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一种新的内镜技术,是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延伸.是利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在食管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通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切除.本文系统阐述STER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应用及护理配合.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在配合隧道技术护理方面的一些新理念和做法.包括患者胸前区域相对无菌要求,高频电导线接头消毒;透明帽安装;手术视野清晰度处理;隧道腔内保持无菌创面处理;新型附件的选择及使用;皮肤压疮的预防.对今后同行配合隧道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内镜微创技术飞速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其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 exavaton,ESE)、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消化道管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和隧道内镜技术(tunnelling endoscopic technique)的治疗范围已从黏膜病变扩展到固有层肿瘤,使大量患者免受了外科手术之苦.但对于消化道壁巨大的或者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SMTs),单纯内镜治疗风险较大,联合腹腔镜治疗的双镜联合技术应运而生.我院内镜中心在既往与普外科合作开展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胃肠肿瘤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近期与胸外科合作,行胸腔镜联合内镜治疗食管来源于固有肌层多发平滑肌瘤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例中内镜下的手术采用的是隧道内镜技术,保证了手术区食管黏膜的完整性,避免了常规胸腔镜手术较易出现的黏膜破损而致术后瘘的并发症,国内外鲜见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3.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肿瘤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内镜下消化道肿瘤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标准方法.我们在此总结EMR和ESD技术以及以这2项技术为基础的内镜微创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平滑肌瘤、贲门失弛缓症、甚至纵隔病变等既往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病变可以经内镜治疗达到根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旨在整块切除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现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隧道内镜技术则通过建立黏膜下隧道,更将消化内镜治疗范畴从黏膜、黏膜下层拓展到固有肌层乃至纵隔.无论ESD抑或隧道内镜,黏膜下剥离不可或缺,理想黏膜下注射液能够缩短黏膜下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黏液溶解剂硫醇化合物美司钠黏膜下注射用以快速溶解结缔组织中二硫键,暴露血管,以利内镜黏膜下剥离,未来有望在内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治疗方法主要有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EFR)等[1-2].近来还出现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POEM),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我们在上述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对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采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起源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内镜新技术,目前已有较多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STER技术最初主要用于直径3.5 cm的食管和贲门SMT,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及改良,其适应症不断拓宽.现就STER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疗效、并发症等方面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及内镜隧道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镜下消化道局部切除技术已日渐成熟,对于人工消化道较大的软性切口、NOETS瘘口及消化道穿孔的闭合技术,目前仍是内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内镜隧道技术用于消化道腔外手术有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经食管隧道内镜纵隔探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实验用家猪,建立食管黏膜下隧道,行经食管隧道内镜纵隔探查术,术后以止血夹封闭食管黏膜创面,予青霉素预防感染。2周后复查胃镜,处死实验动物,取食管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实验动物存活率以及创面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能清晰探及主动脉、气管、心包等纵隔内器官,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2周后胃镜复查和解剖标本组织学检查提示创面愈合良好。经与尸检结果比对,内镜下定位相应解剖结构准确。结论:经食管隧道内镜纵隔探查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早期息肉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干预措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常规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方法。目前常用的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convention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是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使黏膜与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分开从而切除息肉,而注水EMR(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技术,通过注水代替黏膜下注射对黏膜病变进行切除。现比较UEMR和CEMR,以判断UEMR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为基础的一种新的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微创技术,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和复发率,且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病变的有效手段[1].  相似文献   

11.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隧道内镜技术(tunnel endoscopy,TE)应运而生.TE作为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附带产物,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TE是指运用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在消化系的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管状的人工隧道,并利用该人工隧道进行相应的诊疗操作.他的问世为更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TE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如应用部位的局限性,较大肿瘤的完整切除率低,并发症多等.本文旨在介绍TE的研究进展及其并发症防治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自然腔道手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resection,EFR)的概念.我们采用双孔道内镜运用抓取后圈套( grasp-and-snare)技术全层切除法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真正实现了消化内镜由诊断型工具向微创治疗型工具的发展,也改变了某些消化道肿瘤(包括早癌、癌前病变、胃肠道间质瘤等)只能传统外科或腹腔镜治疗的历史[1].经过二十余年发展,EMR、ESD无论技术操作还是认识水平都日趋规范.  相似文献   

14.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消化道直径2 cm的广基息肉、局限于黏膜层的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及来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小肿瘤,如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是微创治疗黏膜下良性肿瘤及黏膜层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1-4])。黏膜切开刀是完成ESD最关键的设备。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将传统的用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圈套器加以改进,利用改良型圈套器代替黏膜切开刀及传统的圈套器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及黏膜层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内镜下治疗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 R-NE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经内镜下治疗后确诊为R-NET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1例R-NET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切除病灶,病灶多呈表面光滑隆起型或息肉样病变(95.1%),色泽多为正常或淡黄色(92.6%),大部分位于距肛门5~10 cm处(72.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61例,其中50例行超声肠镜检查,结果提示,肿瘤起源于黏膜层、黏膜下层43例,固有肌层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组20例,仅2例行EUS检查,其中黏膜层1例,黏膜下层1例;两组在术前EUS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内镜治疗中,EMR较ESD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P均<0.001),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6.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南1973年Dyhle等[1]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牛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等[2]首次将该技术用丁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其内涵不断丰富,从传统内镜诊断到现代内镜下微创治疗,从腔内治疗到腔外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而隧道内镜(tunnel endoscopy)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消化内镜的运用范畴。为便于人们理解隧道内镜技术,我们提出隧道内镜外科手术(tunnd endoscopic surgery,TES)的新概念,即通过黏膜下打隧道的方式和途径,利用自然腔道壁之间的空间进行内镜下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直径2cm的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进行切除;直径2 cm的LST可采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dtion,ESD)进行切除~([1]),但EPMR治疗LST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EMR难以一次性切除的病变主要是LST。在LST中,颗粒性LST病变罕见黏膜下  相似文献   

19.
近十几年, 内镜切除技术不断发展普及, 在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切除技术主要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s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其中ESD及多数EMR术中都需要黏膜下注射这一重要操作, 通过该操作使病灶与肌层分离, 这对黏膜的完整切除及预防出血穿孔等都非常重要, 同时也促进了内镜技术的推广应用。如何选择合适的黏膜下注射液值得关注, 本文就目前黏膜下注射液的研究现况进行阐述, 并展望了未来黏膜下注射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各种内镜治疗附件的应用,镜下止血、息肉切除、异物取出、支架置放、圈套器结扎等内镜治疗技术逐渐成熟.透明帽作为治疗附件在内镜诊断及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食管上端及锐利异物的取出、协助结肠镜进镜、提高放大内镜成像效果以及在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食管静脉曲张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中应用.现将透明帽在消化内镜诊治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