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地铁建设引导规划和土地综合开发成为关注重点。文章通过对厦门地铁三号线双十中学站物业开发方案设计研究,对"地铁+物业"开发模式特点及地铁物业开发设计重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地铁站物业综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铁车站的出入口是车站衔接地面空间的重要过渡,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香港地铁在地铁结合物业开发的模式中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其经验值得借鉴。本文以香港地铁车站出入口为对象,分别从车站出入口的布局形式以及与出入口衔接的车站内部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和阐述香港地铁车站的出入口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3.
地铁站的物业开发因关系到站点交通支撑运营和城市土地开发效率而意义非凡。西安市地铁站点的开发目前属于前期探索阶段,结合国内其它城市地铁站点物业开发模式的分析比较,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西安市的地铁建设也是一个积极性探索。其中三殿村高架地铁站的物业开发采取以交通站点带动用地开发的TOD模式,本文将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深圳地铁借鉴“R+P”创新开发运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铁公司”)之所以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具盈利能力的地铁建设运营商,其开创的“R+P”(轨道+物业)模式功不可没.深圳地铁则在借鉴“R+P”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本地情况的开发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亮亮 《河南建材》2021,(11):110-112
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浪潮,使得每年新增的地铁线路不断给城市运转添砖加瓦.地铁高效便捷,缓解了大量的地面交通压力,但是随之带来的地铁车站的地面设施即地铁附属建筑,正成为城市道路两边的"钉子户",变得越来越无处安放.文章从介绍地铁附属建筑的各种类型出发,分析其与地块物业开发建筑的结合模式,并详细探讨了其对物业开发建筑的影响,最后总结了对物业开发建筑+地铁附属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策略,以期消减地铁附属建筑对的城市道路界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地铁车站与周边物业衔接存在的设计、人防、消防、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地铁车站先期设计实施,周边物业后续实施,车站未为后续的开发和改造预留充足条件的情况,笔者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的周边物业与地铁车站的衔接方式,反推地铁车站站点的预留形式,为后续与周边地块的衔接做好准备,并预留一定的灵活性。同时,根据物业与车站综合开发利用最大化原则,通过分析车站周边环境以及规划情况,着眼于近、远期物业与车站对接的潜在需求,将不同的车站预留方案进行分类,在车站站厅、出入口通道侧墙有针对性地预留暗梁、暗柱,以便日后车站与物业能够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7.
胡霞  任秀玉 《中外建筑》2011,(11):65-67
地铁车站物业开发因关系到站点交通支撑运营和城市土地开发效率而意义非常,无锡市地铁站点物业开发,通过对国内外地铁站点开发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和条件,提出合适的开发模式,其中西漳站高架地铁车站的物业开发采取以交通站点带动用地开发的TOD模式,本文将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铁公司")之所以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具盈利能力的地铁建设运营商,其开创的"R+P"(轨道+物业)模式功不可没。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港铁公司的"R+P"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深圳如何将港铁公司的"R+P"模式本地化。1港铁公司通过"R+P"模式实现盈利的关键港铁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由香港政府控股的地铁建设运营商。港铁公司负责运营香港市区9条轨道交通线路及1条机场快线,在新界西北提供现代有轨电车服务,并且从事商场、写字楼  相似文献   

9.
当前,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轨道交通发展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文章以香港地铁(后文简称港铁)东涌线为例,系统研究了东涌线的土地开发、开发模式、开发时序、经营收支情况以及轨道与物业关键环节的工程衔接问题,以对港铁"轨道+物业"开发模式作较为全面的剖析。同时,在梳理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成都轨道交通运营情况的基础上,对成都轨道交通开发运营的资金情况作了测算。最后基于港铁东涌线的经验及成都实际,提出对成都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运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AT:近日,国家在轨道交通开发中倡导PPP模式,即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结合,鼓励采用港铁"轨道+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在香港人多地少的高密度城市中非常适用,如香港站、九龙站的开发都很成功。同时并不是每个站都适合物业开发。请介绍深圳地铁四号线龙华车辆段一期是怎样的情况?梁秉坚:4号线车辆段物业开发地块的总用地面积为204 000m2,分两期进行,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89 400m2,二期用地面积约114 600m2。早在2004年,港铁就提出龙华车辆段土地综合土地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24)
通过对香港、北京两地的地铁企业运营情况和投融资模式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地铁运营存在行业性亏损的根本原因是地铁的正外部性和公益性。因此要转变地铁企业亏损运营的现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我们必须借鉴香港地铁"地铁+物业"模式,将地铁的正外部性内部化,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地铁投融资模式,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实现地铁企业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重点一方面着眼于"地铁各类型物业开发"与"城市更新"的结合,另一方面着眼于相对应的设计方法,目的在于探究两者有机融合的可能性和可实施性,并对站点物业开发的三种结合方式及结合层级予以阐述,打破以往对此类开发的局限,扩大视角,总结各类"物业开发+城市更新"模式下的开发定位及设计思路,从而指导相关设计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铁车站分类理论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布局等都会受到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影响,因此,处于不同城市区位的地铁车站周边地下空间将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为了指导车站周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有必要先对城市地铁车站进行分类,再针对各类车站的特点研究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本次研究将在分析已有地铁车站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抓住影响车站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两大重要影响因素——地铁车站的交通重要性以及车站所处的城市区位,来划分地铁车站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大运会后,深圳地铁迎来了网络化运营时代,而地铁巨额投资和亏损运营的双重压力也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凸显。2011-2020年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含枢纽、国铁)需求高达1329亿元,传统由政府财政兜底的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趋明显,地铁正外部效益如何内部化成为国际性热门课题。深圳借鉴香港地铁成功开发运营模式,尝试走"地铁+物业"的一体化开发路线,地铁上盖物业也开始成为深圳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介绍我国城市地铁建设背景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开发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在城市发展中的优势作用,从城市设计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城市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开发模式、开发原则、开发程序和施工技术可行性,以此论证了开发大规模地铁车站综合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目的使其充分发挥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的开发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以两个不同类型的车站综合开发项目为例,对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结合的方案及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对规划条件、建设时序、开发性质等不同情况下的车站综合开发提出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的开发模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以两个不同类型的车站综合开发项目为例,对地铁车站与周边地块结合的方案及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对规划条件、建设时序、开发性质等不同情况下的车站综合开发提出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地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文通过对青岛地铁太平角公园站概念设计的过程介绍,展现在概念设计生成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关注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对地形地貌特征的理解,以及城市特色的发掘,引出设计概念,以回应场地本身的自然、文化、地域特征,试图在地铁车站建设与保护场地的场所精神之间找到平衡.概念设计为凸显场地的“公园中的地铁站”这一文脉特征,通过合理安排站台功能分区与改善公园与城市的交通流线组织,精心营造显现青岛地域文化特征的地铁站休闲场所,细心设计出入口及风亭、冷却塔等构筑物,提出了“1个车站+1个公园≥1个公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海岛万象”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9.
浅议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龙 《山西建筑》2007,33(23):41-42
介绍了地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新时机,阐述了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的结合方式,论述了地铁沿线地下物业开发的现状,指出了地铁与地下物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以缓解地面日益增长的商业用地需求。张龙  相似文献   

20.
"地铁+物业"综合开发模式是通过利用地铁沿线的建筑空间,充分发掘其商业价值,全面提升地铁的商业价值,最终达到交通畅通、商业发达的互利局面。论文就"地铁+物业"综合开发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一模式的运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