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氨吡酮(amrinone)的作用:氨吡酮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与有强心作用的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同有较强血管扩张作用的硝异梨醇(isosorbide dinitrate)伍用相同,只用本药一剂即可对急性心力衰竭及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恶化患者的肺充血、低心输出量有改善作用。另外对用洋地黄治疗出现的缓脉性心力衰竭及使用儿茶酚胺时β受体调节下降引起的心力衰竭也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心肌内磷酸二酯酶(PDE)Ⅲ活性、影响细胞内环磷腺苷分解,使cAMP浓度升高,发挥强心作用的。此药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氨吡酮(Amrinone)为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强心药。国外资料报导,该品具正性肌力与扩血管作用,口服与静脉给药均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然而氨吡酮的强心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国内亦未见到有关对氨吡酮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报导。本文观察国产氨吡酮(南京药学院提供)对麻醉犬左室心功能、离体灌流兔心、离体兔主动脉条的作用,并利用体外培养心肌细胞为模型,观察氨吡酮对培养心肌细胞搏动功能、环核苷酸及腺苷环化酶活性的影响,籍此探讨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米力农(milrinone)又名甲氰吡酮,化学名为1,6-二氢-2-甲基-6-氧-[3,4‘双吡啶]-5-甲腈,是一种非洋地黄强心苷、非儿茶酚胺类的正性肌力药物,它能抑制心脏的磷酸二酯酶产生正性收缩和外周血管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伴有轻度大血管并发症的2DM患者,随机、双盲分成吡格列酮组(A组30例),对照组(B组30例),进行平行对照的盐酸吡格列酮临床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前后血清mmp-9水平。结果(1)经过12周治疗,吡格列酮组血清mmp-9水平下降了19.8%。(2)吡格列酮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2DM患者血清mmp-9水平,有助于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38例)接受吡格列酮(15 mg/d)和基础治疗,对照组(38例)只接受基础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后PAI-1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显著性下降[(0.59±0.07)和(0.71±0.11) U/ml;(2.27±1.13)和(3.41±1.34)],吡格列酮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0.52%和31.58%;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5.26%和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PAI-1活性,减少近期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无胰岛素抵抗(IR)的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LVH)及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入选无IR的高血压病伴LVH患者60例,随机分成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吡格列酮组给予依那普利和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血清BNP水平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LVMI、血清BNP均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吡格列酮组LVMI、血清BNP下降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逆转高血压病LVH,并降低血清BNP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及受活化调节、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蛋白(RANTES)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50例,分别接受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和吡格列酮治疗6月,流动注射分析法检测血清AGE-P水平,ELISA法检测RANTES水平.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AGE-P水平均有下降,吡格列酮组AGE-P水平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2)吡格列酮组治疗后RANTES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3)吡格列酮组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ΔUMA)分别与治疗后血清RANTES下降值(ΔRANTES)、治疗后AGE-P下降值(ΔAGE-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ΔAGE-P与血清ΔRANTES也呈正相关.结论 吡格列酮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UMA)排泄,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GE-P和RANTES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 选取71例新诊断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吡格列酮30 mg、1次/d联合治疗;对照组包括二甲双胍组(M组)和吡格列酮组(P组),M组24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治疗;P组22例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患者.所有治疗疗程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 h胰岛素(P2h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T2hINS均明显下降.M组和P组疗效相似;治疗组在减低患者胰岛素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方面均优于M组和P组.结论 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可作为经过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仍然不良的肥胖T2DM患者选用的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80例T2DM伴MCI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口服,疗程1年。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定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采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IR程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MoCA评分及HOMA-IR比较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MMSE及MoCA评分分别为(27.1±1.2)分和(26.9±1.3)分,吡格列酮治疗组患者的MMSE及MoCA评分分别为(29.7±1.4)分和(29.3±1.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治疗后吡格列酮治疗组HOMA-IR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MCI,具体机制可能与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疗效和血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碧文 《热带医学杂志》2005,5(5):713-714,662
目的观察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对血脂的影响。方法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130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30m g/d,对照组(11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H bAl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 OM A-IR)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H bAlc、空腹胰岛素和H OM A-IR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下降了(1.7±1.8)m m ol/L,(1.1±1.1)%,(2.2±9.4)m U/L和(0.14±0.31),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吡格列酮组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hol)都有明显下降和改善(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并能改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成模后大鼠继续用高果糖饮食喂养,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非诺贝特加吡格列酮组,分别加用相应药物干预4周.比较干预后组间大鼠心脏肥厚指数及心肌结构上的差异.结果 高果糖饮食可成功诱导具有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该大鼠模型心肌肥厚指数较对照组大鼠增加[(3.93±0.26)vs(3.12±0.24)mg/g,P<0.01)],心肌细胞肥大,结构紊乱.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加吡格列酮组大鼠心肌肥厚指数均降低[(3.61±0.28)vs(3.93±0.26)mg/g,P<0.05; (3.53±0.21)vs(3.93±0.26)mg/g,P<0.01;(3.30±0.18)vs(3.93±0.26)mg/g,P<0.01],心肌结构有所改善;与非诺贝特组大鼠比较,非诺贝特加吡格列酮组大鼠心肌肥厚指数进一步降低[(3.30±0.18)vs(3.61±0.28)mg/g,P<0.01],心肌结构明显改善.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均可抑制代谢综合征大鼠心肌的病理性重构,合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大小,将180例患者分为蛋白尿正常组(NA)、微量蛋白尿组(MA)和临床蛋白尿组(CP)。将MA组与CP组随机分成两个对比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UAER水平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吡咯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对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的水平、减少UAER的排泄量效果显著,治疗和改善患者糖尿病肾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SD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干预的效果。方法 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料组(NC组,12只),高脂饲料组(HF组,12只)及吡格列酮干预组(HP组,12只)。饲养28周后:①检测血游离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G)及心肌组织TG含量;②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③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④观察大鼠高频超声心动图;⑤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活体检测大鼠左心室最大收缩速率(+dp/dtm ax)和左心室最大舒张速率(-dp/dtm ax)。结果①HF组大鼠血FFA、TG及心肌TG含量明显增高(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以上指标明显改善(P<0.01);②HF组和HP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增高(P<0.01);③HF组G IR较NC组显著降低(P<0.01),HP组G IR明显改善(P<0.01);④HF和HP组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T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Td)均明显增加(P<0.01);HF组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和心指数(C I)降低(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EF、FS和C I升高(P<0.01);3组室壁收缩增厚率(△T%)、心率(H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HF组心脏+dp/dtm ax和-dp/dtm ax均明显下降(P<0.01);吡格列酮干预后+dp/dtm ax和-dp/dtm ax均较HF组改善(P<0.01)。结论高脂饲养可导致大鼠心脏功能受损,吡格列酮干预后可以明显改善大鼠心脏功能,其机制与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4.
姜丽丽  尚可 《广东医学》2021,42(11):1352-1355
目的 观察在抗风湿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吡非尼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免疫科住院并接受吡非尼酮治疗的RA-ILD患者30例,另选择同期经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未服用该药的RA-ILD患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吡非尼酮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吡非尼酮组治疗6个月后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占预计值%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较基线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非尼酮组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KL-6水平呈下降趋势,吡非尼酮组观察期间病情进展例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吡非尼酮治疗6个月时,可一定程度上延缓RA-ILD患者肺功能下降,且有降低血清KL-6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包括:噻格列酮(ci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tiaxone)、吡格列酮(piogltazone)、嗯格列酮(englitazone)等.1997年曲格列酮被欧美及日本最早应用于临床,发现曲格列酮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毒性,甚至肝坏死,现已禁止使用.1999年吡格列酮作为该类药中的第2种新药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1],我国自己研发的吡格列酮于200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CFDS)批准上市,该药降糖作用比曲格列酮强10倍,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 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 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确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使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腰围(WC)、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HOMA-IR、FBG、TG、LDL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结论:盐酸吡格列酮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对代谢综合征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2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及多因素干预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吡格列酮组(n=40),治疗12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的CRP及m-Alb的下降程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CRP及m-Alb,有明显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减缓糖尿病肾病(DN)的进程,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联用吡格列酮与前列地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用吡格列酮治疗1个月)和联用组(36例,用吡格列酮联合前列地尔治疗1个月)。将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并借助SPSS23.0检验数据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24h UAE)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用组均更低(P<0.05);联用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吡格列酮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前列地尔能够有效改善肾功能,疗效理想,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张蕊  于磊  徐珽   《四川医学》2018,39(6):658-662
目的对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借此筛选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为合适的药物。方法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采用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其中4篇为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照,4篇为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1篇为吡格列酮、维生素E、安慰剂三组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1)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脏纤维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01,1.95));(2)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26,2.58));(3)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减少肝脏脂肪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6,95%CI(1.39.2.49));(4)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82,95%CI(-1.17,-0.47));(5)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3.39,95%CI(-5.23,-1.55)),吡格列酮联用维生素E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9,95%CI(-0.49,1.28))。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共67例退出试验,对照组48例退出试验。共有6篇研究报道了吡格列酮的药物38例不良反应/事件,吡格列酮组发生2例,对照组共发生17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未做详细描述。报道最常见为皮肤组织、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吡格列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中,吡格列酮与安慰剂、维生素E比较,在改善肝功能、肝组织学、降低血糖等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基于目前现有证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在肝纤维化、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脂肪样变治疗时可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