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2.
林翔 《颈腰痛杂志》2000,21(3):231-232
目的:观察经侧隐窝置管注入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随机将腰椎间突出症患者80例分成二组。Ⅰ组(40例)采和经侧隐窝置入硬膜外导管,抵达椎管前外侧避,注入胶原酶1200u的方法。Ⅱ组(40例)采用在电视X光机监视下,经椎间孔注入胶原酶1200u的方法。结果:二组经注射后随访,1个月至24个月,第一组近期优良率达87.5%,第二组近期优良率为77.5%。结论:经侧隐窝置管注入胶原酶是治疗  相似文献   

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7%~11.7%[1] ,同时发生于椎间孔内及椎管内的病例更少见。我院2004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37例,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突出患者29例,21例采用经椎板间途径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经3~3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5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疗效参考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35例中优29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8.6%。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突出的位置和突出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椎间孔内型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椎间孔外型者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 CH  Liu SL  Huang DS  Ding Y  He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5-237
目的总结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2月至2002年12月,采用METRx椎间盘镜行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均为单间隙突出,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41-55岁,平均49岁。突出间隙:L4,5 6例、L5-S1 8例。突出类型:椎间孔突出型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8例。结果14例随访12—46个月,平均26.5个月。疗效:优10例、良3例、可1例。术后4例遗留感觉障碍,无神经根损伤、椎问盘炎、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突出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应用METRx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和术后恢复快,适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术中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翁文杰  陈亮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0):655-65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翁文杰陈亮朱丽华椎间孔与椎间孔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位于椎弓根内、外缘之间或椎弓根外缘以外,压迫相应的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944年Lindblom及1954...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8年10月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经椎间孔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椎管外经椎间孔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2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神经根,解除脊髓压迫;7例合并腰椎失稳者除切除椎间盘外,同期行内窥镜下椎间自体骨植骨、cage融合术。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X线片,采用Brantigan X线法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55min;出血量60~140ml,平均110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防6~2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25例,良4例;7例腰椎失稳患者按Brantigan X线法评价,均获得椎间融合,平均融合时间7.5个月(6~9个月)。结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效果良好、不进入椎管、不干扰椎管内环境、可行镜下椎间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通过CT或MRI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予以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一旦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早期经横突间开放入路或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镜监测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CT或MRI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是指位于侧隐窝、椎间孔、椎间孔以外的,压迫对应神经根而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较少,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11.7%.  相似文献   

12.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张国庆1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探查阴性的原因不外乎定错了间隙,或虽在同一间隙,但探查范围过小或偏内而遗漏。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压迫位于椎间孔处的同节段神经根,若按神经系统常规定位,则将错开上一椎间隙;在同一间隙,若不向椎间孔内...  相似文献   

13.
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ackson[1] 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 4型 :中央型、后外型、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目前绝大多数作者同意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统称为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 ,近10年作者遇到 7例 ,其中 6例手术治疗。突出位于椎间孔内的 3例采用椎管内入路 ,突出位于椎间孔外的 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手术效果优良。作者就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入路作一介绍。1 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前应反复查体确定哪一节段的神经根受累。仔细阅读腰椎X线片、CT和MRI图片 ,精确确定椎间盘突出是位于椎间孔内还是椎间孔外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前路腹膜外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极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例需行椎间植骨融合及不宜取后路术式的极外侧腰椎间盘估出症患者取前路腰外术式。结果;6例均得到1~3年随访,全部恢复原工作,除2例劳累后出现轻度腰痛及下肢胀感外,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X线示3例行椎间植骨者均融合。结论:前路腹膜外术式对腰椎稳定性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故认为对存在手术适应证的极外侧型是盘突出症是一种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6.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方法1996~2006年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手术分别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板扩大开窗术,椎间孔切开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或经肌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结果本组共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0年,平均4.7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2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84.4%。结论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其多累及同序数腰神经根,并以下肢痛为主要症状,CT或MRI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方式的临床手术策略和适应证选择。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对5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男29例,女23例;年龄21-67岁,平均41.5岁。病史2个月~3.8年,平均9.5个月。椎间孔内型(Ⅰ型)32例,椎间孔外型(Ⅱ型)11例与混合型(Ⅲ型)9例。L2-3 1例,L3-4 5例,L4-5 37例,L5S1 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检查和CT扫描,对部分患者还辅以脊髓和腰椎间盘造影、CTM和MR检查。分别采用YESS经侧后路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孔扩大成形术25例,METRx后路经横突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13例,X—Tube后路经小关节突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结果 52例患者经平均13.5个月随访,疗效按照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和Nakai分级评定。结果表明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P〈0.05):术后优良率分别为:YESS手术84.0%,METRx手术84.6%和X—Tube手术92.9%:3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比较:YESS术的麻醉方式最简单、手术时间最短和创伤最小,特别适于单纯Ⅰ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METRx术特别适于单纯Ⅱ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而X—Tube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临床上应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8.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其中椎间孔型8例,椎间孔外型2例,椎间孔内外混合型6例。L2.3 1例,L3,4 5例,L4,5例,L5、S1 2例。CT扫描显示在相应椎间孔内、椎间孔外、椎间孔内外有与椎间盘相同的CT值密度影像。手术采用椎板间入路10例,椎板侧方入路3例,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3例。结果术后16例均获随访6个月~5年,平均9个月。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8例,良5例,可3例。术后CT显示相应节段椎间盘突向椎间孔或椎间孔外的占位消失,同节段神经根压迫解除。结论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突出椎间盘组织占位、病理类型及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而定。  相似文献   

19.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明全,袁志,陈拱诒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报道甚少。此型腰椎间盘突出位于侧隐窝外侧、椎间孔、甚至椎间孔外。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本间隙神经根受压症状 ̄[1]。手术中切除骨质范围较一般腰椎间盘突出为大,包括椎板、椎间孔和大部分关节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椎弓峡部单侧开窗融合内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峡部单侧开窗腰椎间盘摘除,加单侧融合固定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结果 该术式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率≥95%.结论 采用经椎弓峡部单侧开窗腰椎间摘除,加单侧融合固定可有效地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腰椎的后柱结构从而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减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