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症肝炎病情复杂多变,其并发症更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其先兆症状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在临床上,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为多见。我科2003~2005年间所收院住的重症肝炎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B0,其中34例合并上述并发症,现将我们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是由于严重的肝脏损害或门 脉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据国内外资料报道约有三分之一的肝性脑病系由病毒性肝炎所引起 ,而且死亡率颇高。近年来存活率有所提高并非治疗上有重大突破 ,而是因早期诊断、优质护理和综合治疗的结果。重症肝炎为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严重类型 ,病理特点主要为大块的肝细胞坏死 ,汇管区及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患者病情重笃 ,常在短期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肝功能衰竭 ,严重出血而死亡。我科近 3年共收治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 2 8例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4例 ,年…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因素分析表明:有肝性脑病出血倾向及其他并发症者预后不良,慢性重症肝炎预后差,高血胆红素、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明寿 《广西医学》1998,20(3):463-465
各型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53例临床分析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黄明寿重症病毒性肝炎病人由于肝脏功能的迅速衰竭,常常并发多系统器官的功能衰竭(简称MSOF),这也是重症肝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死亡率达69.2%以上(1)。近...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32例邓书占(滨州地区中医院,256613)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性肝炎笔者1984年5月至1994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病毒性肝炎32例,取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男性21例,女...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重症肝炎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补体系统变化的关系。我们选择了10名重症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试图探讨免疫反应在重症肝炎中的状况及它对病情、转归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 按1978年杭州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对1981年收入住院的  相似文献   

7.
叶峰 《中国医学杂志》2005,3(8):490-491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是重症病毒性肝炎最常见最严重的合并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收集了我科1996年1月-2005年1月十年间我科收治的50例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合并MSOF的32例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重型肝炎与MSOF的关系,以及MSOF对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艳平  李雪梅 《中外医疗》2011,30(19):155-155
重症肝炎是传染性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为严重的类型,病情危重,变化快,并发症多而凶险,死亡率高。病理学检查出现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干细胞再生不足。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严重受损,迅速出现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症等并发症。本病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病死率高。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重症肝炎治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输血后肝炎是病毒性肝炎防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输血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国外为高,而输血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预后极差,病死率很高。我院自1979年1月~1987年12月共收治重症肝炎44例,其中输血后重症肝炎8例,占重症肝炎的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995年 11月~ 1999年 12月 4年间我科收治的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中 48例重型肝炎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5 6 5 %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其中以胃肠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感染最为常见 ,发生率分别为 83 3%、 6 0 4%、 37 5 %、35 4% ,并随着脏器功能衰竭数目的增加 ,其死亡率随之增加。另外 ,发生功能衰竭或不全的脏器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有密切的相关性 ,急重肝多见肝性脑病 ;亚重肝多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 ;慢重肝多见胃肠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感染、肝性脑病。结论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重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合并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和积极治疗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9例重症病毒性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重症病毒性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观察,可以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必要的护理。结论肝性脑病属于急危重症,死亡率高,及早的观察和护理在肝性脑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的危重型,病死率高达70~95%,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何降低本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室1978年~1985年六年间收治重症肝炎33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重症肝炎的预后,总结防治经验,作为临床上提高生存率的参考。病例及转归按1984年南宁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3例中,急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肝癌的高发地区,而且各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肝癌合并肝性脑病的病例不断增多.为增强肝炎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患者中因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性脑病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重症肝炎病情重,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如何提高重症肝炎的疗效,是研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课题之一。我科在国内较早应用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非常严重的妊娠合并症,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严重临床类型,常伴全身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甲、乙、丙、丁、戊种肝炎均可引起重症肝炎,且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常危及母儿的生命安全,可致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肝性脑病、凝血机制障碍致产后大出血,甚至并发DIC,所以妊娠期合并重症肝炎的治疗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症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确诊为重症肝炎85例的住院患者,根据其存活与死亡分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结果:重症肝炎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在患病年龄上无差异。结论: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总胆汁酸 (TBA)、前白蛋白 (PA )及乳酸脱氢酶 (L DH)在病毒性肝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 TBA、PA及 L DH测定 ,其中急性肝炎 10 0例 ,重症型肝炎 12例 ,慢性活动型肝炎 8例 ,慢性迁延型肝炎 16例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各组与对照组的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性。尤以重症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较为明显 (P<0 .0 1) ,慢性迁延型肝炎次之 (P<0 .0 5 )。结论 :TBA测定可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上的一个敏感指标 ,可作为划分慢性活动型肝炎与慢性迁延型肝炎的重要指标。PA、L DH能真实反映各型肝炎早期细胞损害程度 ,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IL-18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检测对照组、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急性肝炎、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及重症肝炎中的任意两组间血清IL-18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中未检出差别。结论: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方晔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5):1422-1423
目的:探讨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及乳酸脱氢酶(LDH)在病毒性肝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TBA、PA及LDH测定,其中急性肝炎100例,重症型肝炎12例,慢性活动型肝炎8例,慢性迁延型肝炎16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各组与对照组的水平间差异有显著性.尤以重症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较为明显(P<0.01),慢性迁延型肝炎次之(P<0.05).结论:TBA测定可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上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划分慢性活动型肝炎与慢性迁延型肝炎的重要指标.PA、LDH能真实反映各型肝炎早期细胞损害程度,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糖代谢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慢性重症肝炎 (7例 )、急性肝炎 (19例 )、慢性肝炎 (2 7例 )、肝炎后肝硬化 (6例 )病人的糖耐量。结果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存在糖代谢障碍 ,其临床表现类型多样化 ,与正常组对照比较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糖耐量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由于肝细胞功能受损 ,导致糖代谢障碍 ,加强对此类病人糖代谢的监测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