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市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为猝死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04年深圳市急救死亡病例中1563例猝死病人的猝死性别、年龄、时间、地点分布及院前平均反应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猝死的患者,男女比2.38:1,2002年猝死年龄为(44.1±20.8)岁,2003年为(46.6±22.0)岁,2004年为(47.6±23.4)岁,3年猝死患者的年龄间经单向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其中21~40岁为高发年龄段。猝死发作无明显季节性。猝死地点在院前,占80.2%,以家中发病为主,占62.0%。3年及每年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均超过6min。结论:猝死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对社会、家庭危害较大,应加强对中青年猝死的研究。猝死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要强调对目击者,特别是社区人员进行初级生命支持的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2.
68例院前猝死复苏失败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院前猝死的现场复苏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 。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院前猝死复苏失败原因和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而提高对猝死患者在院前复苏的成功率。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 8例中男 47例 ,女 2 1例 ,男女之比为 2 2 3∶1。最大的年龄为84岁 ,最小的年龄为 18岁 ,平均年龄为5 7 1岁。急救半径为 0 5~ 18km ,平均半径为 6 2km。呼救反应时间为 1~30min ,平均为 6 3min。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小于 5min (8例 ) ,占 11 76 %;6~ 10min (2 7例 ) ,占 39 70 %;11~2 0min (2 6例 ) ,占 38 2 3%;大于 2 0m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意识障碍院前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特点。方法对本急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出车记录中诊断或主诉为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其性别、年龄及病因分布,出诊量的时间分布,救治成功率和救治时间情况(呼叫反应时间和现场时间),同时跟踪其入院情况,比较院前死亡和院后死亡率。结果500例患者男女比例1.69:1;以71-80岁为主;病因分布:心血管疾病183例(36.6%),神经系统疾病157例(31.4%),外伤98例(19.6%),中毒62例(12.4%)。3年出诊率依次为27.4%、30.4%和42.2%,呈逐年上升趋势;冬季出诊率最高为37.8%,每日出诊时段以下午(13-18时)最高为34.4%。446例经院前急救后成功转运至急诊科,救治成功率89.2%;院前病死率与院后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呼叫反应时间10.5±4.2min,现场时间117±3.8min,其中54例院前死亡的分别为11.2±3.7min和23.5±6.2min,两组呼叫反应时间无差异,但死亡病例的现场时间较长(P〈0.05)。结论老年意识障碍患者以男性为主,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病因为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实施有效现场救治、建立专业化队伍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吴胜锋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55-156
目的 初步分析2002年3月~2007年2月我科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院前死亡的106例病例死因、年龄分布、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非创伤性疾病以猝死为主,占69.09%,创伤性疾病死亡中交通事故伤居首位,占47.06%;死亡患者以青壮年为主,44岁以下占51.34%,且以男性为主。结论 院前死亡以猝死和交通事故伤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重视院前急救,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医疗急救中心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500余例病例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占院前死亡人数的首位,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男性188例(62.7%),女性112例(37.3%)男女之比为1:1.68。结论 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院前救治的797例脑卒中患者资料,该人数占同期院前急救人数的10.4%,男性平均(67±14)岁,女性平均(72±14)岁(P<0.01),随年龄增长脑卒中人数增加(P<0.05).9:00~ 10:00是高发时段(61例,占7.7%),凌晨4:00 ~5:00发病率最低(9例,占1.1%).送至三级甲等医院人数552例,占69.3%,以患方自主择院为主(626例,78.5%).急救反应时间(接警至到达现场时间)平均13.49 min,10 min内318例(39.9%),急救总耗时平均38.11 min.  相似文献   

7.
覃华杰 《吉林医学》2013,34(12):2295-2296
目的:通过对2011年南宁市202例院前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有效提高南宁市居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猝死202例居民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202例猝死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6:1;平均年龄68.6岁;约92%发生在家中,现场有5例目击者行心肺复苏术;死因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77.72%);现场心电图多为室颤(42.08%)、心室停搏(57.92%);平均反应时间为15.3 min。结论:通过分析研究,提出要早期发现、早期复苏、早期除颤,对提高南宁市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发生院前猝死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有效提高我院急诊科猝死综合防治能力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庆市西城区2008-2014年期间院前猝死病例150例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年龄、性别、时间、地点、死因、现场心电图表现、反应时间。结果每日多发时段为4:00-8:00(32%)及8:00-12:00(20%);且约3/4发生在家中(74%);现场心电图多为心室停搏(58%)及室颤(22%);猝死年龄多在40岁以上;发生猝死的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90例(60%),既往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者36例(24%),意外死亡者24例(16%),死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我院急诊科平均反应时间为8 min。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早期预防与监测,其意义远远大于心肺复苏,这对提高本地区居民院前猝死的综合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院前心血管急症的相关性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有效急救,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我院887例院前心血管急症患者资料。结果:发病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病种是: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心血管急症发生病中,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6~65岁(占36.2%);心律失常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6~70岁)(占50.0%),急诊高血压高发年龄在66~70岁(25.0%)。结论:心血管急症是目前院前急症救治最主要的急危重症,而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救治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原因及特点与影响院前急救成败因素。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院前急诊救治的南宁市343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猝死,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中年发病时间多在18时至凌晨0时。1、2月份猝死明显高于其他月份。68.51%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结论: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急诊专业人员及时赶到并除颤可提高院外猝死复苏的成功率,对于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295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急救措施,为提高猝死院前现场复苏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4年12月295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279例(94.6%),有效16例(5.4%),成功2例(0.7%)。结论(1)建立专业化的复苏小组,缩短呼救至到达现场问期;(2)早期启动生存链;(3)确保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等措施可提高猝死院前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4.
15000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的病种分布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前出车急救的1500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急救的性别分布特点、年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组急诊病种的构成特点及死亡病因。结果:15000例中,男性9840例,占65.6%,女性5160例,占34.4%,P〈O.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0岁者1600例,占10.7%;21~40岁者7130例,占47.5%;41~60岁者3226例,占21.5%;年龄〉60岁者3044例,占20.3%。院前急救前5位病种依次是创伤、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中毒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原因前5位是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外伤、猝死及中毒。结论:院前急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以21~40岁者居多;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均为疾病的重要病种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急诊死亡的病因构成和救治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全年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以上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病因、抢救地点、抢救时间、抢救措施等资料进行整理。结果平均死亡年龄为68.4岁,以70—80岁年龄段最多。死亡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心脏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占70%;院内猝死占7.8%;诊断不清者占15.7%。与家属提出不复苏指令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增大、救治时间延长.猝死是家属不放弃抢救的重要因素。结论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占急诊死亡病例的绝大部分;应采取措施积极预防院内猝死的发生;应重视急诊疑难病。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青年(年龄≤5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0例年龄≤50岁的中青年AMI与120例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的AMI进行回顾性对比,对其性别、危险因素、梗死部位、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青年AMI男性患者占82.5%,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达26.7%,前壁、前间壁梗死发生率为53.3%,以典型胸痛起病者占68.3%,均高于老年组(P<0.05);但并休发休克、心力衰竭及肺部感染者仅占2.5%、4.2%、24.2%,死亡率为6.7%,均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 中青年AMI男性发病率高,多有冠心病或高血压家族史,以前壁、前间壁部位为主,胸痛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江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0-12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链接方法。方法通过对本地区院前急救队伍的现状、日常急救转运原则、日常管理、设备设置的调研,分析断链存在的主要原因。结果院前、院内急救队伍人员年龄均较轻,分别为(30.82±6.18)岁、(31.93±7.39)岁;技术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从事急救工作时间院前为(4.38±4.65)年,院内为(5.58±4.77)年;在转运原则选择上,以“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的比例最高,占38.1%,其次为“根据就急、就近”原则,占33.1%,就“医院能力”意愿者为21.9%;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病历资料存在断链,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院前、院内急救技术上未达到有效衔接。结论加强院前、院内急救队伍的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急救网络、设备配备,提升急救技术,可使院前、院内急救有机衔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共39例,占同期甲状腺癌患者的35.1%,发病年龄14-78岁,平均年龄(44.2±14.1)岁,男女比例为1:2.9。肿块直径〈2.0cm者占64.1%,Ⅰ期20例、Ⅱ期9例、Ⅲ期4例、Ⅳ期6例。病理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71.8%)。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癌灶较小,乳头状癌占绝大多数;术前超声和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是提高并存甲状腺癌检出率的关键;定期随访有利于提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临床表现及住院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6年3月我院收治的234例HCM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EKG)、超声心动图(UCG)、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措施及住院转归。结果男158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为(51±16)岁、且女性[(54±17)岁]高于男性[(49±15)岁, P=0.028],女性心房颤动发病率为32.9%,高于男性的14.6%(p<0.05);全部患者中,有HCM家族史者30例(12.8%),有猝死家族史者8例(3.4%),NYHA分级Ⅰ-Ⅱ级者216例(92.3%)、Ⅲ-Ⅳ级者18例(7.7%)。93.6%患者临床症状为胸闷、胸痛、心悸、气促、晕厥或黑矇、头晕等,无特异性,仅15例(6.4%)患者无临床症状,体检时诊断出该病;93.6%患者EKG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肥厚累及心尖部者胸前导联见巨大倒置T波,仅15例(6.4%)患者EKG无异常;超声心动图示,梗阻性HCM者30例(13.0%),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57例(24.9%),肥厚累及右室6例,心室壁平均厚度为(19.5±4.6)mm。冠状动脉造影>75%的狭窄者16例(15.5%)。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CCB)治疗者194例(82.9%),起搏器植入者18例,经皮化学消融者6例,左室流出道疏通术5例。院内猝死5例,其中3例经电复率或药物复率后存活,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中国HCM的发病年龄较国外偏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女性比男性发病年龄偏大,且更易发生心房颤动;AHCM约占1/4,男性多于女性;绝大多数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住院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猝死的高危因素及急救措施,为预防并抢救猝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120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0例,男100例,女20例,男女比例5:1;年龄17—85岁,平均54.9岁。既往明确诊断88例(占73.3%),其中心血管疾病60例,肺部疾病9例,脑血管疾病12例,肾功能衰竭3例,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1例,急性胰腺炎1例,消化道出血2例,无任何病史26例(21.3%),无法提供病史6例(5%)。有明确诱因80例,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工作中发病及饮酒后发病;临床诊治过程中意外发病为主。院内猝死42例,其中19例复苏成功,院前猝死78例,复苏成功17例,心肺复苏成功34例,其中心肺脑复苏成功24例。结论男性、中老年人、饮酒、暴饮暴食、合并基础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等慢性疾病是猝死及急危重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院内猝死救治率高,及早实施有效心肺复苏(CPR)对成功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