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街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户外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提高室外行人舒适度的前提条件.以广州4条不同等级和朝向的街道作为模拟对象,利用微气候软件ENVI-met对街道微气候进行模拟计算,发现街谷易形成局部高温区域,优化建筑界面形态可提高街谷风环境.通过提高街谷高宽比、优化建筑界面、增加通风廊道、加强路面透水性、提高绿化遮阳效率等多项城市设计策略协同作用,可以全面地提升街谷及附近街区的环境品质,改善街区整体微气候.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设计的气候适应性要求,分别从街道高宽比、街道朝向与天空视角系数三方面探索街区层峡几何形态要素与微气候要素之间的关联,最后分析各形态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武汉汉口的大智路片区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观测和对比的方式研究夏季白天的老城区气候特征,并以此作为Phoenics软件模拟的边界条件,模拟和分析了三条不同高宽比和走向的街道峡谷的风、热环境差异,并根据模拟结果对其进行优化策略研究。研究显示,高宽比与走向均对街道的风、热环境产生影响,而建筑形态的优化、部分周边建筑的拆除,则能对风、热环境起到较好改善作用,该研究将为夏热冬冷地区的城市可持续更新和微气候改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小尺度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文章采用实测加模拟的方法,运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对洛阳市西工小街的温度、湿度、地表温度和风速进行模拟,借此探究小尺度步行街空间形态对街区微气候的影响,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既有街区的微气候,针对临港街区"交通流密集、多污染物叠加、污染物浓度大"的特性。选取天津典型临港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模拟的研究方法,厘清建筑平面布局-高宽比与风环境的关系,确定多种类建筑组合形式"点群式-行列式-混合式"对街区通风和街区空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采用"控制街谷风速+控制建筑与污染源接触面积+明确组团内通风廊道构建的条件+植物配植优化"的优化策略,进行街区尺度控污风环境设计模式的实证探索,以改善街区微气候为目标探索街区生态化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以郑州市德化街为研究对象建立商业街道模型,实测和模拟相结合,量化分析了夏季商业街微气候特征。研究表明:(1)增加建筑高度和植物覆盖率,均可降低空气温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温差达到1.14℃,同时也改善了商业街空间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各测点之间最大PET温差达到了12.7℃。(2)植物由于蒸腾作用可显著增加街道空间相对湿度,同一时间各测点最大相对湿度差达到6.4%。(3)较高街道高宽比可提升风速,各测点全天平均风速最大相差1.10m/s。由此可得,较高的街道建筑和植物覆盖率对街道微气候和室外人体热舒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8.
街区的热舒适性主要与街道的方位、街道高宽比、天空视域因子、建筑组合模式以及场地绿化面积等城市设计因素密切相关。以湘潭市河东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首先用Ecotect软件对场地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进行详细模拟分析,针对该街区特定的气候状况和风热环境特征,对影响街区风热环境的因子进行不同的参数设置,建立基准方案和改进方案模型,再通过CFD开发下的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证明改进方案比基准方案的温度低了3~4℃,其通风条件也得到良好改进,量化参数引入街区尺度的城市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任务越来越繁重。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的生活性街道并提升其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是设计师和相关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结合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蓝村路美丽街区建设项目,探讨了街道公共空间的优化方法,提出街道特色化营造的相关措施,通过街道更新突显了街道的文化内涵,激发出街区的活力。通过该次研究成果,希望能够形成可推广、有价值、可持续的美丽街区营造方法,为城市更新助力。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传统街区气候营建智慧对当今城市更新与设计的科学价值。以喀什老城为例,研究西北干热气候下的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的关系。针对目前城市形态与微气候模拟研究大多针对现代街区,采用单一变量逐个分析、人工耦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入遗传算法与帕累托原理,使用多目标优化平台Octopus进行基于室外热舒适最优的空间形态自生成实验,求得气候适应性街区空间形态参数的最佳取值,提炼形成基于室外热舒适改善的干热地区传统街区街道空间形态优化方法和设计策略,该方法能够为当地城市更新与设计的微气候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植物群落是改善微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微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它对微气候的形成、变化等进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半干旱区城市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广场中4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样地和1块空地为试验地,进行风速、温度、湿度实测和ENVI-met软件模拟分析,以评估各样地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调节微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且与树木胸径、高度、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有明显相关性;乔木高度、形状、胸径可直接影响微气候环境,25 m高、心形、中等胸径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的降温、增湿、通风作用最明显;5m高、圆柱形、小胸径的落叶乔木在春、秋、冬3季增温、增湿、降风效果最优。揭示了广场植物群落数量属性与微气候变量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关键微气候变量在各植物群落中的变化规律,此结果可为半干旱地区广场绿色空间的植物种植设计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外部空间开展的各项行为活动方式受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居民环境行为与微气候关系有利于街区环境品质的提升.文章选择西安小寨传统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微气候模拟平台获取温度、风速数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方法,观察记录居民环境行为,对比两组数据获得居民行为与微气候内在规律.该研究有利于提升传统住区的环境品值,并且为传统街区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大高宽比、大长宽比高层住宅结构方案设计,探讨在方案设计阶段如何确定此类高层住宅结构的适宜建筑高度,可供类似的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文首先对影响近人空间"围合性"的街道尺度展开研究,根据两类人群"流动人群"和"静止人群"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沿街建筑面宽等几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推导出适宜的街道尺度指标,并提出一些设计实施建议。本文还对近人空间的"连续性"形态展开研究。通过中西城市的取样,发现街区肌理对空间连续性有很大影响,近人空间的"连续性"不只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街区"建筑密度"的影响,也受到街区"贴线率"的影响。由此对影响街道连续性的"通透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得到了当前规划控制管理下的地块建筑密度偏低,并藉此提出街区应保证"适宜的建筑密度"的控制理念,提高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到50%的建议。随后对贴线率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发现中、西方城市传统街区贴线率较好,而中国新城区街区界面。将"街道尺度"与街区"贴线率与通透率"相结合的量化指标运用于城市设计导则中,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保证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商业街区是城市区域内,室外人流汇集较大的空间。商业街区城市热岛现象明显,其内部热环境对于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街区空间形态要素与城市微气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对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的商业街区实测研究,发现街区形态要素是导致区域内温度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研究半径内,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建筑覆盖率,植被绿化率,下垫面百分比,天空开阔因子以及建筑墙体面积是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论文通过对各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哈尔滨商业街区形态要素对温度的影响范围。同时,构建的相关性方程能够说明各街区形态要素对于温度的影响程度,旨在将城市设计与气候设计进行整合,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柳靖  侯珂 《建筑科学》2023,(4):279-285
本文通过城市冠层模型、CFD模型与臭氧光化学反应模型进行耦合,形成了街道峡谷内的热力、动力和光化学反应同步模拟方法。以此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街道峡谷热力特征对局地臭氧生成传播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典型日内,街道峡谷内空气温度与来流温度的差异对臭氧生成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热力作用对臭氧浓度及分布的影响主要归因于自然对流对街道峡谷内气流结构的改变;热力作用对于臭氧局地分布特征的影响随着街道峡谷内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以严寒地区代表性城市哈尔滨为研究对象,从明晰城市街区形态和建筑能耗的研究范畴出发,以影响严寒地区建筑能耗的街区形态尺度识别为基础,通过建筑能耗模拟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判定了影响建筑能耗的街区形态指标,并探讨了各指标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建筑平面的几何中心为圆心、100 m长为半径的街区形态尺度对建筑能耗影响最为显著;街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平均高度、道路高宽比、绿地率和周边建筑外墙总表面积对建筑能耗具有不同程度影响。据此,在建筑节能导向的街区形态设计和街区形态的建筑节能适宜性评估两方面,对研究结论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以三亚地区某多层天井式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天井的主要结构特性、底层架空方式和室外环境等因素对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天井的长宽比为1∶1时,天井最佳设计高宽比宜取4∶1~5∶1;底层架空方式以单面架空为最佳;随室外风速的增加,室外环境对天井内温度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9.
地下街道尺度变化直接影响人的空间认知及心理感受,进而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针对地下街道空间尺度的心理认知,笔者试图探索舒适的地下街道尺度,结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街道宽高比、面宽比和长宽比理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开空间尺度认知实验,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量化分析地下街道空间各个心理认知指标、物理尺度指标与心理认知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运用SPSS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根据评分筛选出较适宜试验场景的物理尺度指标值及其对映尺寸。研究结果得出:地下街道空间尺度指标在宽高比1.0~1.7之间、面宽比指标比值在1.9~2.7之间、长宽比指标比值在10.2~12.2之间的数值范围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发展和物质表现的载体,在城市演变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风环境作为城市微气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城市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和人体舒适度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将风环境与历史街区建筑方案设计相结合,探究历史建筑设计方案中风环境的应用。本研究以青岛市历史街区江苏路小扬州宾馆重建方案为例,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运用PHOENICS软件进行风环境模拟,对方案在冬夏两季主导风速、风向下的风速图、风压图进行分析,得出更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