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研究从绘画转换到建筑形式的过程,探讨建筑形式语言的一种生成方式与途径。该文梳理了从绘画中获得形式参照的方式,结合形式要素和语义与语用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建筑形式语言生成的机制。建筑的形式可以通过引入绘画的形式要素、再现绘画的形式语言以及从绘画形式转换生成。形式生成的逻辑体现了建筑形式自治的模式,是一种与功能和意义生成建筑形式平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毅 《山西建筑》2016,(5):19-20
解释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征的含义,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之间的关系,指出建筑形式设计的象形与象征相互递进、相互融入,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建筑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筑空调与城市规划存在系统关联,建筑空调与城市规划存在形式、过程、目标、观念、阶段等对应关系.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筑空调应以城市规划为角度,采用系统方法,基于城市范畴确定技术发展的形式、内容、方向.城市具有特定的城市形态,建筑空调必存在相应的空调形式.建筑空间是空调形式与城市形态的重要对应因素.论述了系统关联下,城市形态、空调形式以及依建筑空间作用的建筑空调与城市形态的形式对应.  相似文献   

4.
浅谈现代建筑结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红兵 《山西建筑》2009,35(17):58-59
从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并对几种建筑结构形式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阐述,通过人们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探索和发掘更安全、更经济、更舒适的建筑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满铁奉天公所的建筑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根据两次建筑扩建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从整体布局形式、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建筑形构与立面形式等层面对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据此,对融于建筑形式中的“和洋折衷”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解析;最后,对建筑本体价值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疗门急诊医疗综合楼设计从建筑形式多元化对医疗建筑形式的补充与冲击、建筑形式的复杂性对医疗流程的作用与反作用、建筑形式与建筑节能等方面探讨了医疗模式与医疗建筑设计模式互动关系,及其对医院建筑形态与医疗功能形态同步演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蕾  凌峰 《山西建筑》2009,35(8):36-37
对徽派建筑元素作了介绍,研究了现代建筑与徽派建筑在空间形式、建筑造型元素、建筑材质方面的交融点,并从结构形式与景观意境方面将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将徽派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有深远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刘群 《山西建筑》2007,33(20):28-29
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洞胜 《城市建筑》2014,(27):64-64
大多数建筑物的形式都分为这样几类:传统的泥瓦墙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新型光伏建筑等形式。本文详细评测了光伏建筑结构的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建筑物的形式都分为这样几类:传统的泥瓦墙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新型光伏建筑等形式。本文详细评测了光伏建筑结构的一体化发展现状以及实际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文晓娟 《城市建筑》2013,(16):205-205
建筑是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统一体,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形式美与功能美是否能够实现协调统一。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筑的功能美和形式美,并对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协调统一及运用做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3.
胡飞  付瑶 《山西建筑》2008,34(3):349-350
以"曲"建筑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园林中"曲"的形象与特征,通过分析"曲"作为一种园林建筑创作手法在园林中的运用,以达到营造空间美的目的,同时可供其他园林的空间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筑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审美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形几何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作为拓展设计构思广度和深度的新方法,分形思维是建筑创作中新的设计思路,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蹊径。  相似文献   

15.
秦凡 《华中建筑》2012,(11):45-48
在当前的建筑形式研究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几乎替代了形式观念的研究。建筑不仅仅是物质固化的存在,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对象化的存在。我们可以从美学的历史中找寻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在建筑形式观念确立的研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素,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建筑形式观的主体性思考,以及对其基本发展线索的梳理,整理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组成要素、基本特征等,对于我们分析、释读历史和当下的建筑现象,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子奇 《山西建筑》2011,37(12):9-10
从形式美的角度分析了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并论述了木雕艺术与建筑的融合,从而使建筑更具艺术化、精细化,使木雕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建筑美学的研究历程中,人们不断的对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与运用进行研究。建筑是全世界人类进步发展的创造产物,也是人类时代的见证,建筑始终与艺术结合在一起,随着艺术观念的发展而发展。本文以美学的视角,从对称与均衡、比例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方面分析出建筑形式美之间的关系,浅析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以致达到使其更好的运用到建筑中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建筑在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经历了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不断地探索、发现、发展着建筑的形式之美,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传统,优美的形式而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本文从对称布局、群体组合、节奏韵律、对比和谐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周振宇 《华中建筑》2005,23(2):21-22,43
该文对“新、特、奇”的内涵作出了界定,阐明了“新、特、奇”与建筑美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新、特、奇”是我国建筑美寻求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探索,是中国建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对建筑形式的“新、特、奇”与城市的美的关系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