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尹江华 《科技风》2023,(15):94-96
工程数学是新工科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是新工科综合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论文以深化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为基础背景,在分析新工科工程问题解决对工程数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当前民族高校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论文从教学方向、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四个角度探索了工程数学教学范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民族高校工程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梦觉 《科技风》2023,(25):120-123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Linux操作系统”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传统教学方法已不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新工科人才需求的要求。作者通过自身工作实例,论证了高校任课教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充分认识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从教学设计、授课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可行。同时,结合Linux技术工作岗位特点,按照新工科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项工作也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王驰  张雨豪  耿直 《科教文汇》2023,(24):118-121
随着新工科时代的到来,电工学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文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电工学课程的交叉融合渗透,以智慧城市为例,阐述环境工程与电工学课程的内在联系。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设计,强化实践教学并引入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引入课堂等教学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这些教学手段将促进电工学教育的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环境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建设的开展,促使传统通信原理实验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改善目前通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中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过低、不能应对新工科建设需要等问题。通过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重以及新增课程设计等方式,对原有实验课程内容进行扩充和更新,同时还可以利用大学生竞赛活动、课题式教学以及生产实习等补充方案,变更现有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6.
陈祥 《科技创业月刊》2021,34(10):108-111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梳理新工科、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教改需求,按照新工科建设发展方向,探索构建一种项目引导、创新驱动的交叉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设施,以跨学科前沿项目引导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先进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杜守航 《科技风》2023,(14):102-104
新工科建设是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随着测绘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测量学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测绘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新工科建设及信息化测绘背景下,当前测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设计测量学教学改革方案,以切实培养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改革,教育部正在组织全国高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在新工科建设背景和需求下,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为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专业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海洋工程大类培养的新模式。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目的,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为切入点,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海洋工程大类培养的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突出理论实践融合、“竞赛+实验”的课程建设特色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长期且深远的影响。目前高校培养的理工科青年人才,将是未来3~10年碳中和战略的主力执行者,也是10~20年后碳中和关键时期的管理者,更是20~30年后碳中和冲刺阶段的决策者。因此工程人才的培养对碳中和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目前新工科教育作为承载培养人才的主体,在碳中和方面的教育存在较大缺口,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内容。本文将从碳中和背景及其对高校教学的影响角度出发,结合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材料导论”(双语)的实践探索,从知识体系与行为习惯两方面探讨新工科培养模式及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本文针对采矿工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不匹配、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不配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分离等问题,以贵州大学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为例,将模型制作与学科竞赛作为驱动力,进行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模型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以模型制作与学科竞赛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改革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BIM技术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向大规模运用阶段,如何改革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课程体系设置以达到与新技术相匹配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和BIM技术融入教学主要障碍的分析,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工程管理BIM教学改革要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师资培养、实验建设四个方面一体化的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为将来能够总结出适合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不足,结合自身教学改革实践,重构教学结构,打破现有章节之间的限制,突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系统观点优化教材体系,突出系统性和逻辑性;完善课程考核方法,探索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监控及评价机制;基于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结合教学实践及我校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现状,针对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课程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实践与探索。重点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方法与措施,比如上好绪论课的关键性、预习的重要性、改革考核方式、优选习题,重视习题的讲解、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我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郭楠  冷姣仪  宫建红 《科教文汇》2021,(11):105-106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工科的提出又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指明了新方向,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借助课程思政,使人才培养朝着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方向前进。该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又以人工智能课程为例,指出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该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农业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基本情况,并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通过引入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实验课学时和优化考核体系等方式,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徐雪芳 《科教文汇》2021,(12):88-89,103
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建筑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文通过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讨了地方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开展新工科建设,探索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程序、收获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据挖掘课程是经济统计系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而MOOC课程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模式,MOOC课程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建立和利用MOOC课程背景下翻转课堂进行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这将成为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MOOC课堂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是开展数据挖掘教学的一个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尤其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新的要求。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在分析了电信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差距后,通过合理制定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增大实践课程比重、压缩理论课时等,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普及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建设,大力发展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基于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趋势,机器人工程教育应根据学校层次开展不同模式及不同特色的办学活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开展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对生产管理人员等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在我国的逐步推进,其权威性、导向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和重视。笔者对目前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状进行解析,分析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以《华盛顿协议》为参考点,实质等效性为目的,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及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