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露天采坑做尾矿库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岭矿露天采矿结束,遗留的露天采坑容积达450×104 m3,如果能够利用露天坑堆放尾矿,与新建传统尾矿库相比可以减少占地、减少环境破坏、减少投资.为了实现露天坑做尾矿库同时保证地下矿正常开采,对露天坑做尾矿库和地下矿岩稳定性进行了岩体力学研究,同时采取露天坑防渗加固措施和胶结充填采矿,并对露天地下过渡段的采矿工程进行了注浆加固;采用浓密工艺将尾矿浓缩后排人露天坑尾矿库,溢流水泵送到老尾矿库澄清后回用,使大岭矿露天坑在做尾矿库的同时下部矿体能够安全回采,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崩落法开采的关键,针对大红山铁矿开采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满足井下开采采矿工艺、开采安全方面,采用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大红山铁矿崩落法开采的覆盖层合理厚度。  相似文献   

3.
在露天坑挂帮矿等复杂矿体回采过程中,合理选择采矿方法是矿石安全、经济、高效回采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新桥硫铁矿露天坑"三下"难采矿体赋存条件及露天坑回填治理概况,初选出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法与垂直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法3种挂帮矿回采方案,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综合评估体系.最终得出: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法与新桥露天坑挂帮矿的开采条件最为匹配,优越度高达92%,并对挂帮矿进行了方案设计,进一步论证了该方案对挂帮矿的适应性及AHP-FUZZY优选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受崩落采矿的影响,矿区地表形成凹坑,在降雨影响下极易积水。积水的入渗能够改变覆盖层颗粒的流动特性,从而对井下安全和矿石回收指标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从覆盖层渗水特性、覆盖层引发井下泥石流、覆盖层含水量对放矿影响3个方面总结并探讨了降雨对覆盖层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今后应开展覆盖层厚度与颗粒结构组成等多因素条件下的渗水特性、颗粒内部水流流动特性、水流引起覆盖层致灾的临界条件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对覆盖层渗水规律的认识;同时,降雨和提高放矿回收指标对覆盖层的要求应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在克里沃罗格矿区废弃露天坑堆置坚硬废石的技术,其特点是采用传统的推土机排土工艺进行安全生产。利用废弃露天坑作为排土场大大减少了外部排土场的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6.
露天转井下矿山过渡期技术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石人沟铁矿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了露天转地下“过渡期”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如合理的境界矿柱选择、露天坑汇水的疏干与井下排水、露天及井下爆破、矿岩运输系统的规划与改造、过渡期生产能力均衡与稳定、露天采场最终边帮的稳定、露大及井下排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阐述了解决方案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展示了两份露天坑初步设计,它们以同一个初始的最优露天坑轮廓为基础。这些设计是拉瓦勒大学计算机露天坑课程的一部分,配置在HP715/33工作站上。  相似文献   

8.
常国锋 《采矿技术》2009,9(3):42-43,102
由于地下岩体开采破坏了岩体内部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使岩体发生了移动和变形。当这种岩体移动波及到地表露天坑周围时,使地表发生移动和变形,并造成露天坑滑坡和塌陷。河东金矿通过在坑内和周边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采用先进的全站仪定期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必要的数据,摸清了岩石移动规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的地质环境,合理引导了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今后企业进行采矿设计和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复杂隐伏采空区群露天坑地质环境亟需治理修复与矿山尾矿库逐年容量减小、尾矿排放困难的现实难题,以大冶大红山矿为例,首先对露天坑底隐伏采空群进行综合探测,制定采空区安全治理措施;然后重点围绕露天坑尾砂充填方案和充填体强度参数进行综合论证,提出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方案,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角度综合分析,构建了露天坑不同高度范围充填体强度结构模型,为类似矿山开展复杂隐伏空区群露天坑尾矿充填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疆索尔库都克铜钼矿采矿经历了从井下开采至露天开采的转变,矿山中后期的生产还将经历从露井联采至井下开采的过渡。根据矿床生产发展现状,阐述了采矿设计与实践不同阶段中存在的安全、技术、生产组织等问题,并对不同阶段矿山应充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该矿及其它同类矿山的生产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露天转地下矿山利用露天采空区排尾时,渗流场和应力场的相互影响导致地下开采矿房顶板稳定分析的复杂化。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技术手段,分析、总结了不同采掘条件和排尾条件下露天采空区的渗流场和应力场分布规律,并对渗流场和应力场进行了耦合分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当最大排尾高度为40 m时,地下矿房的顶板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地下崩落法采矿破坏了采场上覆岩层的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地表变形和岩层移动,影响到地表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与保护问题。深部矿体采用崩落法开采,将会影响到地表露天采场境界的稳定。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深部矿体开采后对露采境界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按照65°移动角计算,预留保安矿柱,400 m水平以上南部矿体开挖后,并未影响到露采境界,露天工程整体稳定。但是不预留保安矿柱, 400 m以上矿体全部开挖后,影响到了A34线以西的露采境界。研究结果为地表露天矿的设计和安全生产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甲玛多金属矿在露井联采工况下,地下开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该矿山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矿方法,建立大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地下充填开采后,顶板覆岩发生一定程度的下沉,在矿体回采及充填过程中,对于覆岩的支撑作用主要靠盘区柱及盘区周边的围岩实现。地下矿体回采结束后,角岩露天坑的西边帮区域变形相对剧烈,但该区域变形量较小。因此,大规模地下充填开采对于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时,地下开采若选用崩落法,覆盖层的物料结构(主要是物料的块度组成)对于回采指标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针对覆盖层,研究其不同块度岩石的移动特性,以及不同块度组成对于矿石回采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许多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均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覆盖层的安全问题。通过相似材料的物理模型试验,得出了覆盖层散体是泥石流形成的原因。随着矿体的放出,覆盖层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即覆盖层中小块的颗粒要比大块的颗粒移动的快,使得颗粒间随覆盖层深度的增加越来越致密,渗透系数越来越小,当覆盖层承受不了散体中的水的压力时,会产生突发性的泥石流。  相似文献   

16.
鲁南矿业王峪矿段深凹露天矿闭坑后,由于矿区尾矿库的库容不足,提出了露天坑底部排放尾砂的工艺。通过ABAQUS大型有限元数值软件,模拟了露天坑采结束-坑底干排尾砂-露天转地下第一阶段采矿全过程,分析了露天边坡位移变化趋势以及露天转地下采区的应力分布情况,得出结论:露天坑底排尾砂后地下开采区域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增加,同时围岩体的塑性区域没有贯通;原露天边坡的水平与竖直位移均在可控范围内。并针对露天转地下过程中坑底积水情况,提出了工程上的防排渗措施,具有较好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析地下转露天开采适用的资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露天开采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地下转露天开采适用的资源条件。与地下开采相比,露天开采具有资源回收率高,生产能力大,成本低,作业安全,环境好等优势。资源回采率要求、安全条件要求、经济效益要求和资源复采是实施地下转露天开采的原因;其中产量规模扩大、露天开采成本降低、矿石价格提高和边界品位下降带来的剥采比降低是促使地下转露天开采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原因;而采用露天方式对已经开采过的资源进行复采可充分回收地下开采剩余的资源价值,主要包括矿柱回收、充填物回采和破坏资源的露天开发3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冶金矿山露天转地下的过渡期,由于露天与地下开采相互干扰,造成过渡期安全生产条件差和产量衔接困难,这一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过渡期露天开采境界内底部矿量、地下开采挂帮矿量的常用开采模式,提出了挂帮矿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并从扩展露天地下同时开采时间与空间的需要出发,研究了露天境界细部优化方法以及露天地下协同生产技术,由此研发出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法。理论分析与海南铁矿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显著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有效提高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姜鹏 《矿业工程》2012,(1):15-17
根据眼前山铁矿矿体赋存条件以及开采现状,分析了该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挂帮矿体开采、采空区处理、覆盖层形成、开拓系统以及开拓系统在时间、空间、产量衔接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选择涉及多目标决策,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较适宜的方法。采用差值比较算法的归一化方法确定决策变量指标的标度,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进行比较,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及安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析决策,认为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更适用于露天转地下大规模采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