的发展和研究精度的提高,为建立河北平原区广大冲积平原的标准地层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对第四系标准孔G01孔(钻孔深度415.5 m)的岩芯观察,按照沉积物颜色、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和沉积构造等特点,将G01孔揭示的松散沉积物分为9大岩性段:第1岩性段主要为灰黑色粘土及灰黑色中砂,代表了河漫滩沉积和河道沉积;第2~5岩性段主要为灰黄-灰绿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发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局部发育波状层理,代表了河漫滩沉积;第6~9岩性段主要为灰黄-棕红色粘土、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夹灰黄色粉砂、细砂及砂砾层,代表了边滩、河道沉积和河床滞留沉积。通过对古地磁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0~105.5 m为布容正极性时,105.5~183.7 m为松山反极性时,183.7~415.5 m为高斯正极性时。以磁性地层为主导、岩性地层特征和14C测年数据为辅,对固安G01孔第四纪岩性地层(183.7 m内)进行初步划分,其第四纪地层的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的对应深度分别为183.7~105.5 m、105.5~59.2 m、59.20~21.45 m和21.45~0 m。  相似文献   

6.
河北白洋淀全新统沉积特征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白洋淀老河头剖面全新世沉积物岩性特征、地层层序、粒度组成及微体古生物组合等进行综合研究,重建了白洋淀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全新世以来白洋淀沉积特征所反映的气候环境特征表现为早期开始出现湖沼相沉积,气候寒冷偏湿;中期湖泊沉积发育,气候温暖湿润;晚期湖泊退缩,以河流-沼泽相沉积为主,气候向凉干转变。综合沉积特征、环境演变阶段与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资料对白洋淀全新统沉积序列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全新统划分为三段:下全新统(11000—8500 a)以灰黄色粉砂质粘土、粉砂为主,夹黑色粘土,冲积-湖沼相沉积发育;中全新统(8500—3200 a)为灰黑色粘土夹粘土质粉砂,湖沼相沉积发育;上全新统(3200 a~)以黄色、褐黄色粉细砂、粘土质粉砂为主,冲积-沼泽相沉积发育。白洋淀全新统中段含有黑色粘土沉积和大量微体与腹足、双壳类等古生物化石,为华北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划分及区域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钻孔XJ01位于废黄河三角洲滨淮镇附近,钻孔中上更新统顶部与全新统有4个14C测年数据控制,该孔全新统岩性特征自下而上为潮间带含贝壳砾质砂层、浅海相淤泥质黏土层、三角洲前缘相深灰色粉砂、三角洲平原相黏土质粉砂及粉砂质黏土。全新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详细地反映了废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各时期的沉积环境,其中,全新统下部见大量的有孔虫与海相介形虫,中部微体古生物略少,上部地层中海相介形虫增多。整个全新世微体生物组合揭示了一个河口变化的水动力控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组(第四系)的修订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鄱阳湖地区 Zk0 1钻孔柱状剖面的研究 ,对鄱阳湖组的定义进行修订、补充 ,认为鄱阳湖组为一套以青灰色淤泥质粘土、黄褐色粘土、粉质粉土为主夹少量粉砂或细砂的湖泊—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年代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底界年龄约 6 2 10± 12 5 a B.P.,开阔湖泊沉积始于 32 4 0± 180 a B.P.,且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位于淮河、长江下游、其沿海地区是指纵串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南)通—(赣)榆运河以东地区,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北起苏鲁交界的锈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共一千余公里。海岸类型除连云港云台山一带为基岩侵蚀岸外,其余均为泥沙质堆积海岸,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米。组成物质:北部为黄淮堆积物,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夹薄层粉砂。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堆积,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为主,夹淤泥质亚粘土。中部为过渡相堆积,岩性为亚粘土。全新统厚度20—30米,成陆年代一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海底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该海域海底表层土主要为流泥和淤泥.钻孔揭露海底以下36.6m土层,从上到下依此划分为11层,为流泥、淤泥质土、淤泥、流泥、淤泥、粗砾砂、粉质粘土、中细砂、花岗岩残积土、强风化花岗岩和中风化花岗岩.在综合研究了区域地质、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类型、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土体稳定性、砂土液化特性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Ⅰ区、工程地质Ⅱ区和工程地质Ⅲ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和各区的稳定性评价,认为Ⅰ区为次稳定区,Ⅱ区为不稳定区,Ⅲ区为次不稳定区.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南缘某拟建机场场区发育第四系深厚覆盖层,对该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钻孔资料显示,该深厚覆盖层普遍分布于整个场区,厚度均在30m以上,最大孔深105m仍未揭穿。纵向上深厚覆盖层由上而下可划分为4层:全新世泥石流堆积层(Q4sef)、全新世冲洪积堆积层(Q4al+pl)、全新世湖相堆积层(Q4l)和晚更新世冲洪积堆积层(Q3al+pl)。其中:泥石流主要由角砾和碎石组成,最大厚度约13m,分布于研究场区西侧;全新世冲洪积层组成物质复杂,以粉细砂和圆砾居多,无明显分层规律,最大厚度约7m;湖相沉积粉质黏土呈可塑-流塑状,局部夹含砂,最大厚度约43m;晚更新世冲洪积层以细砂和中粗砂为主,局部夹有卵砾石,厚度大于42m。分析表明,深层覆盖层成因与晚更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快速隆升及间冰期气候密切相关,而表层覆盖层与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回暖及短期冷暖交替气候密切相关。试验揭示深厚覆盖层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明显,研究场区存在不均匀沉降、渗漏破坏、边坡稳定性及冻融诱发地基破坏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潮白河受水区再生水入渗盐污染模拟柱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及采样测试分析,选取北京市顺义潮白河再生水受水区3种典型代表性土壤介质(砾石含砂、细砂、粉质粘土)装柱,并采用受水区再生水进行淋溶模拟土柱试验。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3种典型土壤介质中,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主要体现为K+与Ca2+之间的交换,且粉质粘土柱中阳离子的离子交换作用较砾石含砂柱和细砂柱更为显著。另外,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土壤介质中粘粒含量、总有机碳含量、阳离子交换容量和粘土矿物总量的增加,典型介质淋溶模拟土柱试验中阳离子交换作用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分别为砾石含砂72 d、细砂80 d和粉质粘土86 d。定量结果计算也证明:粉质粘土介质的各阴、阳离子本底含量最高,单位质量粉质粘土介质硬度及溶解性总固体(TDS)的贡献量最大,分别为5 767 mg/g和6 952 mg/g。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沉积,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组成。该文基于中国海洋地 质调查最新获取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与水深变化进行对比,将该区的潮流沉积特征与其地震相特征进行精细分析, 同时结合晚第四纪CD5孔的岩性、14C测年和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晚更新世以来的四期层序地层,分别是MIS4以细砂为 主的陆相地层、MIS3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滨浅海相沉积地层、MIS2末次盛冰期形成的以粉砂质粘土和细砂质粉砂为主的陆 相沉积地层和全新世(MIS1) 发育的以粉砂质黏土和细砂组成的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全新世地层分别由早期的滨海相沉 积、中期的浅海沉积和晚期的潮流沉积组成。通过这四期层序的研究,揭示了该区MIS4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4.
THE CENOZOIC GEORECORDS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AND THE EVOLUTION OF QING—ZANG PLATEAU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天津滨海新区54个典型地质钻孔和860余个工程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通过钻孔联合剖面和砂体厚度统计,研究了滨海新区全新世古河道分布和演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时期发育3期古河道,陆相古河道为曲流河河道带,海相古河道为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及分支河口砂坝。其中,全新世中期又分为3个亚期,与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时期海进和海退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埋深25 m内的浅埋古河道分为蓟运河、海河和古黄河三个系统,古河道的形成明显受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文县  陈水安 《城市地质》2012,7(2):30-31,48
湛江市区工程建设持力层选择是第四系土层,为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近海地段以淤泥、淤泥质土、粘土、粉质粘土与砂层呈互层状分布为主;远离海滨地带以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为主,岩土以粘性土及中粗砂为主。  相似文献   

17.
马震  夏雨波  王小丹  韩博  高伊航 《中国地质》2019,46(S2):123-129
雄安新区位于太行山以东平原区,100 m以浅地层以冲洪积冲湖积砂层和黏土层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获取了百余个钻孔的地层、标贯、测试等地质数据,形成了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工程地质钻孔数据库及三维模型,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从工程地质钻探数据获取、数据集成方法、地质资料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工程地质三维结构模型。以雄安新区工程地质勘查数据集应用的实例,为城市地质调查和数据集处理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rational use of drilling parameters is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 new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s using drilling parameters was proposed. First, through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drill bit, the preconditions and theoretical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s using the bit’s torque are clearly defined. Next, drilling tests and dynamic cone penetrat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miscellaneous fill, silty clay, sandy clay, medium coarse sand and gravel san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se soils were given. Then, using the new metho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under the roadbed was exam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t’s torque is a good parame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new method and the empirical formula is discussed, and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