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主治热邪结于心下(胃脘部),气滞不通所致热痞证的主方。此方源于《伤寒论》,但方中有无黄芩为众多医家所关注[1,2]。本文旨在探讨有无黄芩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对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鸭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等10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材料和  相似文献   

2.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大柴胡汤有无大黄争议颇多,使初学者莫衷一是。笔者重温原文及诸家之论,略有所悟,陈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同道。笔者认为本方无大黄符合经义,下面几点可作为佐证.首先从煎煮法以证之。正确的煎煮方法,能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病作用。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煮法都十分重视。正如清·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伤寒论》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热结在里,非结实在胃”,所以张仲景采用再煎法,令大柴胡汤中各药的功能,介于“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间,起到和解少阳,调和阴阳的作用,使少阳邪解,热结得下,疾病自愈.因此说明大柴胡汤不必用大黄以攻下。那么,再看《伤寒论》应用大黄方剂中对大黄的煎煮法,可归纳为:1.渍浸法,取气轻扬,清利上部无形邪热,如泻心汤类;2.后下法,取攻下腑实,如大承气汤类:3.同煎法,取微和胃气,如调胃承气汤等。如果(?)柴胡汤中有大黄则有第四法——再煎法,即初煎,去泻  相似文献   

3.
试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从其形成原因、症状表现、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纵横对比、深刻论述,希望能对两方证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其掌握应用有所准绳。1病因两方之主证明言“心下痞”。心下是指中焦胃脘部,“痞”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素体脾胃虚弱,又误  相似文献   

4.
耳鸣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病机多端,速难治愈,常使病人为之苦恼,医者为之束手。笔者通过阅读经典、分析思考、跟师临床,发现灵活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耳鸣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故欲从清心火、泻肝火、降胃火3方面来探讨如何灵活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耳鸣,并强调各证型服药方法差异及其机理。最后以一则医案说明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耳鸣只要辨证准确,定当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五泻心汤浅析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北海市新建路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煎服法讲究,是《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中治疗"痞证"的著名方剂,为世人所推崇。兹就五泻心汤组方中药对配伍特点浅析如下:1组方...  相似文献   

6.
蔡雪琴 《中医研究》2000,13(4):15-16
《伤寒论》中运用黄连的方剂共有 12首 ,其中太阳病篇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 ;少阴篇有黄连阿胶汤 ;厥阴篇有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头翁汤。1 关于用量在《伤寒论》用黄连的 12方中 ,其用量以乌梅丸中最大 ,其量是 16两 ,仅次于乌梅而居第二位 ,诸药以饭、蜜为丸 ,黄连主要是协合黄柏以苦寒清热于上 ,并驱蛔虫下行。其次是黄连阿胶汤 ,以黄连 4两为主药 ,配黄芩直折心火而除烦热 ,使心火平而肾水济 ,心烦不得卧等症自愈。再者是葛根黄芩黄连汤、黄…  相似文献   

7.
<正>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由黄连、大黄二味药物组成,主治热邪结于心下,症见胃脘部痞闷堵塞,按之柔软者。其煎服法原方后注:“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  相似文献   

8.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  相似文献   

9.
<正>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治疗湿热肠痛及泻痢。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硬满。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枳壳)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用于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证原文见《伤寒论》154条(《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历代医家认为半夏泻心汤是治正痞的主方,临床应用很广泛,现就半夏泻心汤方证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1.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 ,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 ,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 ,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 ,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现将三黄炮制方法归纳如下 :1 大黄传统炮制方法有四种 :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1.1 大黄取原药材 ,分开大小 ,除去杂质 ,洗净、闷润至软后 ,切厚片或块、干燥。1.2 酒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 ,用黄酒喷淋拌匀 ,稍闷 ,用文火微炒 ,至色泽加深时 ,取出放凉。每 10 0公斤大黄用黄酒 10公斤。1.3 熟大黄 ,取大黄片或块 ,用黄酒拌匀 ,置适宜容器内密闭 ,隔水炖…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五泻心汤类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痞证而设,千百年来一直应用于临床,疗效昭彰,是著名的系列古方。五泻心汤类方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大同小异,均有生姜(或干姜)、黄连、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大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正  乐才文 《光明中医》2003,18(1):19-20
五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中 ,“泻心”主要是指泻涤心下痞满不舒而言 ,“心下”基本是指胃脘部的胃和横结肠。“痞”是满闷不舒的形容 ,与我们在临床上所见的急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满闷不舒相似。五泻心汤的药味组成中都有黄芩、黄连 ,以方测证 ,五种满闷不舒都由邪热郁闭胃肠所至 ,而又各有不同兼证 ,治疗侧重不同。1 半夏泻心汤主治 :满而不痛 ,干呕甚而肠鸣 ,伴有下利。多用于急慢性胃炎 ,胃肠炎以呕为主 ,寒热错杂 ,脾虚邪实证者。临床常用剂量 :半夏1 5g,黄芩 1 0g,黄连 4g,干姜 1 0g ,党参 1 0g ,大枣 8枚 ,甘草 8g。“痞”由…  相似文献   

15.
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现代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运用,使五泻心汤治疗范围进一步发展。就近5年五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之祖”。纵观全篇,113方中运用大黄者达15方之多,其立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现就《伤寒论》中大黄的配伍规律浅析如下。一、配芒硝、枳朴,泻热通便、行气荡积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枳实辛、微寒,理气消痞。四药适当配伍,分别组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似文献   

18.
大黄性味苦寒,沉降,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力猛善行,自古就有"将军"之称.临床取其泻下攻积治疗大便秘结,已广为人知.大黄不仅具有泻下作用,还能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使用具有更广的临床作用,正如将军善于调配士兵,实施各种战术作战,大黄亦如此.在<伤寒论>中大黄出现在15首方中,分别与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补虚、解表、行气及利湿退黄药配伍应用.笔者对大黄配伍规律探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仲景《伤寒论》著述至今1700余年。由于年久代远,几经战乱,错简之处,再所难免。因其颇切实用,放历代均有人研究、往流、诠释、勘误、厘正。对悬而不决、疑而难明之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有阐发,亦从而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笔者通过学习,结合临床,对黄羊汤证条文,稍有体会,略抒管见如下:《伤寒论》172条(明·赵开交本)原文:“太阳与少阳会病自下利者,与货等汤。若呕者.黄羊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对本条阐释,特别是对太阳表证的认识,历来分歧较大。其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4种。第1种,认为本条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大黄应用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黄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起攻下积滞、清热利湿、去瘀活血、泄热消痞等功。煎服法亦独具一格,至今仍对临床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