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6例合并霉菌性肠炎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观察及护理,认为霉菌性肠炎的护理中应重点注意饮食护理、口腔护理、肛周护理,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合理应用激素与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注意饮食卫生是预防肝硬化患者并发霉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泻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小儿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所致,若治疗得当,数日内即可治愈;若治疗失当,久用或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引起肠道内继发细菌感染(如真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等),甚至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治疗上较为棘手。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菌群失调引起的继发性肠炎疗效较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中,由于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而引起小儿霉菌性肠炎者日益增多。有些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缺乏经验,常将霉菌性肠炎误诊为其他原因所致的婴幼儿腹泻,结果使有些患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我院1984年1月至1985年1月共收治婴幼儿腹泻580人,其中霉菌性肠炎48人,占同期婴幼儿腹泻的8.3%。现将我们诊治小儿霉菌性肠炎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冯萍  张慧琳  周志强 《华西医学》1999,14(4):395-397
本文采用国产微生态制剂金双歧片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 10例 ,以观察其临床疗效和肠道菌群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10例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中 ,经治疗后 ,8例有效 ,临床有效率 80 % (8/10 ) ,其中 7例真菌性肠炎 1例无效 ,1例进步 ,5例有效。菌群分析结果显示 :治疗后厌氧菌和需氧菌数量均明显增加 (P <0 0 5 ) ,7例真菌性肠炎经治疗 6例大便培养真菌消失 ,1例虽然未消除但量有所减少。在 10例病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以上说明 ,金双歧片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较好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5.
1例脑干出血合并混合痔嵌顿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出血患者中,脑干出血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该病患者往往因大剂量抗生素的应用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霉菌性肠炎而腹泻,从而诱发痔疮,严重者出现痔疮嵌顿甚至感染。痔疮的发作影响患者休息和导致情绪紧张,同时用力大便,又会诱发再出血,随时危及生命。因此,痔疮的护理在脑出血的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11月我科收治1例脑干出血合并混合痔嵌顿感染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基本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术后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应用抗生素之后,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异常增生,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炎症,在坏死的黏膜上形成伪膜,故又称为“抗生素肠炎”,“手术后肠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等。现在由于手术后的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临床上时有发生。作者曾收治15例,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伍琼文 《全科护理》2013,11(9):785-786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肛周皮肤破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16例多重耐药菌病人,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肛周皮肤破损。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综合护理措施,加强病人的管理。[结果]多重耐药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皮肤破损的病人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定完善的MDRO感染监测制度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至肛周皮肤破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继发性霉菌性肠炎是指继发于身体其它疾病的肠道霉菌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不断增加,我院1980~1985年所见32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3例,女9例.40天~3岁28例,18~70岁4例.原发病诊断为急性菌痢22例,慢性菌痢3例,婴儿腹泻5例,阿米巴痢疾2例。28例婴幼儿中,Ⅰ度或Ⅱ度营养不良12例,人工喂养16例。继发霉菌性肠炎前连续用过抗生素5天以上者28例。病程7天~4个月.属医院外继发感染者24例,医院内继发  相似文献   

9.
霉菌性肠炎是指继发于身体其它疾病的肠道霉菌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几年来,对小儿腹泻病采用微生态疗法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促菌生是大连医学院研制的一种微生态制剂,近年发展很快,治疗小儿肠炎治愈率达94.5%。但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方面鲜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及失调程度,分析不同临床资料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87例患者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285例,发生率为73.6%,其中,Ⅰ度失调71例,Ⅱ度失调126例,Ⅲ度失调88例.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ACLF患者的ACLF分期、营养不良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Ⅲ度失调的患者,ACLF分期和营养不良程度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LF分期、抗生素使用时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合并内毒素血症、合并胆道感染、营养不良是影响ACLF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LF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概率较高,而ACLF分期、抗生素使用时间、营养不良及合并内毒素血症、胆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是影响ACLF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霉菌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体弱患者或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临床常用制霉菌素片、酮康唑、氟康唑等治疗,副作用大,病人不易接受.近2年来,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霉菌性肠炎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空肠弯曲菌为小儿肠炎中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是弯曲菌亚种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既往由于检测手段有限及空肠弯曲菌肠炎表现多样性,易误诊而导致病程迁延,现将本院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2例空肠弯曲菌肠炎,就临床诊断、治疗、复发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临床治疗中常因大量应用抗菌素或激素类药物导致菌群失调,可出现菌群失调症,如霉菌性口炎,阴道炎、尿道炎及肺炎等。其中最常见者为霉菌性口炎,患者口腔,咽喉,两颊及舌上先出现小白点、继则形成白膜样的片状物,主诉咽痛,喉紧及饮水咽物十分困难。处理方法:先用清水嗽口,以消毒钳夹小纱球醮30%过氧化氢液(即双氧水)均匀用力擦掉口腔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加味生脉散对COPD急性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防治作用。方法对80例COPD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和抗生素加中药组各40例。观察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抗生素加中药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情况较单纯抗生素治疗组低(P〈0.05)。结论加味生脉散在防治COPD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上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黏膜免疫系统与肠-脑轴的双向交流,因此风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肠道菌群及肠肽对肠-脑轴的双向交流的影响、肠道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联、肠道菌群失调与自身免疫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会对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产生负面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6.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878
答:在临床治疗某些疾病过程中,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常常会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大量死亡,而使某些耐药性细菌或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鹅口疮与肠道念珠菌病(又称霉菌性肠炎)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它的传染来源有两种:(一)外袭性传染源,如母亲患白色念珠菌性阴道炎(又称霉菌性阴道炎),新生儿出生后经数日潜伏期就会发生鹅口疮;又如新生儿室如发生一例鹅口疮,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很容易蔓延而造成鹅口疮的流行。(二)内在性传染源,即人体肠道内存在有少量念珠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口服广谱抗菌素(如金霉  相似文献   

19.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微生态是由正常肠道菌群和与之相适应的肠道生态环境组成。由于重型肝炎患者代谢、解毒和排泄等功能障碍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产生增加 ,从而导致肝功能的损害和肠道生态环境的失衡 ,以致恶性循环 ,影响疾病预后。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住慢性重型肝炎 4 89例 ,在一般治疗的同时加强对微生态方面的调节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 89例慢性重型肝炎 ,其中男 4 14例、女 75例 ,年龄 15~73岁 ,平均年龄 4 0 .3岁 ;诊断标准符合 2 0 0 0年 (西安 )第 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按病原分型 …  相似文献   

20.
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正常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作者回顾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本院经结肠镜检查诊断后的PMC12例,其临床及内镜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