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郭忠 《地理教学》2021,(10):46-48
现代信息技术Google Earth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地理教师所设计的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实践案例,探讨其5E教学内涵,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思路等方面为我国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21,(18):36-37
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学地理课程能在理论上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力度仍有待提升.本文以深圳湿地为依托,开展以"穿越湿地·我的家在红树林"为主题的地理实践活动,探索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21,(10):22-2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思维结构的评价.本文尝试用思维结构评价的相关理论,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模拟实验的方案设计活动,分析学生反映出来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表现,探究如何促使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级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目前地理课堂活动的开展存在受地域等现实条件限制的问题,利用VR技术组织课堂活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通过挖掘Free Rivers桌面VR软件的功能与特点,探讨其与地理课堂活动相融合的课堂活动模式,并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挖掘该软件的地理教学价值,并为其运用于地理课堂活动组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向莉 《地理教学》2012,(11):38-40
上海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行并发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验证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作为地理教师,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最好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朱长江 《福建地理》2006,21(2):153-15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根本变化。本文立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总结了开展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除课外实践外,开发和设计地理实验并将其引入课堂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昼长的变化"的教师演示实验和"时间差异和日期变更"的学生操作实验为例,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图表能力、地理观察和观测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根本变化.本文立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总结了开展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9.
孙秀青 《地理教学》2021,(20):53-55
地理"双新"即将全面实施,"如何加强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从转变地理教学理念出发,引导学生制作使用学具学习"地球自转",并将其延伸至其它地理内容教学.通过研究发现:(1)学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地理知识难点、获得更多新知和体验,同时加强与同学的合作沟通能力,并真正融入地理学习中;(2)学生通过构思、选材、制作学具到操作演示、口头表述等一系列过程体验,能够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调查活动。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指明了方向。校本活动,立足校内,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各种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扎实有效地开展。一、主题确立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周日晚返校,周五下午放学回家,在校时间长。校园占地达8万1千平方米,绿化率达50%,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美丽的植物将校园装点得生机勃勃,它们陪伴着师生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一天,可许多人却未必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说得上它  相似文献   

11.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和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次实践活动的典型做法,从明确深度学习目标、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搭建学习“脚手架”及开展持续性评价等角度,探索基于深度学习设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谌建民 《地理教学》2023,(20):14-17
本文提出了地理实践力素养水平进阶的机制和策略。地理实践力素养提升机制包含“两路径”“两载体”和“两保障”,即以地理实践力课程资源与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课程资源建设与区域共享为路径,以组织机构与信息技术为保障,“指导组—学科组—学科教师—学生”的四级主体开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地理实践力活动。地理实践力水平进阶的策略包括:基于情境化课堂教学,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基于校园环境的课程建设,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基于户外活动的课程建设,提高地理实践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动手学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不仅是新课标中首次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任苏蕊 《地理教学》2023,(15):35-38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落实的。地理教学需要走出课堂。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以必修《地理2》主题5“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调查区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出发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姚振兴  常丽霞 《地理教学》2023,(10):17-20+9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同时,上海版必修《地理1》在附录部分着重撰写了“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方法指导”。教师如何设计与实施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已成为“双新”背景下的又一个新的教学挑战。本文以“青草沙水库‘避咸蓄淡’”为例,通过前期准备(确定考察主题、制定考察计划)、实践实验(野外考察实施、室内实验过程)、活动总结(撰写方案建议、开展表现性评价)三个阶段,呈现了综合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16.
钱明 《地理教学》2005,(10):29-30
合作学习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所要努力实践的基本理念。这在课程标准中有具体的表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探究同伴支持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影响,在福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中选择两个班级开展对照教学实验,并在实验前后对学生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在同伴的支持与帮助下,学生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自我效能感提升,地理实践活动的完成度与完成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程子序 《地理教学》2013,(23):11-15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地理实践作业设计的质量关乎能否有效检测学生运用已有地理知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水平。北大附中初中地理备课组面向八年级学生布置了一项关于“居住地环境状况调查”的地理实践作业。通过对该项作业的效度分析,发现该作业在检验学生地理野外调查技能、运用地图意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能力、提出地理问题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作业在时间进度安排、区域尺度选择、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欠缺。以此作业为例,为初中地理实践作业的设计提出了降低难度、优化尺度、多层设计、及时指导等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9.
路群明 《地理教学》2010,(11):36-38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寓教学活动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学习欲望;将学习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把知识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将基本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淀。  相似文献   

20.
如何增强地理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地理课教学的吸引力,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到地理课程内容上面来的力量。从现代教学理论出发,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即双方都要动员和投入到自己的全部智力、情感和意志上并交互发生影响的过程。实践表明,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之间有两种交流来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其一,是知识流;其二,是情感流。向学生传授和讲解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开展地理德育活动,都是在教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