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缓解农民贷款难、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及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有效之举.在6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发展最为迅速、功能最全、最受到各方热捧的机构模式.按照银监会设立近1300家的工作计划,村镇银行还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值得关注的是,按照当时制度设计的初衷,村镇银行的市场地位和目标是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户等经济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但村镇银行在基于资本逐利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出现了偏离村镇银行金融支农目标的问题.本文以平凉市村镇银行的发展为例,对我国村镇银行支农责任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村镇银行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金融抑制”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县域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问题,在当地老百姓与县域已有金融机构建立了较强依赖性的客户关系背景下,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村镇银行自身受发起行管控,管理体制与当地实际情况融合性不足,法人机构优势难以超越农村信用社,难以在支农支小上发挥立足县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支农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宿迁市紧紧抓住被列为江苏省金融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切实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鼓励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开业以来,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进程,遵循“面向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推出了行之有效的农村信贷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融资难的瓶颈,较好地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阳光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累计投放贷款12.6亿元,支持农户5509户,农村个体工商户2373户,农村中小企业343户。本文结合松原市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支农的实际,对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路径选择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为引导民间资本流入农村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支农作用不充分等问题,宿迁市紧紧抓住被列为江苏省金融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切实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鼓励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6.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对于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完善"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村镇银行发展面临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对象不明确、经营战略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闲境,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为此,要明确村镇银行的客户群、支持村镇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完善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配套措施,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村镇银行既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金融对农村市场促进作用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创新型金融组织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北省村镇银行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研究了村镇银行法律特征、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相关法律问题,从公司法律制度、新型担保机制、监管法律制度和财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冰玉 《时代金融》2014,(29):211-212
<正>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村镇银行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金融抑制"问题。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县域村镇银行面临着吸储难、结算难等问题,在当地老百姓与县域已有金融机构建立了较强依赖性的客户关系背景下,村镇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村镇银行自身受发起行管控,管理体制与当地实际情况融合性不足,法人机构优势难以超越农村信用社,难以在支农支小上发挥立足县域支持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村镇银行作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力军,将金融服务“三农”特色与自身发展目标有益融合,开拓出了一条农村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本文以衡阳辖内最早成立的两个村镇银行为例,通过数据分析村镇银行目前发展的明显特点,结合相关案例,深入分析村镇银行支农服务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必须做好村镇银行,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这也与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相契合。但现实中,村镇银行由于体量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范围受限等因素,参与市场竞争门槛较高,农村金融生力军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为协助村镇银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主动承担支农支小的责任使命,在系统对接、技术服务、业务拓展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大力支持,与村镇银行一道积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自2007年3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至2011年末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726家。作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村镇银行,在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促进"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课题以宁城县为例,分析村镇银行支农效应发挥情况、主要做法,剖析制约其支农效应发挥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年3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至2011年末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726家。作为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村镇银行,在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促进“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课题以宁城县为例,分析村镇银行支农效应发挥情况、主要做法.剖析制约其支农效应发挥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普惠金融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少数村镇银行发展失控,经营偏离初衷,导致风险增加。为维护金融稳定,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村镇银行亟待回归"支农支小"初衷。  相似文献   

14.
李军 《甘肃金融》2014,(3):54-56
设立村镇银行是招行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引进域外银行在天水设立分支机构,新设村镇银行更具有政策优势及操作上的灵活性,所吸收存款更可能用于当地贷款,这对提高当地资金使用效率意义重大,也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因此,有必要从县域金融体系改革及金融生态完善的视角,探讨如何发展壮大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相似文献   

15.
村镇银行诞生7年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如星星之火。与多数中资村镇银行相比,外资村镇银行更能践行“支农支小”的市场目标,安心为农户服务;其信贷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地缘优势,注重邻里评价;外资村镇银行善于将市场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突出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发展普惠金融,支农支小、扶贫扶弱、惠及民生,是摆在小微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本文以山西省为例,以农村信用联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三类小微金融机构支农支小问题为切入点,调查了解当前山西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国家一系列支农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为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农业金融业务提供了大好时机.不少股份制银行纷纷涉足农村市场,先后在全国出资成立村镇银行,并在农户小额信贷上有了创新的举动.本文结合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探讨农村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甘露 《甘肃金融》2009,(7):59-61
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评价   村镇银行的设立,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对搞活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融资难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格局的形成,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这对以往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以解决商业银行因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从运行情况看,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村镇银行作为近几年产生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湖南湘乡市村镇银行为个案,以贷款的创新为切入点,分析了村镇银行的产生原因、贷款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长期发展可采取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在初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金融活力,但面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村镇银行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的金融需求,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着手,提出建立村镇银行的外部保障机制和内部约束管理机制,实现其长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