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6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的3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临床资料,探讨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明确颈内动脉狭窄率>70%,术中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和选择性应用补片修补成形,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纤药物治疗,双功DUPLEX超声随访.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脑梗塞等严重合并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舌下神经损伤表现.术后随访5~2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脑梗塞发生,双功DUPLEX超声检查提示颈内动脉通畅,未发现≥50%的颈内动脉术后再狭窄,2例患者发现≥50%颈内动脉扩张.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症的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术中精细操作,合理应用转流管、补片,以及合理的血管开放顺序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术前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11例ICA闭塞的患者,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9例行CEA加取栓术。术前均行头颈联合CTA和颈部血管彩超,部分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患者围术期与长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ICA闭塞均为单侧,其中4例对侧ICA有50%的狭窄。闭塞主要位于ICA起始端,8例闭塞段延至颅底,闭塞长度16~85 mm。术前颈动脉彩超均在可在颅底探及ICA血流。10例手术再通成功,1例失败。术后10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其中3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随访期,1例患者ICA在术后3个月闭塞。1例在术后18个月死亡。结论:手术治疗ICA闭塞具有满意安全的围手术期效果和较好的中远期效果。术前精确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仍有3%~5%的患者会出现黑懵、头晕等脑缺血症状,在标准的药物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可作为其治疗方案之一。但目前国内对其临床诊断的病例较少,并且对手术方式的认识不足,故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以颈外动脉(ECA)、颈总动脉(CCA)或ICA内膜剥脱为主并联合ICA的残腔缝合或切断的方式治疗颈动脉残腔综合征(CS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6月9例诊断为CSS并经内膜剥脱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67.3岁。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记录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结束,术后头晕、肢体乏力等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和好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次数明显减少,但1例患者因失明时间较长,其视力仍无法缓解。2例(22.2%)出现头痛、烦躁等高灌注表现,经药物降压和脱水治疗后好转,无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有2例术后出现饮水呛咳,但均于术后1周基本恢复。mRS评分结果较术前降低(≥1分)。结论:以ECA、CCA或ICA内膜剥脱为主并联合颈内动脉的残腔缝合或切断的方式治疗CSS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其短期随访结果较为满意,可作为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取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3分(范围:8~18分)。其中2例患者行同期血管内治疗;7例患者行分期血管内治疗,即一期应用微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并球囊成形,使血流保持在脑血流灌注分级系统分级2b级及以上,随后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及自身纤溶系统溶解病变部位附壁血栓;二期于残余重度狭窄部位行支架植入术。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血管再通情况。 结果 2例同期血管内治疗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但1例术中出现血栓移位,1例出现拉栓后血管再次闭塞;分期治疗的7例患者中6例血管再通,出院时NIHSS评分平均5.7分(范围:3~14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平均1.6分(范围:0~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0.9分(范围:0~2分),优于术前状态。 结论 分期血管内治疗是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病例1:患者男,75岁,因“发作性头晕2个月”入院;高血压病史20年,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烟酒嗜好。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血管造影:Ⅲ型主动脉弓型,右侧颈内动脉C1段起始部次全闭塞,病变段呈“蜂窝”状或“网格”状改变(即存在微孔道),前向血流缓慢(图1A);影像学诊断:微孔道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行血管内开通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右侧颈总动脉远端,送入多功能导管(5F,125 cm),使其头端置位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引入微导管(Ethelon-10)、微导丝(Pilot 50)组合,尝试沿微孔道通过病变失败;引入2.0 mm×15 mm球囊、微导丝(Pilot 50)组合,在小球囊支撑下,微导丝经反复尝试成功穿过(未完全循微孔道)病变段,并向上到达右侧颈内动脉C1远端(图1B),但球囊未能跟进;换用1.25 mm×15 mm球囊到达病变段并进行扩张后,再以2.0 mm×15 mm小球囊重复扩张。沿微导丝送入脑保护伞(Spider,5 mm)至右侧颈内动脉C1远段,沿保护伞导丝引入5 mm×30 mm球囊再次扩张病变段血管(图1C),最后植入颈动脉支架(Protege 8~6 mm×40 mm)(图1D)。术后血管造影示颈内动脉成功再通,患者头晕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短段(10 cm以内)腘动脉闭塞治疗中应用单弯导管置管溶栓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行腔内治疗前置管溶栓处理的50例(55条肢体)单纯短段腘动脉闭塞患者资料,其中18例(21条腘动脉)应用单弯导管溶栓(单弯导管组),32例(34条腘动脉)应用常规溶栓导管溶栓(常规导管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中各有2条肢体溶栓无效,其余51条患肢症状明显缓解;单弯导管组平均溶栓长度明显大于常规导管组(38.3 mm vs.25.8 mm,P0.05),平均ΔABI高于常规导管组(0.47 vs.0.32,P0.05);单弯导管组和常规导管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5%(2/19)、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 F单弯导管置管溶栓处理长度10 cm以内腘动脉短段闭塞病变,技术上可行,操作简单,溶栓效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AS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IOD)腔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115例行腔内治疗的TASC-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Rutherford临床分级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情况。 结果 115例患者(148条靶血管)均实施了腔内治疗,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3%(113/115),靶血管开通率为98.6%(146/148)。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提高4级4例,3级58例,2级24例,1级1例,无改善28例。术后1周ABI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0.8,1.1)比 0.2(0,0.4),Z=-14.233,P<0.001]。30 d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15)。113例患者(144条靶血管)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7(21,57)个月。术后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2%、95.6%和89.7%。术后1、3和5年累积主髂动脉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分别为90.4%、86.1%和83.5%。术后1、3和5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4%、85.2%和82.5%,1和3年累积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5.1%。 结论 腔内技术治疗TASC-D型AIO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远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70岁,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20余天入院。肢体感觉活动无明显障碍,说话语速慢,思维略迟钝。双侧颈总动脉均可解及博动。脑部磁共振检查示右侧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右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斑块切除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对所在单位21例以重度间歇跛行为主要症状、缺乏远端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腔内斑块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3、6、12个月跛行距离均明显且逐渐增加(均P0.05);术后2d与3、6、12个月踝肱指数均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3个月无靶血管再狭窄,术后6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1例(1/21),术后12个月发现靶血管再狭窄2例(2/21),均为中度再狭窄。结论:腔内斑块切除术治疗缺乏流出道的股腘动脉狭窄病变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急性缺血(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行开放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的43例患者46条ALI肢体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7%(42/43),血栓残留率为7.0%(3/43),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85±0.48。9例(20.9%)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了切开减压术,围手术期截肢3例(7.0%),截趾1例(2.3%),死亡3例(7.0%)。1例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35例完成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期间2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现了再狭窄。结论:杂交手术治疗ALI技术成功率高,血栓残留率低,可以一期取出血栓和治疗血管病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Riles 1A型颈总动脉闭塞(CCAO)的血运重建方式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8月—2015年6月9例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其中旁路转流5例,原位重建4例。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例(2/9)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经严格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治疗后好转,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6个月经超声发现支架近端轻中度狭窄(50%),但患者无自觉症状,未予处理;1例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17个月因心肌梗塞死亡。结论:症状性Riles 1A型CCAO患者行血运重建安全有效;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原位重建应在有条件医疗机构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结论: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8例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66条患肢)临床资料,其中TASC C型22例,D型2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并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因素。结果:48例(66条患肢)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因下肢坏疽处感染严重而于术后5 d行截肢手术,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67%。与术前比较,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568 m vs.92 m)与踝肱指数(0.75 vs.0.25)均明显增加(均P0.05)。平均随访24个月,术后6个月和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5%、90.91%、87.8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8%、96.97%、92.42%;Fontaine II、III级患者一期通畅率均高于IV级患者(P=0.036、0.015),而II、III级患者之间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0.003)。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