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昭莹  李炯伟  杨然  张振伟 《天津中医药》2022,39(12):1526-1531
[目的] 观察调督舒筋手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功能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在常规内科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实施调督舒筋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功能与血清VEGF、bFGF、Ang-2水平的变化,并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躯干损伤(TIS)量表(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协调3个分量表)评分、伯格平衡(Berg)量表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Ang-2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2%(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28%(2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督舒筋手法联合康复训练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躯干损伤状况,提升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并上调血清VEGF、bFGF、Ang-2水平,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中药熏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54例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55例增加中药熏蒸疗法,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版Ashworth评分法(MAS)评分、表面肌电图测均方根值(RMS)数值、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中药熏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改善患者肌张力异常,提高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站立架训练对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躯体控制和日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腰椎平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BALANCE-TRAINER瘫痪站立架进行训练,治疗前后均采用脊髓独立性评定(SCIM-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第3版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脊髓独立性评定、Berg平衡量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站立架训练对改善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躯体控制和日常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加用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 myogram,sEMG)信号采集及肌力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及肌力均有提高(P0.05),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5.57±2.31μV、1.04±1.38级提高到治疗后110.38±68.20μV、4.20±0.82级;对照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6.35±4.30μV、1.64±1.47级提高到治疗后62.34±4.29μV、3.10±0.40级。治疗后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hera-Band弹力带训练对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住院的30例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进行训练,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第3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经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步行速度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郑格琳  张平  白建琦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1):1643-1645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脊髓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激素组),每组8只均在7,15,30 d等3个时间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脊髓损伤区GFAP表达的差异。结果 补阳还五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区内GFAP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激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区GFAP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后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究调任通督针法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开平市中心医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40 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 例,常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和观察组(20 例,调任通 督针法+康复训练),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 1 个月、2 个月的运动、感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应用美国 脊柱损伤委员会脊髓损伤评分(ASIA)运动量表、ASIA 感觉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评价。结果: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 ASIA 运动量表、ASIA 感觉量表、FI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1 个月、2 个月 两组患者的 ASIA 运动量表、ASIA 感觉量表、FIM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时期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调任通督针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 治疗后运动、感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很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足三里穴”水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臀大肌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联合“足三里”水针治疗,均连续治疗14天。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外周血中NSE因子测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外周血中NSE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NSE因子含量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水针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补肾疏肝方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发轻中度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9例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发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国际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用药原则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疏肝方药,连续服用9个月,试验终点时间为9个月。在治疗前、入组后每隔3个月及试验终点时间分别对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医肝肾阴虚症状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UPDRS总分及ADL评分均有升高趋势,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上升缓慢,试验终点时,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同期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肝肾阴虚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评分显著上升(P<0.05或P<0.01)。试验终点时,治疗组中医肝肾阴虚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补肾疏肝方药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发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运动、抑郁等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肝肾阴虚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