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了解森林生物量碳分配特征,对于森林碳贮量和碳汇估算、森林碳汇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选择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青年(约47 a生)和老龄(约120 a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和生物量异速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碳贮量,并分析其高度级、径级和树种间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青年林碳贮量为115.03 t.hm-2,老龄林碳贮量为224.43 t.hm-2;2)青年林最大碳贮量出现在高度级Ⅶ级(15~17 m),为23.17 t.hm-2,而老年林最大碳贮量出现在高度级Ⅷ级(17~19 m),为62.96 t.hm-2;3)青年林中Ⅵ级(15 cm≤DBH<17 cm)的碳贮量最高,为34.25 t.hm-2,占总碳贮量的29.77%;在老龄林中最高碳贮量集中在XIX级(DBH≥41 cm),为60.03t.hm-2,占总碳贮量的26.78%;4)2个林分绝大部分碳贮量都集中在少数树种,大多数物种对碳贮量的贡献很微小.  相似文献   

2.
福州郊区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园作为一种重要农用型的植被类型,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福建省分布面积最大的柑橘果园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果园植被碳库、碳吸存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密度为5.589 t.hm-2,年固定有机碳为2.028 t.hm-2.a-1,其所吸存的有机碳中23.82%的有机碳以活体生物量形式存留在植被层中,41.42%储存于果实而被移到系统之外,34.76%以凋落物分解的形式进入土壤或释放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3.
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87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样方收获法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287.89 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68.18%,矿质土壤层碳库占26.3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6%.老龄杉木林的干材(干 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9.61%.87年生与40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库很接近,前者比后者仅高出7.15%,主要是因为两者占生态系统主体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很接近,前者分别仅高出后者的4.51%和10.39%,前者林下植被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较大,分别是后者的2.05倍和2.80倍,而枯枝落叶层碳库则低于后者.因此,老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幅不大,但在碳库分配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百喜草治理对退化红壤生态系统碳库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蚀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研究对全面认识生态恢复的作用以及碳汇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本文以采用种植百喜草治理侵蚀退化地上典型“小老头”马尾松林(百喜草治理地)为对象,以相邻的未治理地为对照,研究生态系统及其各个分室碳库的变化.结果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乔木层及土壤层碳库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地,分别是对照的2.32倍、5.23倍和1.81倍.乔木层各器官碳贮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地(P〈0.05),其中树干碳贮量增量最大.与对照地土壤相比,表层0—20em土壤碳贮量增量高达5.84t·hm^-2,同时土壤深层(20~100cm)碳库增量(6.04t·hm^-2)与其相当.对照地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比例为70.88%,而百喜草治理地的土壤碳库所占比例下降至55.28%,表明侵蚀地种植百喜草治理后生态系统碳库分配趋于合理.因此,从森林碳汇与可持续经营角度出发,种植百喜革治理侵蚀退化红壤是一项可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杉木人工林为对照,分析三明陈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的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及其随树种、径阶、高阶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高于杉木林,人促天然更新有利于保持乔木层的树种多样性.米槠次生林乔木层碳贮量为178.67t·hm^-2,高于杉木人工林(111.24t·hm^-2).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均以单优树种碳贮量占绝对优势,但米槠次生林中大个体林木(大径阶、大高阶)的碳贮量远大于杉木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次生林呈现出异龄的林分结构,这可能是其能够保持高碳吸存和高树种丰富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9—1993年中国西南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重庆、湖南)森林清查资料,估算和分析了1968个样点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比较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森林平均总生物量为148.66 t.hm-2,净第一性生产力达到9.64 t.hm-2.a-1;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124.33 t.hm-2)小于非喀斯特森林(163.48 t.hm-2),而喀斯特森林的生产力(8.67t.hm-2.a-1)总体上也小于非喀斯特森林(9.56 t.hm-2.a-1),但在不同的省份中存在差异;作为西南山地的主要森林类型,亚热带和热带的针叶林与山地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喀斯特森林的平均生物量(122.95 t.hm-2)和生产力(8.77t.hm-2.a-1)也均低于非喀斯特森林(分别为152.88 t.hm-2和9.92 t.hm-2.a-1);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同样表现出喀斯特森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的特征.这种差异说明喀斯特生境严酷,在相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土层的浅薄和地下水的渗漏胁迫限制了喀斯特森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贮存库.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与收获法估算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的3种(南洋杉、番石榴、黄花槐)片林及其毗邻草坪的生物量与碳贮量,结果表明:南洋杉平均单株生物量为27.52kg,番石榴为48.60k,黄花槐为15.08kg;其中树干是主体,占整株生物量的58.0%~69.4%;3种林木的根系生物量也较高,占整株生物量比例达25%以上,其中黄花槐最高,达到33%;3块草坪生物量分别为31.11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21.00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33.07t·hm以(黄花槐毗邻草坪);片林各器官的碳含量比较接近(除叶在41%左右外),波动范围为45.8%-47.2%,草坪各器官碳含量较低,波动范围为36.5%~41.3%;3种片林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4.69t·hm^-2(南洋杉)、38.19t·hm^-2(番石榴)、17.71t·hm^-2(黄花槐);3块草坪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12.47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8.48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13.21t·hm^-2(黄花槐毗邻草坪).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87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碳库及其分配进行研究.采用分层切割法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乔木层生物量,样方收获法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现存量,CN元素分析仪测定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老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287.89t·hm^-2,其中乔木层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的68.18%,矿质土壤层碳库占26.39%,而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所占比例之和不超过6%。老龄杉木林的干材(干+皮)碳库占乔木层碳库的79.61%。87年生与40年生杉木人工林碳库很接近,前者比后者仅高出7.15%,主要是因为两者占生态系统主体的乔木层碳库和土壤层碳库很接近,前者分别仅高出后者的4.51%和10.39%,前者林下植被层和粗木质残体碳库较大,分别是后者的2.05倍和2.80倍,而枯枝落叶层碳库则低于后者。因此,老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增幅不大,但在碳库分配上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9.
秃杉人工林速生阶段的碳库与碳吸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南丹山口林场速生阶段(11 a生)秃杉人工林的碳库与碳吸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秃杉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29.9~511.5 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枝>树干>树根>树叶.草本层、灌木层和凋落物层平均碳素含量分别为452.9、407.7 g/kg和430.7 g/kg.土壤(0~80 cm)碳素含量为16.71 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为172.49 t/hm2,其中乔木层为39.06t/hm2,占生态系统碳库的20.92%;灌草层为0.20 t/hm2,占0.12%;凋落物层为0.98 t/hm2,占0.57%;土壤层为135.22 t/hm2,占78.39%.秃杉各器官的碳库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库也最大,占乔木层碳库的52.06%.速生阶段秃杉林年净生产力为8.62 t/(hm2·a),碳素年净固定量为4.06 t/(hm2·a).  相似文献   

10.
为预测未来青海云杉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范围,基于 FAREAST 模型,对祁连山西部、 中部和东部 3 个站点的青海云衫(Picea crassifolia)中-幼龄林(0~60 a)生物量碳的海拔分布特征进 行模拟。结果表明:(1)在同一站点,青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在中间海拔分布最多,集中在海 拔 2 800~3 100 m 之间,此范围以外,生物量碳随之减少。(2)不同站点比较,青海云杉幼苗幼树平 均生物量碳在祁连山中部最高,达到 27.48 ± 5.51 t·C·hm-2,其次为东部的 24.56 ± 3.50 t·C·hm-2 和 西部的 23.80 ± 2.07 t·C·hm-2。(3)青海云杉幼苗幼树分布的海拔范围约在 2 500~3 400 m 之间,但 不同站点间存在差异。模拟得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分布存在最佳海拔区间 2 800~3 100 m,高于或低于该区间时,青海云杉的生长和更新过程将会受到限制。祁连山中部青 海云杉幼苗幼树生物量碳高于东部和西部,表明中部是青海云杉生长和潜在分布的最佳区域,导 致东、西部区域更新较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东部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加频繁,而西部山区则可能 更易受干旱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曹军  张镱锂  刘燕华 《地理研究》2002,21(5):551-560
热带森林在碳循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目前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海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 ,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海南森林碳储量从 1979年的 30 4 5TgC增加到 1998年的 37 74TgC ,年均增加 0 36 4 5TgC ,增长率为1 19% ,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 2 5倍 ;海南森林在碳循环中起不断增强的碳汇作用 ;森林碳密度呈加速减少趋势 ,储碳潜力将很大 ;随着海南全面禁止采伐和封育等林业措施的实施 ,森林面积扩大 ,林龄结构改善 ,储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海南森林在全国或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社会价值与意义将日渐突出。通过对碳储量计算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提出应加强对森林群落各层次生物量的实测与实地监测研究 ,统一计算方法 ,以提高碳储量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Forest ecosystem, as a predomin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view of carbon sinks,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Accurately estimating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 in forest ecosystems at provincial level, is a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scientifically formulating the technical approaches of carbon neutrality and the associated regulatory policies in China. However, few researches on future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CSRs) for Chinese forest ecosystems for provinci...  相似文献   

1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是陆地碳汇的主体。准确估算各省(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是科学制定碳中和技术路线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有关中国不同省份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的研究非常罕见。利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模型(FCS)并结合3种未来气候情景(RCP2.6、RCP4.5和RCP8.5),定量评估了2010—2060年间各省现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内各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介于0.01~36.74 Tg C/a,平均值为(10.09±0.43) Tg C/a。省际间森林固碳速率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各省的单位面积固碳速率大于西部地区;但考虑到单位GDP固碳速率和人均固碳速率后则表现为西部地区明显更大。此外,各省人均碳固存速率与其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省际间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要真正地持续实现其碳汇潜力需要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结合中国贫困区与高生态碳汇区的重叠,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碳贸易,亟需研究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碳补偿”措施,在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西部或不发达地区民众能自愿/自觉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保持甚至提升森林碳汇,使森林在实现碳中和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韩江流域典型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养分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l~16.74 kg/m2之间.(3)不同养分库在4种林分之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有机碳和各全量养分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东莞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2 km×2 km的UTM网格对东莞市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森林凋落物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凋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碳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其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湿地松-阔叶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杉木林>荷木林>桉树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荔枝-龙眼林>青皮竹林.针叶林的单位凋落物碳含量最大,占59%,大于阔叶林;相思林和荷木林单位凋落物碳含量仅次于马尾松-杉木针叶林.不同的经营措施对森林凋落物碳储量有显著的影响,经封山育林的林分凋落物碳储量最大.坡位对凋落物碳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的降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和碳密度随之降低.东莞市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4.25±0.15 t/hm2,凋落物碳储量总量为0.23±0.008 Mt.凋落物的碳储量动态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储库,采取合适的经营措施,减少人为干扰造成的凋落物的流失,最终对于提高本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北京森林碳储量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趋势(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像北京这样的中国城市化地区的快速人口和GDP增长已经导致了来自化石燃料的大量CO2排放。森林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碳汇,可以中和碳排放。本研究基于2009年森林清查数据和森林植被碳含量,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BEFs)方法评价了北京森林植被碳储量,利用森林凋落物与森林生物量的比例以及凋落物碳含量计算了凋落物碳储量,利用土壤厚度、容重和SOM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储量。我们总结得出,阔叶林是北京森林主要碳库,森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海拔60m的平原地区和60-600m的低山地区。北京森林碳密度几乎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但是在海拔200-400m地区略有下降,其中植被碳密度在60m的平原地区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碳密度较高的杨树和落叶松人工林的比例较高以及灌溉、施肥等促进植物碳累积的人工管理措施较多;森林土壤碳密度几乎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土壤碳输出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下降,因为林下种植、灌溉和施肥加速了低海拔地区的土壤异氧呼吸但随着海拔增加而下降,同时海拔200-800m的低山地区常见的土壤侵蚀也会随着林下种植等干扰措施的减少而下降。本研究可以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者提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改善森林碳储量提供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accurately estimating the forests' carbon stock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al scale because they possess a great rate in the carbon stock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Yet the current estima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ck in the regional scale mainly depends on the forest inventory data, and the whole process consumes too much labor, money and time. And meanwhile it has many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forest carbon storage updating.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based on High Accuracy Surface Modeling (HASM), proposes a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simulation method. This new method employs the output of LPJ-GUESS model as initial values of HASM and uses the inventory data as sample points of HASM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This study also adopts the seventh forest resources statistics of China as the data source to generate sample points, and it also works as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test. The HASM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total forest carbon storage of China is 9.2405 Pg, while the calculated value based on forest resources statistics are 7.8115 Pg. The forest resources statistics is taken based on a forest canopy closure, and the result of HASM is much more suitable to the real forest carbon storage. The simulation resul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western mountain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ern forests are the important forest carbon reservoirs in China, and they account for 39.82% and 20.46% of the country's total forest vegetation carbon stock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value (1975-1995), it mani- fests that the carbon storage of the two regions do increase clear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 search show that the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in the last decades in China attains a signifi- cant carbon sink.  相似文献   

18.
2005-2013年中国新增造林植被生物量碳库固碳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廖亮林  周蕾  王绍强  汪小钦 《地理学报》2016,71(11):1939-1947
本文利用2005-2013年林业统计年鉴中每个省市新造林面积和遥感分类提取得到的2010年土地覆被类型,结合公开发表的各类森林生长方程和各个时期的森林存活率,估算了中国新造林在2005-2100年生物量碳库变化及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05-2013年中国新造林面积达到4394×104 hm2,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到2020年新造林蓄积量增加16.8亿m3,生物量增加1.6 Pg,生物量碳库0.76 Pg C;新造林生物量碳库在2005-2100年中将增加2.11 Pg C,相当于目前现有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5%,约是过去20年森林总碳汇的1.5倍;新造林生物量碳密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8.1 Mg/hm2。整合林业统计年鉴以及遥感解译的森林类型对新造林生物量固碳潜力分析,研究表明新造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对中国现有森林碳汇平衡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基于HASM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明伟  岳天祥  赵娜  孙晓芳 《地理学报》2013,68(9):1212-1224
当前区域尺度上森林碳储量估算主要依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整个过程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十分耗时,严重影响了森林碳储量估算的时效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HASM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模拟方法,该方法以全球植被动态模型LPJ-Guess 输出的植被碳储量为驱动场,以森林清查样地数据为精度控制点,模拟生成中国陆地森林碳储量分布情况。研究以第7 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作为精度控制点数据源,同时作为本文模拟方法的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碳储量为9.2405 Pg,考虑到森林资源清查是基于一定的郁闭度进行的,因此HASM模拟的结果与根据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计算得出的7.8115 Pg 相比更符合实际情况,西南山区和东北林区是中国森林最主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分别占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39.82%和20.46%。同时与之前(1975-1995 年) 相比具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明近几十年来中国坚持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碳汇效果显著。同时也表明基于HASM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空间分布模拟方法是有效的,模拟结果合理且精度较高,表明该方法在全球尺度上森林植被碳储量模拟及其它生态系统中碳储量模拟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