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进行了硬质合金-球墨铸铁复合铸造工艺试验,观察了结合区的显微组织,比较了硬质合金复合铸造前后的硬度。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复合铸造工艺,可以保证这两种金属之间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硬质合金的组织及性能基本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球墨铸铁曲轴的激光热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千瓦级曲轴激光热处理设备,对球墨铸铁曲轴进行了激光表面热处理,研究并探讨激光热处理的各种参数及曲轴表面状态对硬化深度、宽度、硬度、耐磨性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给出一组较佳的工艺参数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参数对合金球墨铸铁力学性能以及其微观组织的影响;确定了合金球墨铸铁最佳热处理工艺;研究了热等静压对合金球墨铸铁力学性能以及其微观组织的影响;确定了合金球墨铸铁最佳后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WC-Co硬质合金棒为增强体,采用消失模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高铬铸铁基表层耐磨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微观组织和三体磨料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界面微观组织的观察发现,由于硬质合金表层的熔解和W、C、Co、Fe、Cr等合金元素的扩散,硬质合金与高铬铸铁界面出现了厚度约为800μm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生成了含有W、Co、Fe和Cr元素的碳化物,确保了增强体和基体之间为良好的冶金结合.三体磨料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高铬铸铁(热处理态和铸态)的6~8倍,这是因为增强体的高硬度及其与基体间的良好冶金结合,使得复合材料在磨损过程中,增强体对基体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从而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5.
稀土在WC颗粒复合耐磨材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WC硬质合金颗粒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向复合材料的金属基体中加入了不同数量的稀土。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显微硬度计、台式冲击试验机以及销盘式磨损试验机等试验手段,对稀土加入量不同的几种WC硬质合金颗粒复合材料的金属基体进行了稀土分布及显微组织的分析,测定了基体组织的显微硬度及复合材料的韧性和耐磨性。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富集于奥氏体与碳化物和奥氏体与共晶体两种界面处,少量固溶于奥氏体中。加入适量的稀土产生了明显的微合金化作用,使共晶组织显著细化,提高了金属基体的硬度和韧性以及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6.
钢结硬质合金热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结硬质合金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钢基体是可以进行热处理的。热处理过程包括:退火、淬火与回火。大量碳化物存在(一次与二次碳化物)造成了热处理过程复杂化。目前只有很少的资料中讨论到有关热处理问题。为了把问题弄清楚,我们对钢结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在理论上与工艺上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 本文内容之一,是讨论了一次碳化物(WC)的溶解与析出问题。这将引起钢基体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其热处理。 文中同时介绍了如何正确确定钢结硬质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
采用等温热处理半固态挤压的方法制备Mg2Si/Al复合材料,研究等温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和挤压比压对复合材料组织和布氏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等温热处理后得到了基体α-Al和Mg2Si增强相双球化的半固态组织,其中,Mg2Si颗粒呈现球化,α-Al呈现规则球形或椭球形.当挤压比压恒定时,Mg2Si/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中α-Al和Mg2Si颗粒的球化随着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同时α-Al的粗化也更加明显;当等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恒定时,挤压比压对半固态挤压Mg2Si/Al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不大.硬度测试表明,当挤压比压恒定时,布氏硬度随着等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当等温热处理温度和保温时间恒定时,随着挤压比压的增加,布氏硬度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镶铸工艺制备了硬质合金-45钢双金属复合耐磨材料。用光学金相显微镜和冲击试验研究了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结果表明:硬质合金-45钢双金属复合耐磨材料结合层硬度过渡均匀,冲击韧性是普通硬质合金的5-6倍。  相似文献   

9.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硬度仪,研究了-196℃深冷处理与常规热处理工艺组合对M42高速钢微观组织及硬度的影响,所采用的组合工艺包括:淬火+深冷处理,淬火+深冷处理+回火,淬火+回火+深冷处理.结果表明:淬火后深冷处理24h的工艺能明显细化晶粒,提高M42高速钢的硬度,促进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及碳化物析出并弥散分布,并改变了马氏体的形态.在回火前对M42钢进行深冷处理可降低二次硬化回火温度,峰值温度由525℃降至450℃,硬度值为998.2HV,较未深冷处理提高了5.0%.回火后深冷处理工艺对M42高速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作气门座圈的高铬 (1 4%Cr)耐磨铸铁的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形态的影响 通过测定对该种高铬铸铁进行一次亚临界热处理、二次亚临界热处理的温度与硬度的关系曲线 ,在对组织形态、显微硬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的工艺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 ,该材料经新工艺处理后完全符合硬度检验要求 ,且组织均匀性优于在原工艺处理下的效果 ,并且新工艺具有省时、节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奥贝球铁的无润滑滑动磨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铜钼奥贝球铁在按触应力下与GCr15钢对磨时的无润滑滑动磨损。结果表明当载荷小于98N时,奥贝球铁比GCr15耐磨。磨损过程中的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是这种材料具有良好耐磨性的重要原因。观察到了轻微磨损向剧烈磨损的转化。轻微磨损的机制是氧化磨损与分层机制;而脱层与分层机制则为造成剧烈磨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较大载荷与速度范围内(3~20kgf,0.25~7.5m/s)用销盘法研究了含铜、钼珠光体基球墨铸铁的无润滑滑动磨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材料在一定载荷下,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大,出现两个轻微磨损区和两个剧烈磨损区。在第二个轻微磨损区中,摩擦表面形成了高硬度的白亮层。与前人观点不同,认为白亮层不是使试样具有高耐磨性的原因,此时的低磨损率是由于摩擦热使试样表面升温到临界点以上并发生了氧化所致。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这种材料的磨损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手工电弧炉熔炼、水冷铜模冷却制备了K4169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对铸态及标准热处理态合金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热处理态合金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铸态K4169合金为非晶-纳米晶材料,晶内析出相非常细小,小于10 nm;合金经标准热处理后,γ″相和γ′相以纳米多晶的形式析出;由于纳米多晶的强化作用,合金的断裂强度σb达到了1 203.91 MPa,屈服强度σ0.2为818.93MPa,延伸率δ为16.8 %,硬度则达到了112.4 HRB,合金拉伸断口特征符合韧性断裂机制.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合金硼铸铁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以及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是高速机车柴油机气缸套的主流材料.文中对气缸套合金硼铸铁的显微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和车削加工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合金硼铸铁的石墨形态以高强度A型石墨为主;与非涂层和氮铝钛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相比,赛隆(Sialon)陶瓷刀具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可以实现合金硼铸铁气缸套的高效加工. 关键词:
合金硼铸铁; 车削; 刀具磨损; 氮铝钛涂层; 赛隆陶瓷 中图分类号: TG 113
文献标志码: A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高铬白口铸铁显微组织,探讨了热处理对高铬铸铁冲击韧性和硬度的影响,并确定了组织与性能的相关性。分别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热处理后高铬铸铁显微组织,洛氏硬度计测定高铬铸铁的硬度,冲击试验机测定冲击韧性。结果表明:高铬铸铁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先升后降,冲击韧性则相反。在1 000℃淬火空冷,并在400℃回火时,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笔者研究了稀土对球铁曲轴软氮化工艺及渗层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稀土对球铁曲轴软氮化有明显的催渗作用,软氮化时间可缩短30%; 稀土催渗后,渗层硬度梯度趋向平缓.稀土催渗浮的球铁曲轴使用寿命提高1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球墨铸铁的热浸渗铝工艺和渗铝球铁的耐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浸渗铝工艺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球铁的抗氧化和抗生长能力;由于铸铁成分和组织上的特点,其热浸渗铝工艺与低碳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6.5wt%Si高硅钢冷轧薄板制备工艺、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e-6.5wt.%Si合金是一种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铁损等优异软磁性能的合金。但是,其室温脆性和低的热加工性能严重影响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本实验室利用热轧、温轧、冷轧和适当的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轧制了厚0.05mm的Fe-6.5wt.%Si合金薄板。所获得的冷轧薄板板型良好,表面平整厚度均匀,光洁度好,在室温下具有拉伸塑性,拉伸强度为1048MPa、延伸率为1.4%。在高温退火后获得无取向高硅钢薄板。退火后,薄板的硬度下降、弹性模量升高。本文主要研究了Fe-6.5wt.%Si合金脆性本质、加工工艺、显微组织变化及其与磁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austempering treatment of ductile cast iron with a simple and cost-effective heat-treatment process. This goal was accomplished by applying a simple one-step spheroidization heat treatment to the as-cast ductile iron, which would normally possess a coarse pearlitic microstructure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Spheroidization experiments involving isothermal holding below the lower critical temperature (A1) were conducted followed by standard mechanical testing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for an experimental ductile iron. After improving the spheroidization holding time at a given temperature, the work shows that the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of an as-cast ductile iron can be improved by 90% and 40%, respectively, at the cost of reducing the tensile strength by 8%. Controlled discretization of the continuous cementite network in pearlitic matrix of the ductile iron is deemed responsible for the improved properties. The work also shows that prolonged holding time during spheroidization heat treatment leads to degrad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due to the inhomogenous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caused by heterogeneous decomposition and cementite clustering in the material. The main outcome of this work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ductile cast iron’s necking behavior due to spheroidization hea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合金元素Cu、Mo和等淬时间及温度对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找出了合金元素Cu、Mo对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并在实验室生产出性能良好的离心奥氏体/贝氏体球墨铸铁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