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微博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及气象部门收集社会公众信息反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海量级的交互信息,客观分析此类信息对于气象部门及时引领舆论导向和调整发布策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文中基于2017年1月1日—2020年7月3日大连市重大气象灾害过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等方法对大连气象微博中与气象预警相关的评论内容进行情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众关注最多的是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过程对于生活影响以及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公众对重大天气过程特别是致灾天气过程本身负面评价多于正面,发布策略应根据气象灾害持续时间及时调整预警信息内容和发布频次;公众对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关注度随季节变化明显,发布策略应针对旅游业、养殖户、种植户等提出专业防范对策;针对发布频率高的大风预警信号,有必要调整业务发布规范,同时关注灾后事件信息的跟踪发布;研究发现,负面情感主要针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已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开拓了互联网时代气象信息发布的新领域。结合微博平台特点,介绍"青岛气象"官方微博开博以来在公众服务领域中的服务特色,并通过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对"青岛气象"官方微博用户个人特征、兴趣和微博吸引力等各种行为进行挖掘,从而优化信息传递质量。同时根据气象微博调查数据分析内容,提出了发展建议,明确了服务方向,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以便提升气象服务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微博微信矩阵式架构,可在第一时间将各行各业、各个地点的人群聚集起来并告知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各级预警发布工作机构通过自身已认证微博的发布和转发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效应,同时保证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从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的3个方面:传播力、服务力和互动力出发对广州天气微博运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天气采用主动推送与人工采编相结合的方式运维。实用性及时效性强的信息采用自动发布的方式,充分发挥预警类信息的防灾减灾作用;科普类及天气预报类信息采用人工采编的方式,恰当运用网络语言,做公众喜爱的气象服务产品。(2)实用性强的信息固定时间发布培养公众定时获取气象信息的使用习惯;而具备一定趣味性的信息如科普类信息,抓住用户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发布,在天气转折用户关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实况追踪、实况播报。(3)互动力的提升包括官博与粉丝的互动及小编帐号的互动,联合政府部门扩大气象官博的影响力,官博及认证小编对粉丝的互动可以及时满足粉丝的个性化需求,特别小编账号让互动变得灵活及主动,粉丝也非常愿意回应。  相似文献   

5.
从微博互动的角度对新政务服务形势下的气象微博运维策略动作的分析得出:(1)以天气预提醒和过程追踪的方式提供微博气象服务,以话题聚焦热点天气问题,适度结合网络语言进行产品包装,形象化描述天气现象、贴合生活出行进行温馨提醒。(2)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公众日常活动和活跃时间自动推送相关度高的预报信息,实时检索、智能推送图文并茂的灾害性天气提醒、预警信号等时效性的信息。(3)利用评论和私信回复有效提升气象微博互动,评论回复以官博互动为主,小编互动为辅,私信回复利用粉丝服务平台接入气象数据库,提供自定义回复与官博私信回复。  相似文献   

6.
如何做好官方天气微博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出现不仅为信息时代带来新的局面,也为气象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东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于2011年3月率先注册并实名认证了新浪和腾讯广东天气官方微博,截至12月9日仅仅9个月的时间,关注网友竟然达到174万多人。这期间,广东天气微博除发布气象信息、气象科普知识、生活常识,气象新闻外;在强对流天气、暴雨、台风和强冷空气预警服务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为进一步做好微博气象信息服务,总结探讨广东天气微博在传输气象信息服务中的价值、社会效益、微博采编技巧和微博成功例子。  相似文献   

7.
现今,微博已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在对灾害性天气进行服务时,微博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期间,"浙江天气"新浪微博以图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共计发布博文331条,累计阅读量1969万余次,其中单条微博阅读量最高达132万次,单条短视频播放量最高达103万次,其中多条微博被中国气象科普、浙江发布、新浪浙江、浙江在线等媒体大V引用、转载,获得了良好的传播和服务效果。通过对此次台风微博服务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浙江天气"新浪微博对重大天气事件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气象部门的影响力,提升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斗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可有效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范围和时效性。该文提出了这种发布方式下一种新的通信参数设计方法,预警信息的传输次数和指挥机的通播ID数是基于北斗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方式中需要确定的两个重要通信参数。定量分析表明:随着传输成功率阈值或预警信息分包数减小,预警信息的最优传输次数呈阶梯状减少;随着发布时效增加,指挥机的最优通播ID数近似线性减少;随着传输成功率阈值或预警信息分包数减小,指挥机的最优通播ID数呈阶梯状减少。该文提出的通信参数设计方法可在相关基于北斗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设计时作为指标推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气象官方微博的品牌效应,提高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对“西安气象”新浪官方微博近10 a的运营数据分析,并对比国内气象类官方微博运营发现,运营较好的气象官方微博都具有明确的运营理念和定位。针对微博的传播特点,可以通过对气象信息原创深度解读,增加与粉丝互动交流,与本地大V和气象大V形成传播矩阵等方式增加关注度、提升传播力和扩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气象因子对大气降尘的影响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象因子、大气降生及其作用影响构成了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分析各气象因子对大气降尘的影响,也需采用灰色理论。本文应用灰色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气象因子对营口市大气降尘的影响程度。其基本思想是将大气降尘作为参考数列时,各气象因子作为比较数列,在各不同时刻将两数列形成的曲线进行比较,得出关联系数,然后将其信息做集中处理,得到关联度,以此评判各气象因子对大气降尘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正>气象信息在微博、微信上传播,具备时效性好、传播面广、符合当下阅读习惯等诸多优势;更好满足了气象信息,尤其是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广泛发布的需求。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最初是指提供微型网络日志服务一类的社交网站;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微博的主要运行载体变为移动客户端,进而增添了即时通信等功能。在我国,新浪公司从2009年起运营"新浪微博"(Weibo),其用户量、访问量在国内居首位,并已  相似文献   

12.
公众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媒体服务,在广州市气象局的日常气象信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微博渠道积累的数据及用户需求进行文本数据分析挖掘,发现许多影响微博受欢迎程度的用户偏好特征,运用联合分析得到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以此提出新媒体运维指引以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合理建议,从而在扩大微博影响力的同时增强广州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广州天气"微博推送发布平台在保障账号安全性的前提下,结合互联网通信传输技术,是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新手段。该平台在日常业务运行中,自动发布常规预报,极大地减轻了预报员的工作压力,预报产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解决了预报时效性问题,最终目标是努力将气象微博打造成为"百姓生活的参考、气象科普的园地、应急信息发布的平台以及与公众沟通互动的桥梁",实现切实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提高部门品牌形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介绍气象微博的功能和特点,就如何利用气象微博改善公众气象服务进行初步的探讨.气象微博有发布气象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互动交流沟通等功能,有着快捷性、裂变性、互动性等特点.要从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公众,积极组织培训,避免操作不当引发舆情危机,提升互动功能,树立气象部门形象借助名人提升气象微博的影响力等途径,以充分发挥气象微博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东省广州市2017年1月1日至5月30日的大风信息和灾情数据,分析了大城市位置微博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关键词语意分析、风险等级映射、灾情权重值结合GIS热点分析的方法构建基于位置微博的大风信息提取架构,实现大风信息的提取,并利用个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本文提出基于位置微博的大风信息提取架构,对收集大风信息和灾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位置微博信息本身具有及时性强、成本低、数据量大的优势,能作为一种大风信息提取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晋中市雷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晋中市近40 a雷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表明了晋中市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跌趋势不大,在过去的40 a中大约减少年平均雷暴日数1 d;一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5月~9月,活跃期6月~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6.1%。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平川地区明显少于东部山地区域。  相似文献   

17.
利用延吉多普勒雷达和高低空实况资料,对2020年6月3日午后发生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北部一次经典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天气背景、风暴结构、演变特征及伴随天气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东移的背景下,低层较暖湿且热力条件较好为超级单体风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本次超级单体生命周期持续170 min,符合经典超级单体雷达特征,从移动路径来看属于典型的右移超级单体风暴;回波伸展高度较高,成熟期强核高度在当日0℃层高度之上,具有C-VIL迅速下降和HET升高特征,中气旋伸展高度较高,生命期无中气旋高度明显下降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科技传播理论剖析微博个案,探析提升气象微博公众服务能力的策略:除了增强气象信息的科学性之外,还可借鉴其他科技微博的做法,在通俗性、可视性、贴近性、互动性等方面努力,扩大气象微博的影响力、增强粘度,力争使气象微博成为群众的好顾问、好帮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精细化程度不高、技术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开发了杭州市萧山区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制作发布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各种探测资料和浙江省气象局0~36 h内模式预报产品,根据监测实况和模式外推智能自动形成分区预警提示;将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乡镇辖区;该系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自动连接,一次性制作分区预警产品,可在5 min内完成分区预警信号编辑制作和发布,高效地解决了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电子显示屏等传统媒体及微信、微博、气象网站、手机app等新媒体在气象信息传播服务中的发展变化。分析发现,近十年传统气象信息传播方式所占份额出现下降趋势,而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发展迅速,社会力量开始参与气象信息传播服务。新时期,气象信息服务呈现新特征,气象信息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提供主体更加多元,气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气象信息传播方式更新迭代,反映出7大趋势:发布主体与传播主体渐相分离;气象信息附加值将被深度挖掘;创新力量加入气象服务市场,民营气象公司发展势头强劲;气象事业单位重在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气象数据服务以及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撑,其核心任务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立根之本;气象信息服务多技术融合发展及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服务解决的将不仅仅是气象信息传播的问题,更是解决如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发挥气象信息更大社会价值的问题。新技术的发展使气象与其他行业融合成为可能,借助国家"互联网+"战略,气象服务市场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