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舰艇电子装备试航试验测试仍采用人工记录数据、事后处理数据的传统测试方法,存在效率低、测试精度差和实时性差等问题.研究基于LXI(LAN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总线的舰艇电子装备试验自动测试系统的网络接口与数据过滤筛选技术、动态数据实时监测与录取技术和报表实时生成打印技术,实时地采集多设备参数、分析误差和输出测试报表,实时和客观地反映装备性能,能达到提高舰艇电子装备试验的测试效率和检验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船舶无人机舱,文章设计了基于S7-1200的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通过PLC的开关量和模拟量输入通道、RS485通信接口对机舱的液位、压力、温度等数据实时监测,并通过以太网实时地在上位机监控界面上显示,试航结果表明达到了无人机舱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伟  邵晶 《现代雷达》2012,34(10):11-13
阐述了时钟同步在广域多点定位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授时接收机来实现系统时间同步的设计思路.根据系统组成和系统精度要求,进行了系统误差分配,并分析得出系统对授时接收机的精度要求.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对授时接收机的精度和系统精度进行测试可知,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授时接收机能够满足广域多点定位系统的时钟同步要求.  相似文献   

4.
船体建造精度控制技术对船舶的整个建造质量至关重要,尤其是CTV 这种功能特殊、结构形式复杂、设备布置紧凑的原油中转装置,良好的建造精度控制有利于其大功率动力定位油轮。结合船厂的建造业务流程,综合考虑船厂场地、设备、人员配置等限制条件,制定贯穿CTV 船体建造全流程的精度控制方案,能有效提高CTV 现场船体建造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波红外光学系统直观测试要求,考虑机械机构的限制,采用光学检测的方法对待测中波红外光学系统的像面位置、弥散斑大小和扫描圆直径测试系统进行了设计.详细介绍了中波红外光学测试系统的原理,对测试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图像处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重点对光学系统中主要影响测试精度的准直器、测量显微系统的技术指标进行了计算.最后,对测试系统的各项指标的测试精度进行了分析,表明测试系统的精度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嵌入式软件黑盒测试领域更加完善,软件仿真测试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特意针对船舶软件的仿真测试问题,分析舰船在作战指挥控制的系统中的交联环境,探讨了仿真测试的管理技术;并且设计将测试实验模型转化为XML文件并深刻解析运行方法,实现测试平台的智能执行;建立测试数据的智能收集和分析模式,并且开发了船舶嵌入式软件的仿真测试系统,明显地提高了船舶的测试效率和测试的科学性、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介绍基于GPIB技术的可靠性试验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该自动测试系统不仅具有很高的测试效率和测试精度,而且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适用于通用雷达装备板级可靠性试验的评估与验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测试以及获得的大量数据表明,该可靠性试验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方便,满足通用雷达可靠性试验的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8.
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对测试精度、测试速度、测试功能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测试系统并行测试和乒乓测试结合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针对CTA8280测试系统结构、关键技术、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9.
现代的科学实验和工业试验,不仅要求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有很高的精度,同时希望能将测量结果及时按照相当复杂的计算公式进行处理,有时甚至要求同时采用几种仪器相互配合使用.为此,计算机被引入了测试系统,产生了能与计算机配合自动完成一系列测量和计算任务的智能测试仪器.为了实现计算机与  相似文献   

10.
对变电站直流电源特性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需求对测试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利用设计的测试系统对变电站直流电源进行了测试试验,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变电站直流电源的稳压精度、稳流精度、波纹系数和充电程序的测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分析了“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定位性能及其对测量船应用的 影响,论证了其应用的可行性。对其定位性能的仿真计算表明:“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比GP S最大定位误差增大约12 m。推导了船位误差与定位精度的关系,计算分析了船位 误差对测量船引导数据精度和外测精度的影响,得出在该导航系统主要覆盖区域,其定位性 能能够满足使用测量船需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针对星箭分离前、后两段数据处于不同的飞行轨道,经典的轨道计算方法无法实现两段外测数据联合参与定轨,入轨段初轨精度难以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通过分析星箭分离时刻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与测量误差、轨道偏心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站址坐标测量精度、采用分布式船姿船位测量体制以提高姿态测量精度、采用卫星测高数据计算任务海域垂线偏差并对船姿数据进行修正、船载雷达测速数据的东平台影响修正、合理的数据预处理以及采用基于速度增量修正的定轨新方法等多种技术途径,并重点介绍了基于速度增量修正、可实现星箭分离前后外测数据联合定轨的新方法。仿真计算和任务实测数据验算表明,新方法轨道半长轴确定精度较以往传统方法提高1个数量级以上,有利于后续测控计划制定和测控站的跟踪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对船舶的监测、调度,提出了一种基于Google Map开发了基于B/S的网络的定位网络系统的测试系统方案,该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用来测定船舶位置信息并将GPS检测到的位置信息传送到互联网。实现了对客户端的实时跟踪。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数据传输可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航天测量船外测数据处理精度对航天测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测量船测量机理复杂的难题,在分析测量船主要误差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船四矢量误差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对航天测量船外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备本身的测量误差是主导因素,船摇测量误差次之,变形测量和船位测量的误差处于较小量级,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四矢量误差分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航天测量船外测数据处理精度对航天测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测量船测量机理复杂的难题,在分析测量船主要误差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船四矢量误差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对航天测量船外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备本身的测量误差是主导因素,船摇测量误差次之,变形测量和船位测量的误差处于较小量级,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四矢量误差分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航天测量船采用的分布式船姿船位测量体制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给数据处理与使用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比如姿态数据一致性检验、姿态数据联合使用等.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船姿数据重构方法.首先,对集中式与分布式测量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采用传统数据处理方法解决新需求会产生困难的原因,并指出姿态重构数据的取得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然后,分两个过程对分布式船体姿态测量数据的重构方法进行了推演,并说明了如何使用重构数据去解决新需求;最后,在重构数据本身精度和重构数据对飞行器目标定位精度影响两个方面对该重构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得到姿态数据满足任务精度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对多激光通信天线受结构和尺寸的限制,反射镜与安装平面只能单独研磨。虽然可根据面形测试结果对安装平面进行反复研磨,以保证摆镜安装后的面形精度,但该方法难度大、周期长、成功率低。为了减小加工难度,在保证正常研磨精度(5μm)的同时降低安装面平面度造成的安装应力和温度变形等外力影响,保证摆镜安装后的面形精度。研究了摆镜在力学作用下的面形精度变化和面形稳定性,优化设计了隔离结构,有效提高了摆镜的面形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波长为λ时,安装应力和温度升(降)载荷作用下摆镜面形精度的峰谷值由0.546λ提升到0.161λ,均方根值由0.099λ提升到0.019λ,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疵点检测是现代纺织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保证聚酯纤维纺织品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滤波疵点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通过Gabor滤波处理,使特定方向与特定频率的疵点位置初步被过滤呈现出来,之后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计算图像中待检测的疵点位置,准确获得疵点在图像中的位置。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工厂坏境情况下,高效的识别出喷丝板的疵点位置,有效地提高检测准确度,可满足无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用于尾流探测的新型片光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尾流气泡幕图像的像质取决于水下光电探测系统的效率,而光源是影响整个成像系统品质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适用于实际水下复杂工作环境的新型激光片光源系统,分析和验证了该片光源的能量利用率及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片光源系统解决了成像系统照明问题的同时,避免了在光学系统景深范围内太多的图像层叠。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获得较清晰的图像,为后续的气泡幕物理参数的精确获取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这种光源的独特优势使其在水下小视场光学系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chines or machine parts depend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from which they are made. Hardness i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index for machine design. The Vickers hardness number of a test material is defined by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indentation made in the surface of a test specimen by a diamond pyramid indenter. Diagonal lines that indicate the indentation size are usually several micrometers to several hundred micrometers long, depending on the hardness of the material. Conventional automatic Vickers hardness testing systems have been applied only to specular-polished specimens. A new fully automatic Vickers hardness test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hat emulates visual Vickers hardness testing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that automatically sets the threshold level of the image processor to suit indentation image data. It can be applied not only to the testing of rough-polished specimens while meeting the measurement accuracy specified in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 (JIS) B 7725, but can also process one indentation within 20 s, including the indenting, focus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