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将“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工程教育模式实施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中,将知识体系工程化、工程应用具体化和岗位必备技能课程化三者结合起来作为教学主线,采用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教学,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施于课程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后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特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总结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求解和案例总结评述5个方面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教学面向智能制造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制造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改革方案,在分析数控加工智能制造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手段对《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进行了研究,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智能制造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学生虚拟仪器的应用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学科思维方法,培养适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虚拟仪器技术课程特点,开展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在调研相关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整合典型任务,分析设计教学情境,对原有学科化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并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链背景,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以产业职业就业需求为导向,骨干专业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介绍了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各专业之间的组群逻辑关系、人才培养定位、群内专业逻辑关系;高水平层次化的自治区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多功能实训基地和"四阶岗位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应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的核心课程,课程结合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化前沿技术,设置了软件应用、码垛与拆垛、产品装配、调试等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练掌握参数设定、示教编程和调试等技能,达到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的岗位技能要求。依据智能制造行业特点,结合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岗位需求,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提升和重组,将企业真实产品MS-HD5450显卡引入课程,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工作任务,构建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增强企业人才储备,与企业岗位相对接,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获取了知识,增进了技能,实现了由“学”至“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通过恰当地设计和运用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和开发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检测能力和研究创造能力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智能农业机械综合性实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研发智能农业机械综合实验平台,将先进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经典的农业机械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将信息技术和农业机械知识贯穿起来,强化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实践证明,本综合性实验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程基础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切实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应用型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有限元法与车身设计"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工程实际案例反哺教学两方面介绍了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CAE综合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9.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分析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求解和案例总结评述等5个方面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中的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基础教学团队以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基本分工体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开展了机械基础教学团队的建设。文中介绍了机械基础教学团队的设置、指导思想、教学体系和多层次实践体系以及实验、实践教学方法等。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名师工程等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需要培养能够创新性地开展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服务及生产组织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研究具有特色的、系统性的机械专业产-学-研多元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项目-课程-实践”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协同合作教学、“案例导向、多维互动”的一流基础课程改革和“综合创新、全面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以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综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2.
李杰 《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1):153-156
案例教学法适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要求,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通过案例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实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讨工程实践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广泛引入机械制造基础和其他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将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以及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作用,形成合力,以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专业群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根本途径。随着“双高”专业群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群建设,而当前高职专业群尚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紧随岗位需求,内容陈旧、忽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周期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阐述了顺应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基于专业群与技术链的对应性,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形成以产业链构建基于技术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开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三室三岗”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技术链构建“共平台、分模块、选方向”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试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以“教学过程评价”和“企业满意率”为核心指标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技术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在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培训中均存在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内容、教学方式和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进行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力求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企业用人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系列课程从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实践教学3方面开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教材建设中,重构教材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中,引入电磁仿真软件,做到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互相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以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相匹配。"传热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原理是该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关键内容。因此,以昌吉学院为例,分析"传热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结合工程应用案例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进。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和需求,适应工程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必须对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汽车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望能为相关从事高等教育、培训机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剖析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和优势,以及企业对机电一体专业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无法与产业发展同步,培养的人才缺乏企业岗位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无法适应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融入企业真实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利于社会发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机电专业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和建设,制定复合型“智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智能制造行业所需的个性化、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面向机电专业群学生、企业行业人员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重难点都设置在创新原理和方法上,课堂中缺乏实践活动的施展。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基于跨界与融合理念,精准对接产业岗位新需求,重构教学内容。通过“岗课赛证创”五元融通,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顶层系统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动态优化教学过程;全方位构建立体化数字资源体系,满足分层多元的个性化学习;信息化环境下,构建CDIO模式的课程项目体系,破解教学重难点;借力信息技术、实施混合教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采用多维度教学评价,全过程采集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量化评价标准。实践证明,改革成效显著,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学术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提高了学生的三维目标达成度;课堂革命建设效果斐然,课程建设5年间,学生在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上20余项。  相似文献   

20.
为尽快适应全球“工业4.0”的到来,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中国制造2025”对应用型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培养规划及策略,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数控应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应抓住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研究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上,立足数控装备制造领域,对数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渗透交叉学科,强化实践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控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新一代智能制造人才展开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