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霍伦  罗鹏 《骨科》2020,11(6):565-568
目的 探讨早期及晚期负重对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术后愈合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的2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且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24例均为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根据负重时间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早期负重组病人(12例)为术后第3天左右开始完全负重,并佩戴足部支具或者石膏托固定,晚期负重组病人(12例)被允许6周以后开始负重。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早期负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1±3.2)周,晚期负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1.3)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4,P=0.001)。早期负重组术后第12周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VAS评分分别为(99.1±2.5)分、(0.7±0.4)分,晚期负重组为(96.6±1.9)分、(1.1±0.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负重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晚期负重组出现2例骨折延迟愈合,且均在发现延迟愈合后的3个月内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出现。结论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相对于晚期负重,术后中前足功能与疼痛改善方面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何兵  杜斌  孙光权  刘锌  彭晨健  于恒恒  薛鹏 《骨科》2019,10(3):205-209
目的 比较Chevron联合Akin截骨术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度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7例(36足)中度足母外翻病人,Chevron联合Akin截骨组(CA组)14例(19足),Scarf联合Akin截骨组(SA组)13例(17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以下指标: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 IMA);近端关节面固有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 DMAA);胫侧籽骨位置;第一跖骨长度;另外,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HVA、IMA、DMAA、第一跖骨长度、胫侧籽骨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术后均愈合良好,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跖骨头坏死、皮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僵直、足母内翻等并发症。术后末次随访CA组AOFAS评分为(93.91±9.03)分,SA组AOFAS评分为(91.83±13.5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593)。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的HVA、IMA、DMA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SA组比较,术后1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CA组第一跖骨长度短缩程度更大,第一跖骨疼痛发生率更高,而胫侧籽骨复位更理想(P均<0.05)。结论 Chevron联合Akin截骨与Scarf联合Akin截骨治疗中度足母外翻均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3.
周唯  汪国栋  裴璇  黄亮亮  李喆君  刘曦明 《骨科》2023,14(3):222-227
目的 比较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2例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置入内固定的不同分为加长螺钉组(25例)和钢板组(27例)。加长螺钉组采用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后路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2例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25个月,平均14.1个月。加长螺钉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钢板组[(79.6±18.3) min vs.(131.3±18.9) min,(34.2±24.4) mL vs. (252.9±120.3) mL,P<0.001];钢板组术中透视时间少于加长螺钉组[(41.5±23.9) s vs. (176.4±61.5) s,P<0.001];加长螺钉组术后3天、术后2周VAS评分[4(4,5)分、3(2,3)分]均少于钢板组[5(4,6)分、4(4,4)分](P<0.05),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骨折复位情况Matta标准评分与骨盆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长螺钉组有2例病人术后出现螺钉松动退钉,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以及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结论 导航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复位与功能效果,但前者较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疼痛减轻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廖永成  张明  徐俊华  张奕 《骨科》2023,14(5):428-433
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导航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采用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法治疗的3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置钉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钉,男7例,女8例,年龄为(48.67±7.83)岁;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钉,男6例,女9例,年龄为(48.60±7.7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 本研究共置入90枚空心螺钉,每例病人置入3枚空心螺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个月。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6.93±5.65) min vs. (69.87±3.96) min,(12.73±1.28)次 vs. (18.87±2.47)次,(12.60±1.80) mL vs. (25.53±2.39) mL,(8.67±1.18) d vs. (10.87±1.1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人髋部疼痛明显缓解,骨折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型臂X线机监视下置钉相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以显著缩短病人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病人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失血量,更有利于病人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黄家谷  王小勇  李孛  叶小东  王少杰 《骨科》2022,13(4):367-369
目的 观察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按AO/OTA分型为C型的51例股骨干骨折病人。根据骨折固定方式分为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组(IP组,19例)和交锁髓内钉固定组(IM组,32例)。记录病人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切口愈合情况和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 病人均获得随访,两组均无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病例。IP组手术时间较IM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IP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36±1.01)个月。IM组2例C2型、1例C3型骨折不愈合,不愈合率为9.4%;余IM组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53±1.30)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是C型股骨干骨折的可靠治疗方案,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骨折不愈合率,同时未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徐可  刘伟  商科  汪义奎  刘备 《骨科》2023,14(6):570-573
目的 评估TightRope袢钢板弹性固定与螺钉刚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2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试验组(TightRope袢钢板固定,12例)和对照组(螺钉固定,10例),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负重时间、恢复日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患肢与健肢小腿围差及内侧踝穴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胫腓重叠间隙(tibia-fibula overlap,TFO),分析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1±8.31)周。对照组下胫腓联合固定的手术时间短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负重时间、恢复日常活动时间、术后6周、12周AOFAS后足评分以及术后12周踝关节背伸活动,患肢与健肢小腿围差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踝关节跖屈范围、术后24周AOFAS后足评分以及MCS、TF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使用TightRope袢钢板弹性固定能维持下胫腓联合良好的复位,具有早负重、早锻炼、更早地返回生活及工作,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短期临床效果优于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并获得随访的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骨隧道缝线固定组(28例)和螺钉固定组(34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问卷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相近,且术后病人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缝线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50.46±4.59)分、(92.25±2.82)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9.29±8.49)分提高到术后的(90.86±3.38)分;螺钉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9.06±3.85)分、(91.76±7.34)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7.00±8.31)分提高到术后的(90.29±2.78)分;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02,t=-21.730,t=-44.723,t=-28.102,P均<0.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轴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Lachman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6)。病人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骨赘形成及髁间窝撞击表现。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骨隧道缝线固定或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获得牢靠固定,临床疗效理想,骨隧道缝线固定法在处理粉碎骨折及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王炯  李光辉 《骨科》2021,12(5):440-444
目的 比较经关节镜PDS线引导Orthocord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胫骨髁间棘骨折病人48例,将经关节镜PDS线引导Orthocord线固定的26例病人纳入缝线固定组,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22例病人纳入螺钉固定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采用膝关节活动度、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比例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估计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缝线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螺钉固定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早于螺钉固定组,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阳性比例和Lysholm评分均优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缝线固定组可早期功能锻炼,更适合粉碎性骨折,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可行磁共振检查,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骶骨翼髂骨(SAI)螺钉与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同一术者采用SAI螺钉或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的48例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不同分为两组,采用SAI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2例(SAI螺钉组),男14例,女8例;年龄为(32.55±15.06)岁(13~72岁);Denis Ⅱ型21例,Denis Ⅲ型1例。采用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术治疗26例(髂骨螺钉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为(37.35±12.08)岁(13~51岁);Denis Ⅱ型24例,Denis Ⅲ型2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再手术发生率、住院时间、Matta复位质量评分系统、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 SAI螺钉组和髂骨螺钉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3±23.61) min、(122.12±33.54)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0.45±213.64) mL、(534.62±231.42) 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73,P=0.569;t=1.918,P=0.061)。SAI螺钉组再次手术的发生率为0(0/22),显著低于髂骨螺钉组的23.08%(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SAI螺钉组与髂骨螺钉组复位质量、功能结果、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I螺钉组1例术后出现螺钉穿出髂骨外板,髂骨螺钉组3例术后出现臀部疼痛。结论 SAI螺钉三角固定和髂骨螺钉三角固定治疗Denis Ⅱ、Ⅲ型骶骨骨折均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但SAI螺钉三角固定的螺钉突出及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0.
袁斌  葛保健  孟柏屹  孙伟 《骨科》2017,8(6):459-463, 472
目的 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Ⅱ, PFNA-Ⅱ)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PF-LCP)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采用PFNA-Ⅱ或PF-LCP治疗的5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男26例,女28例;年龄为30~95岁,平均(69±15)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NA-Ⅱ组32例、PF-LCP组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评估病人的年龄、性别、受伤肢体、骨折分型、受伤机制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对比两组病人的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后2周VAS评分、总骨折愈合率、术后输血病人比例、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无感染,病人术后均能根据医嘱进行功能及康复锻炼。5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0个月,平均(12±3)个月。PFNA-Ⅱ组病人在术后输血量、术后6个月内愈合率、最终愈合率,以上指标与PF-LC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Ⅱ组骨性愈合的病人Harris评分、并发症例数和术后2周VAS评分,以上指标与PF-LC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FNA-Ⅱ组病人无内固定松动、失败,PF-LCP组出现3例内固定物断裂,两组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P=0.032)。结论 相较于PF-LCP治疗,PFNA-Ⅱ治疗转子下骨折具有并发症少、愈合率高的优点,可考虑作为治疗转子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唐润  杨杰  梁晓军  李毅  王军虎  郝艺翔  张若肖 《中国骨伤》2022,35(12):1121-1126
目的:比较Scarf截骨术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术(double metatarsal osteotomy,DMO)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50例(81足)中重度拇外翻畸形患者,根据截骨方式不同分为Scarf截骨术(Scarf osteotomy,SO)组或DMO组。SO组26例(44足),男1例,女25例;年龄48~65(55.50±4.67)岁;中度18例(30足),重度8例(14足)。DMO组24例(37足),男1例,女23例;年龄45~62(52.10±6.80)岁;中度14例(24足),重度10例(13足)。手术前后在足部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及远端跖骨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第1跖骨相对长度(relative length of first metatarsal,RLFM)的变化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两组患者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SO组随访时间12~36(20.50±6.22)个月,DMO组16~28(19.80±2.44)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切口Ⅰ期愈合,术后(20.31±3.17)个月截骨均愈合,SO组术后1例出现获得性拇内收畸形,未出现转移跖痛;DMO组术后2例发生转移性跖痛。两组手术前后HVA、IMA、DMAA、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RLF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RLF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组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DMO组(P<0.05)。结论:Scarf截骨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均可有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畸形,影像学及临床评估相似,但术后第1跖骨相对长度SO组较DMO组延长,Scarf截骨下地负重时间早于第1跖骨双平面截骨。  相似文献   

12.
侯吴仁  徐敏鸥 《中国骨伤》2015,28(9):796-801
目的:比较3枚空心螺钉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防旋螺钉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 月至 2012年12月,治疗股骨颈粉碎性骨折67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6例采用DHS加防旋螺钉固定治疗(DHS组),男24例,女 12 例,年 龄22~58岁,平均43.7岁;31例采用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男22例,女9例,年 龄24~56岁,平均43.0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下地行走与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髋关节Harri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DHS组(5.00±0.86) cm,空心钉组(3.30±0.57)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获1年以上随访,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地行走时间:DHS组为(19.0±3.5) d,空心钉组为(37.0±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肢部分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DHS组分别为术后(23.0±7.0) d、(138.0±13.0) d,空心钉组分别为术后(38.0±5.7) d、(164.0±12.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51±11) d,空心钉组为(162±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 评分:DHS组为(91.0±5.7)分;空心钉组为(85.0±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DHS 联合防旋螺钉优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更早,骨折愈合更快,髋关节功能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Acutrak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Acutrak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21例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23.6±4.6)岁。右侧12例,左侧9例。根据Herbert-Fisher分型:D1型10例,D2型7例,D3型3例,D4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4±2.7)个月。所有患者采用Acutrak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其中6例行2枚螺钉固定,15例行1枚螺钉固定;7例固定同时行Matti-Russe植骨。测量手术前后腕骨高度、舟骨指数及舟月角变化。记录腕关节活动范围及握力,并采用PRWE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21例平均随访(21.3±3.6)个月。骨折均影像学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3±2.4)周。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舟骨指数及舟月角分别为0.69±0.10和(44.3±8.2)°,较术前的0.61±0.13和(59.4±6.8)°明显改善(P<0.05).握力显着提高,疼痛明显缓解。术后PRWE评分高于术前(76.1±5.2 vs 45.2±4.7,P<0.05).21例术后均返回原工作岗位,平均时间(6.0±1.1)个月。结论:对于舟骨骨折不愈合,Acutrak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能达到舟骨解剖复位,术后愈合率高,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柱螺钉、钢板和钉棒系统3种方式微创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77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男45例,女32例,年龄19~73岁。按AO/OTA分型:B1型26例,B2型20例,B3型17例,C型14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3组:前柱螺钉组35例,采用前柱螺钉内固定;钢板组20例,采用钢板内固定;钉棒系统组22例,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等。结果:7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3(16.5±5.7)个月。前柱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钢板组和钉棒系统组,钢板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前柱螺钉组和钉棒系统组(P<0.05)。3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柱螺钉、钢板和钉棒系统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前柱螺钉固定创伤更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型及Ⅳ型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采用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内踝Salter-Harris Ⅲ型及Ⅳ型骨骺骨折患儿的病例资料,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8.3±2.8)岁(5~13岁),左踝16例,右踝19例。按Salter-Harris骨骺骨折分型:Ⅲ型22例,Ⅳ型13例。手术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取细克氏针采用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记录患儿双侧小腿的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2±3.8) min(30~55 min),术中出血量为(12.1±2.7) mL(5~20 mL)。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4.9)个月(18~48个月)。末次随访,患侧小腿的长度与健侧小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SAMI评价标准,优34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X线检查提示所有病例骨性愈合。所有患儿踝关节活动均不受限,均能参加日常活动及功能锻炼。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内踝Salter-Harris Ⅲ型及Ⅳ型骨骺骨折的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少、对内踝骨折块固定牢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万全增  付宝光 《中国骨伤》2020,33(11):1058-1062
目的:探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股骨转子下长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4.2±12.8)岁;单纯加长Gamma钉固定(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1.4±15.9)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血红蛋白下降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79.1%(19/24),高于对照组的52.4%(11/21)(P<0.05)。两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12个月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断裂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固定可靠,有限切开钛缆辅助固定可提高长段骨折复位率和固定强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吴佳俊  沈超  周小小  王秀会  张琳袁 《骨科》2022,13(5):409-413
目的 探讨“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采用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的47例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根据术中复位评估方式,分为单纯移动“C”型臂X线机透视组(简称透视组,30例)、联合“干性”距下关节镜组(简称关节镜组,17例)。记录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依据术后CT评估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效果,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两组随访时间[(23.6±9.3)个月vs.(20.2±7.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透视组复位优19例,良11例;关节镜组复位优16例,良1例,关节镜组复位情况优于透视(χ2=3.911,P=0.048)。末次随访时比较,关节镜组AOFAS评分[(87.3±6.4)分]优于透视组[(81.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可提高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利于跟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帅  王冰一  范磊  李晓彬  高强  彭强  曹志明  刘涛 《骨科》2022,13(6):511-515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我院采用FN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5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机器人导航下FNS治疗(机器人组),30例采用常规人工FNS治疗(人工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81.0±9.2) min,少于人工组(86.7±12.0) 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分别为(25.5±7.5) mL、(16.4±2.8)次,均少于人工组的(37.3±11.3) mL、(20.1±3.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为100%,人工组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7,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下FNS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俊杰  赵世波  王宇飞 《骨科》2019,10(4):325-328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材料填充治疗的88例单侧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43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同种异体骨组),45例采用自体骨填充治疗(自体骨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跟骨高度丢失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跟骨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骨组和自体骨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23±0.83)个月 vs. (5.92±0.83)个月]、患足AOFAS评分[(79.64±14.54)分 vs. (82.21±11.74)分]、跟骨高度丢失量[(2.16±0.39)mm vs. (2.33±0.38)mm]、并发症发生率(23.26% vs. 24.4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均能减轻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恢复足功能,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韩进  路玉峰  万清明  徐晨  黄小强 《骨科》2023,14(6):489-494
目的 对比分析数字化六轴(QSF)外固定架和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98例胫骨干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9例,年龄为(40.98±13.81)岁(16~71岁)。48例采用数字化六轴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QSF外固定组),50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髓内钉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下地负重时间等;其他随访及影像资料:完全负重时间、下肢功能量表(LEF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成角及移位情况)、并发症等。结果 QSF外固定组病人均采用闭合复位骨折;髓内钉组有7例病人切开复位骨折,其余病人采用闭合复位骨折。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病人随访(29.38±10.1)个月(12~44个月)。QSF外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下地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踝关节跖屈活动度、踝关节背伸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的末次随访中,QSF外固定组病人LEFS评分显著高于髓内钉组(P<0.05)。结论 与髓内钉固定相比,QSF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骨折创伤更小、复位效果好、开始及完全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取出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