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原始测试数据分析了山西白额勘探区石炭二叠纪各主要煤层煤质特征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的显微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约占76%,惰质组约占19%。各煤层灰分产率总体为低-中灰煤,2、3号煤硫分属特低硫-中高硫,10号煤硫分为中高-高硫。成煤环境的水介质由咸水-半咸水-淡水,导致煤层原煤全硫及微量元素含量由下向上降低,同一煤层顶板附近煤中微量元素含量低于底板附近煤层。聚煤特征决定了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使得区内煤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无明显伴生元素富集。  相似文献   

2.
濮英英  雷加锦 《岩石学报》1995,11(4):462-470
对煤中形态硫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1)碳酸盐台地潮坪成因的煤以有机硫为主,黄铁矿硫占少数,但其类型、产状多样,全硫含量在剖面上虽有波动变化,但幅度较小,硫分布模式说明成煤环境受海水影响强烈且持久稳定。2)下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成因的煤属以黄铁矿硫为主的高硫煤,按形态和产状可分5种类型的黄铁矿,煤层剖面上全硫含量由底到顶部逐渐增加,说明成煤环境亦受海水影响强烈,但有一逐渐增强的过程。3)上三角洲平原沼泽成因煤为富有机硫的低硫煤,黄铁矿量少、类型单调,全硫含量在煤层剖面上的变化为顶底高、中部低,表明煤层顶、底板性质控制着煤中硫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地质背景及区内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对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煤中硫分、灰分含量变化,通过对煤层灰分和硫分的成煤环境控制分析,确定其成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龙潭组各煤层均为无烟煤,变质程度高,其中4、7、9号煤层灰分、硫分含量普遍低于13、15号煤层;研究区各煤层硫分含量主要以硫化铁硫的形态存在,占比达76.91%,表明这些煤层中黄铁矿硫含量是导致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煤灰成分元素氧化物含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反演的沉积环境与硫分、灰分分析的成煤环境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13、15号煤层为泻湖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大,古气候环境为潮湿,4、7、9号煤层为潮坪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低,古气候环境为潮湿-半潮湿。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质特征及其成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伟  杨瑞东  崔玉朝  付浩  张覃 《地质学报》2013,87(11):1763-1777
根据贵州毕节地区13个井田和勘探区各主采煤层煤样的工业分析、硫分及灰成分分析数据,评价了该地区晚二叠世煤的总体煤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联系。研究表明,毕节地区煤炭资源具有特低全水分、中高硫分、中灰分、特低挥发分等特征,总体属无烟煤(WY3)。根据煤中硫分分布、硫分组成、灰分分布与灰分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可以推测成煤环境。毕节晚二叠世各主采煤层硫分纵向变化规律可清晰“反演”研究区成煤期古海平面的两次大的海进与海退事件;硫分在研究区平面的分布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正是受到当时海水自南东向北西推进的影响;形态硫数据分析显示,煤中有机硫占全硫比重一般较小,明显不同于陆相煤层和浅水台地相煤层(后者以极高有机硫为特点)特征。此外,煤中灰分产率、煤灰成分指数以及灰成分三端元分析均揭示聚煤环境的还原性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与硫分分析的结论相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毕节地区晚二叠世成煤环境以三角洲分流河道/间湾、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潮坪/泻湖等环境为主,海水影响作用较大的泻湖/潮坪环境下煤层中硫分较高,海水影响较弱的三角洲成煤环境下煤中硫分相对较低,并给出了三种沉积环境下一些煤质特质的变化范围。该研究结果与前人基于岩相古地理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荥巩和新密煤田是豫西北部的两个相邻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总厚100—150m;下石盒子组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在本区仅偶含薄煤层。太原组位于含煤岩系最底部,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灰岩形成于清澈、温暖、浅水的陆表海潮下环境,碎屑岩则为潮道和潮间带为主的潮道、潮坪沉积。太原组含有6—7层薄煤层,形成于咸水或半咸水的泥炭沼泽中。山西组几乎全由碎屑岩组成,下部发育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二1煤以下层位为潮坪和横向与之共生的潮道、潮沟及河口潮汐砂脊沉积,二1煤以上为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由北向南进积到半咸水的海湾中。二1煤形成于海退时期,它们堆积在滨海平原的淡水泥炭沼泽中,其厚度变化及发育程度主要受成煤前沉积环境控制,但在本区西部构造较复杂处,煤层厚度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对煤层原生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坪和废弃的潮道、潮沟、河口潮汐砂背沉积物之上,煤层发育好,而在二1煤之下有活动的潮道及河口潮汐砂脊发育时,煤层较薄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6.
依据井田地质勘查资料及煤质测试结果,对马依西二井田内可采煤层中硫的特征及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区内各煤层煤中硫含量变化较大,自下而上以底部30、29煤为高硫煤,煤中硫分最高可达7.2%,下部19至26为中高硫-高硫煤,17-1煤层为低硫煤,上部3至12-1煤层为中高硫煤;在平面上总体呈东南高、北西低的分布态势。聚煤环境是造成煤中硫差异的主要因素,17-1煤发育于泛滥平原相中,以成煤植物所含的原生硫为主,煤中硫含量低,而其它煤层形成环境因受海水影响较大,存在更多以硫化铁硫为主的次生硫而使硫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贵州晚二叠世煤中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贵州主要开采矿山晚二叠世煤中不同形态硫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形成于海水影响较小环境中的煤以低的硫含量,偏正的δ^34S值为特点,形成于海相或受海水影响较大的环境中的煤,则具有高的硫含量和偏负的δ^34S值;在高硫含量的煤中,有机硫和无机硫具有弱的相关性,可能它们具有一致的来源;煤中有机硫的同位素组成对成煤环境是灵敏的,可作为成煤环境划分指标,根据有机硫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可分出海水对煤层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煤中硫的地质特征和洁净煤技术的发展(英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媒中硫的含量大都由煤层的沉积环境控制,并取决于成煤物质是否曾受过海水影响及其受海水影响的程度。煤中硫的含量对于煤的有效利用甚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燃煤时有相当量的二氧化硫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对环境有害的酸雨。因此,煤层中硫的分布和地质特征是评估煤的品质及解决有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参数。洁净煤技术是为了有效解决能源需求并减少用煤对环境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煤燃烧前的洁净方法(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煤洁净法)、烟气脱硫、吸附剂喷撒和各种媒燃烧技术(流化床、气化联合循环等)。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芳烃组成及生源、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戴卿林  郝石生 《沉积学报》1997,15(2):198-201
本文系统分析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的芳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吐哈盆地煤成油形成于特殊成煤环境,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但也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重要贡献,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沼泽相,淡水-半咸水介质,弱还原-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贵州水城发耳井田晚二叠世含煤地层钻井岩心及样品分析测试结果,在龙潭组识别出障壁砂坝-潟湖相及三角洲相2种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对煤层的展布及煤质特征具显著的控制作用,三角洲平原到前缘的过渡区域是成煤的有利部位,即相对厚煤区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于研究区的中部,单层厚度一般为1.5~2.0m;煤中硫分变化与成煤期的沉积相带展布相吻合,自西北隅三角洲相区至东南隅的潟湖-潮坪相区硫分由0.5%~1.0%增至大于3.0%,主要以黄铁矿硫为主,为成煤环境海水中的硫酸根被还原形成硫铁矿进入煤层所致,而灰分变化趋势则反映了陆源碎屑物质由北西向南东的注入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代世峰  张建华 《沉积学报》1998,16(3):141-146
通过对研究区主采煤层显微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并利用三角图解(在三角图解中,考虑了煤中矿物特别是自生矿物对指示煤相的意义)和组分含量平面图,论述了显微煤岩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其活性组分和硫分含量较之河控下三角洲平原含量高,并且三角图解三端元的离散率小;在潮坪沉积基础上形成的煤层其惰性组分含量高并分布稳定;相同沉积环境形成的不同煤层显微组成相似,但它们的显微组成由于聚煤环境的变迁而在平面分布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区内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区内沉积相、沉积旋回、沉积模式等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含煤建造形成于潮坪~泻湖沉积体系,由湖泊相、泻湖相、潮坪相、泥炭沼泽相组成.区内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形成于岛后潮坪~泻湖演变成的泥炭沼泽,厚度大,延伸广.影响区内各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的沉积因素主要有地形、蓄水盆地水位、海相顶板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盘南矿区马依西井田大量地质资料分析,认为龙潭组形成于潮坪、三角洲及海湾—泻湖沉积体系,下部为潮坪—潮道沉积组合,主要由潮坪相、潮道相、沼泽及泥炭沼泽相组成,形成的煤层硫分高,连续性差;中部为三角洲沉积组合,主要由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及三角洲平原相组成,其煤层硫分低,稳定性好,分叉少;上部为海湾—潟湖相沉积组合,由潟湖相局部海湾相及沙洲砂坝相组成。分流河道的泛滥盆地、支流间湾、废弃河道、潮坪—潮道为本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邵龙义 《沉积学报》1998,16(2):55-60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成因地层分析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在永城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系识别出三种沉积体系、11个生长层序。重点分析了陆表海潮下碳酸盐岩沉积和碎屑潮坪沉积特征,认为灰岩在微观特征、微相类型上由上而下的有规律变化,符合向上变浅的缓坡型陆表海沉积模式。潮坪沉积物以潮道发育、砂泥混合坪标志明显为特征。三角洲则表现为浅水沉积性质。有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废弃碎屑潮坪泥炭沼泽和下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泥炭沼泽几乎不受咸水和活动碎屑体系的影响是主要煤层低硫低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榆神低硫煤中硫含量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煤大部分属于特低硫、低硫煤,硫的赋存形式以硫化物硫和有机硫为主。本文论述了榆神侏罗纪煤中硫含量特征及硫的来源、形成及沉积环境对低硫煤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龙永煤田童子岩组一段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砂岩体的微观特征、岩性相及沉积组合、相的空间配置等方面,重点分析研究含煤段的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提出了滨海碎屑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障擘岛一泻湖沉积体系和浅海沉积体系为童子岩组一段的沉积环境,并阐述了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18.
抚顺盆地沉积动力学特征及其聚煤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瑞生  王华  吴冲龙 《沉积学报》2001,19(3):375-380
通过对抚顺聚煤盆地的沉积动力学研究及对古城子组主要煤层的煤体形态、沉积构造及夹矸特征、大型树桩化石等的详细观察,对主煤超厚煤层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主煤超厚煤层主要沉积于较深水的沉积环境,内碎屑沉积作用活跃,可作为深水成煤模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下—中侏罗统煤层沿阿尔金山前断续分布,其煤岩、煤质与典型的西北侏罗纪煤层具有明显不同。通过对和田布雅、于田普鲁、且末红柳沟等煤矿主采煤层样品进行煤岩、煤质鉴定及煤化指标等一系列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主采煤层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其次是半暗煤、暗淡煤;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壳质组含量少,具中-高镜惰比。因成煤沼泽的还原程度促进了无机硫分的形成,煤中全硫含量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且煤层硫分与灰分整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煤层挥发分受不同种类硫分的影响,亦有明显差异性变化。在民丰凹陷中-高硫煤中,硫分以无机硫为主,随着硫分的升高挥发分亦有升高趋势;瓦石峡凹陷中-低硫煤受有机硫控制,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民丰凹陷煤层的灰分指数高于瓦石峡凹陷,可见后者的成煤沼泽环境潜水面要比前者高得多。针对上述诸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揭示塔东南地区煤岩、煤质多样性变化受断陷湖盆以及局部水体较深的还原型沼泽环境控制,最终形成了中-高挥发分、中-低灰分、中-低硫分的煤质及富镜贫惰的煤岩特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心煤样的分析结果,对贵州金沙安洛区北段煤中硫的时空分布以及煤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形成于以潮坪为主的过渡相环境,由于沉积过程中受海水影响,煤中硫的质量分数总体偏高;但由于海水对煤层作用的强度不一,使不同煤层或同一煤层不同部位硫的质量分数差异很大,而且煤中硫的质量分数变化与煤层顶底板的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