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中的确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6年1至4月收治的183例女性乳腺癌按照钼靶X线结果分成阳性和假阴性2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C—erbB-2、ER、P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钼靶X线假阴性组ER阳性率低于阳性组(40%、67.57%,P〈0.05);但2组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6%、57.43%,P〉0.05);假阴性组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于阳性组(25.71%、51.35%,P〈0.01)。结论与钼靶x线阳性比较,钼靶x线假阴性ER阳性表达率低,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悦  邓觐云  李张云  黄传生 《江西医药》2009,44(12):1176-117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乳腺癌组织的CYP1B1基因与ER、P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CYP1B1阳性表达占78%(32/41)。CYP1B1阳性表达率在ER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73.7%VS81.8%;P〉0.05),但在PR阴性组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PR阳性组(91.3%VS6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CYP1B1还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CYP1B1基因可能作为一个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ER阳性乳腺癌中p130Cas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00例ER阳性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p130Cas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p130C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出现复发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要高于无复发转移患者,两者有统计学差异(r=9.125,P=0.003)。p130Cas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要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差异(r=4.194,P=0.041)。在64例出现p130Cas蛋白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p130Cas蛋白表达阳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与患者月经状态(X2=3.977,P=0.046)、组织学分级(X2=10.553,P=0.005)、C—erbB-2蛋白表达(r=8.349,P=0.039)相关,与肿瘤大小(X2=1.804,P=0.406)、TNM分期(r:1.622,P=0.444)、淋巴结转移状况(r=3.310,P=0.191)、年龄(r=2.492,P=0.477)、PR(X2=0.049,P=0.82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130Ca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有关,p130Cas蛋白的表达水平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会增加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张艳  朱峰  孔凡明 《中国医药》2009,4(1):65-6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VEGF及COX-2的表达。结果55例乳腺癌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8.2%(43/55),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无关(均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50.9%(28/55),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ER、PR阴性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但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和COX-2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ER、PR、p53、c-erbB-2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ER、PR与p53、c-erbB-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4例,检测乳腺癌中ER、PR、p53、c-erbB-2的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44例乳腺癌中,ER、PR、c—erbB-2、p53阳性表达分别为81.8%(36/44)、63.6%(28/44)、79.5%(35/44)和47.7%(21/44);ER阳性与p53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PR、p53、c-erbB-2阳性表达与年龄有关;(3)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ER、PR、p53、c.erbB-2之间的表达无差异;(4)乳腺癌同侧腋窝组淋巴结内有、无癌的转移与ER、PR、p53、c-erbB-2之间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检测ER、PR是对激素内分泌治疗有价值的指标,特别是ER和p53两者之间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P^53基因,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勇  王宁 《江苏医药》1996,22(12):838-839
用ABC法对100例乳腺癌和10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检测P53蛋白、ER、PR。结果显示:乳腺癌P53阳性率非常显著高于良性疾病(P<0.01),ER、PR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疾病(P<0.05)。P53阳性与ER阴性负相关(P<0.01)。P53、PR与年龄无关,ER在50岁以上阳性高于50岁以下组(P<0.05),Ⅲ级癌P53阳性率高于0级(原位癌)、Ⅰ、Ⅱ级癌(P<0.01)ER、PR与癌分级无关。P53阴性组预后优于阳性组(P<0.01)ER、PR阳性组预后优于阴性组(P<0.01)。P53阳性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46例乳腺癌患,根据是否做了术前化疗分为A(术前化疗组)、B(未行术前化疗组)两组,各73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术后瘤组织中C-erbB-2、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结果:A组中未达完全缓解的71例中C-erbB-2、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59.2%和67.6%;2例因化疗后肿效率完全退缩未能进行检测;B组中这三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63.0%和69.9%,经统计学处理A、B两组差异无显性。结论:术前化疗对未达完全缓解的乳腺癌肿瘤组织中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CerbB-2、P53、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erbB-2、P53、ER和PR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9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进行CerbB-2、P53、ER和PR检测。结果阳性表达率:CerbB-2 为37.37%(74/198),P53为28.79%(57/198),ER为44.95%(89/198),PR为49.49%(98/198); CerbB-2和P53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1);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CerbB-2、P53、ER和PR基因袁达对判断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Receptorβ,ERβ)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ERα、ERβ蛋白失表达关系。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法检测138例散发性乳腺癌和14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ERα基因启动子区四个CpG岛密集区域甲基化及ERβ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α、ERβ蛋白的表达。结果:纤维腺瘤组织中,ERα、ERβ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28.6%(3/14)、14.3%(2/14):乳腺癌组织ERα、ERβ总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60.1%(83/138)、53.6%(74/138),ERQ启动子区ER1、ER2、ER3、ER4四个检测区域的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34.896、35.5%、39.1%、36.996,ER1 ER4各检测区域间甲基化率未见显著性差别;乳腺癌组织ERα、ERβ甲基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纤维腺瘤组织(60.1%vs.28.6%,)(2=5.117,P=0.023;53.6%vs.14.3%,X2=11.418,P=-0.004);分析乳腺癌中ERQ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ERa表达相关性发现ERα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37.7%(26/69),而在ERα阴性组织总甲基化发生率82.6%(57/69)。进一步针对四个CpG岛密集区域异常甲基化检测发生率,发现在职α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职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14.5%、18.896、7.296、17.4%,在ERα阴性的乳腺癌组织中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明显升高,分别为55.1%、52.2%、58%、56.5%,以ERα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检出率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469,P〈0.0001);分析乳腺癌中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ERβ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发现ERβ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中ERβ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35.4%(29/82),而在ERβ阴性组织总甲基化发生率80.4%(45/56)。以ERβ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检出率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显著负相关(r=-0.743,P〈0.0001)。结论:中国女性散发性乳腺癌存在较高频率的ERα、ERβ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乳腺癌组织中ERα、ERβ失表达与其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钼靶 X 线与 MRI 检查乳腺癌的效果,探讨最佳检查方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2例,回顾收集其钼靶 X 线及 MRI 检查结果,将钼靶 X 线、MRI 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2例癌灶中,钼靶 X 线、MRl 分别检出31例,50例,总检出率分别为59.62%,96.15%。 MRI 检出率相比钼靶 X 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种检查方法在导管内原位癌检出率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比较,MRI 检出率相比钼靶 X 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方法所测癌灶最大值同术后病理测值均呈正相关(R 分别为0.912和0.978,P 均<0.05),其中MRI 与术后病理大小符合程度最高,但相比钼靶 X 线在与病理结果相关系数上的比较,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2.66,P=-0.99);(3)病理检出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26例,钼靶 X 线、MRl 分别检出7例、14例,检出率分别为26.92%、53.84%,MRI 对腋窝淋巴结检出率高于钼靶 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MRI 检查相比钼靶 X 线在诊断乳腺癌上具有明显优势,选择 MRI 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及筛选普查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分泌治疗.方法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染色法对66例食管癌组织进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测定;对ER(+)和PR(+)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内分泌治疗的实验组和不给予内分泌治疗的对照组.结果66例食管癌中ER阳性率为72.7%,PR阳性率为66.7%.随着食管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ER、PR的阳性率减少(P<0.05).ER或PR阳性的食管癌患者,实验组比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高(P<0.05).结论测定食管癌患者的ER和PR可以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指导食管癌的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雌激素诱导蛋白pS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标记的链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LSAB)检测pS2、ER、PR在5 2例乳腺癌中的表达,采用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S2、ER、PR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随乳腺癌分级级别升高而降低,在乳腺癌Ⅰ级和Ⅲ级间,Ⅰ级和Ⅱ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1)。pS2、ER、PR的表达随乳腺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延长而升高,在5年以上组和5年以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1)。pS2的表达与ER有关联。结论 pS2与ER、PR一样,是判断乳腺癌病人预后,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82例存在远处转移灶或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乳腺癌患者,其中远端转移灶患者40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患者42例.切除患者局部组织,获取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病灶中ER、PR水平.分析比较原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囊病变组织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 胆囊癌、胆囊炎伴胆石症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着症、胆囊息肉及单纯性胆囊炎患者(P<0.05),ER及PR在胆囊癌及胆囊炎伴胆石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0%及100%、50%,其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炎伴胆石症、胆囊癌中呈现由少到多的关系.结论 雌激素通过诱导该受体表达增加了形成胆囊结石并进一步发展为胆囊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5.
任秀萍  陶仪声 《淮海医药》2001,19(6):441-442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肿瘤细胞内凋亡调控基因bcl-2,P53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12例经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P53和ER,PR的阳性表达率,并以12例未用药的子宫肌瘤患作对照。结果:服药组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ER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下降(P<0.01),P53阳性表达率两组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而且可以抑制肌瘤细胞内bcl-2,表达,从而诱导子宫肌瘤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组和ER(-)PR(-)组,各9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C-erbB-2阳性检出率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ER(+)PR(+)组患者的C-...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GFBP-2和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不同大小原发灶、年龄和类型乳腺癌组织中IGFBP-2的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 ;IGFBP-2在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P<0.05).IGFBP-2与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中度正相关(P<0.01,rs=0.486);与PR在乳腺癌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P>0.05,rs=0.271).结论:IGFBP-2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展和侵袭转移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与E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GFBP-2的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993年 1月~ 1998年 8月间经手术治疗的 2 85例乳腺癌患者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乳腺标本的ER状况。结果  2 85例乳腺癌ER检测阳性率为 6 8 0 7% ,同期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188例的ER阳性率为 6 6 49% ,二者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术后发生复发转移 11例 ,ER阴性组发生复发转移多于阳性组 ,且易转移至内脏 ,ER阳性和阴性组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 1 5 5 %和 8 79%。结论 乳腺癌的ER状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当ER阴性时 ,应积极施行化学药物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40例乳腺癌的P53抗癌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53阳性24例(60%),ER阳性20例(50%),PR阳性15例(37.5%),其中三项均阳性者7例,而P53与ER均阳性者14例,P53与PR均阳性者11例。结果表明:乳腺癌中P53阳性率高于良性乳腺肿瘤,差异显著(P<0.01),ER阳性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5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而P53、PR的表达与年龄无关。本组研究表明,ER、PR阳性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和术后放疗、化疗再增加内分泌治疗,可使患者5年、10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而P53阳性、ER阴性的患者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