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绘画和建筑不是简单的现象艺术,它们在感性的表达形式下有着理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是透过哲学美学来转译的,都是以一种近似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或批判精神内核.文章通过对理性主义美学和非理性主义美学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以绘画和建筑的关联来阐述非理性主义美学对理性主义美学的批判性,并揭示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大空间公共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空间建筑发展的回顾,分析了技术性与艺术性在大空间建筑中的关系及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粗略探讨了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规律,以期创造出更多的精品。  相似文献   

3.
1962年巴克明斯特.富勒提出张拉整体结构思想,为之后钢结构的设计创新与蓬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钢结构建筑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中国以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对钢结构结构及构件艺术进行研究的课题甚少.本文即是从建筑师的设计视角、从张拉整体结构思想引领的新型构件设计这一重要分支入手,通过对钢结构的新型结构及构件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创新构件及结构新形式;探讨了与之对应的结构及构件的艺术表达性与视觉感受性;最后从结构力流塑形、构件创新运用与建筑设计理念三方面对建筑实例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4.
试图结合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维模式与当下中国环境的背景角度来解读其作品——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新址大楼.通过研究库氏自受到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影响后,对其从剧本编辑到建筑师身份转换的思维过渡,再到形成他对当前中国的理解过程,以及库氏以往的作品和理论,乃至他设计本建筑所持有的社会思想来源进行分析,以做到真实的解读,抑或批判这座建筑.  相似文献   

5.
卢彦 《四川建材》2012,38(3):40-42
本文通过对线与建筑表达的线结构思维的分析,对基于线结构思维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运用结构的设计手法、运用结构与建筑外立面多元共生的设计手法及运用建筑形态构成的设计手法”等基于线结构思维的建筑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6.
吴云一 《华中建筑》2012,(10):39-43
开放、互动、沟通与民众的关系,是当代博览建筑的特征。当代建筑师在博览建筑中运用层叠、折叠、并置、混杂、动态感知等空间构成的手法,产生相互消解与渗透的空间结构和匀质化动态化的空间秩序,其设计策略和艺术表现手法正与当代博览空间的时代需求相呼应。当代不同先锋建筑师以不同的设计手法对博览建筑的空间艺术的诠释,除了建筑学本身的技巧,更体现了对博览建筑更为宽泛多义的研究视野。该文梳理其中规律性的内容,旨在为博览建筑艺术空间的理性设计提供认识论上的指导,避免实践中肤浅的形式化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7.
刘仲 《时代建筑》1993,(2):22-26
建筑创作作为人类的一项文化活动来思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必然是一个重要的侧面,意大利著名建筑师P.L.奈尔维曾经说过:“建筑师是,而且必须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而并非技术加艺术”。他本人就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技巧创造了一系列成功之作,给建筑的百花园里增添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8.
《建筑艺术》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乔纳森?格兰西编撰,作者站在现代建筑师的角度对古往今来的东西方标志性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了鉴赏,力图通过图文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筑的"风土人情".该书是"目击者文化指南"系列从书之一,从艺术角度对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艺术向解析与研究.该书兼顾了理论研究和视觉鉴赏,在书中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还展示了现代建筑的艺术特色,从古代塔庙遗迹到现代飞机场、从东方明珠到悉尼歌剧院、从地下停车场到高空楼阁.该书编写目的和逻辑较为明确,并不是服务于教育、科研、政治、军事等功能性较强的领域,而是以建筑师、艺术家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艺术的解读,力图通过图文讲解的形式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各色建筑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建筑艺术》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乔纳森?格兰西编撰,作者站在现代建筑师的角度对古往今来的东西方标志性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了鉴赏,力图通过图文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建筑的"风土人情".该书是"目击者文化指南"系列从书之一,从艺术角度对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艺术向解析与研究.该书兼顾了理论研究和视觉鉴赏,在书中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还展示了现代建筑的艺术特色,从古代塔庙遗迹到现代飞机场、从东方明珠到悉尼歌剧院、从地下停车场到高空楼阁.该书编写目的和逻辑较为明确,并不是服务于教育、科研、政治、军事等功能性较强的领域,而是以建筑师、艺术家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艺术的解读,力图通过图文讲解的形式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各色建筑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陈琦 《建筑师》2009,(1):70-74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是一位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设计思想根植于“提契诺”的地域文化,同时又受到路易·康及卡洛·斯卡帕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博塔的创作思想来源,归纳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手法特征,并着重通过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分析来进一步诠释和解读马里奥·博塔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自然建筑化设计手法将自然环境融入到建筑之中,使自然拥有建筑品质的同时赋予建筑自然属性。本文通过对几位著名建筑师作品的分析,对自然建筑化的设计手法进行初步的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提出自然建筑化设计手法对其具有现实意义,以启发我国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董春波 《华中建筑》2002,20(2):27-29
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以其独特的“技术性思维”创作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适应环境条件的建筑作品。该文通过分析他的作品中技术在功能、构造、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来阐释他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何镜堂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工程院院士,一位活跃、高产、成绩卓著的建筑师,也是一位知识丰富、平易近人的建筑教育家。通过分析何镜堂及由其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团队的设计实践、教育理念,以及建筑管理方面的经历.总结了其独特的建筑创作思想及艺术特点,归纳了其优秀的建筑设计手法及建筑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王建华 《华中建筑》2003,21(3):59-60
格栅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标志,其良好的采光、通风、装饰效果得到建筑师和照明工程师的高度重视,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相融合,古为今用,推阵出新,创造出集建筑装饰和艺术照明效果为一体的格栅建筑化照明器。文章透过格栅的人文基础,着力研讨了格栅照明器结构及照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维斯康尼的四个建筑作品为例分析了其建筑设计的艺术特性。凭借对“限制”内涵的深入思考和领会,维斯康尼以其独特的手法和操作方式营建其作品的永恒性。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艺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师的创造模式,建筑师像艺术家一样积极应对新媒介艺术带来的设计思维变化。文章从比较新媒介艺术与传统艺术以及新媒介艺术给予体育建筑的独特艺术体验着手,将新媒介艺术视角下的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类型化,并探讨新媒介艺术视角下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邹丰 《建筑师》2009,(6):71-76
彼德·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与建筑师,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就埃森曼1988年到1990年“踪迹时期”的形式操作展开研究.以阿伦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为例.剖析其“踪迹操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P.L·奈维)。对一种新型结构型式,如何利用和发挥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因素,并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使建筑空间和艺术造型臻于完美,是有待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部分折板建筑实例,对折板建筑的结构构思和艺术创新进行一些阐述和分析。 一、新型结构和建筑个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空间     
设计艺术博物馆几乎是每一位建筑师的梦想。让建筑艺术成为展示其他艺术形式的场所──艺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本身对建筑师就具有无穷的魅力.正如迈耶所言:“建筑设计中的流线、照明、装置和空间品质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建筑,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或许正因为如此,艺术博物馆常常会成为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在建筑史上经典的博物馆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但最早的艺术博物馆并不是由建筑师专门设计的,它们多是利用已有建筑──多为宫殿或住宅──改造而成的.托勒密一世(古埃及国王)曾将古亚历山大的一处宫殿专门用作艺术品的展示,将…  相似文献   

20.
建筑界有着许多的体系体系的“规则”,其中一条似乎是:建筑艺术更多时候是建筑师的事情。而当大批规划师、建筑师埋头于处理国内蜂拥而至的建筑案子的时候、同样有大批建筑物源源不断地相继被“生产”矗立起来。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谁对建筑的艺术或“建筑意”(梁思成先生根据画意而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用以描述“建筑的精神”)或更广泛层面二的建筑文化负责任?尤其在面对中国目前极大的土地开发量的现实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