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姜黄色素聚电解质纳米粒(CUR-PENP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CUR-PENPs并对其表征;以姜黄色素(CUR)溶液为对照,研究大鼠尾静脉注射CUR-PENPs的体内药动学。结果透射电镜观察CUR-PENPs呈较规则类球体,平均粒径为(243.0±1.1)nm,Zeta电位为(-28.13±1.41)mV,载药量为5.5%。大鼠尾静脉注射CUR-PENPs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CUR溶液3.3倍,血浆清除率(CL)降为CUR溶液的27.8%。结论 CUR-PENPs能相对延长CUR体内滞留时间,提高药物AUC。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丸对盐酸二甲双胍(MET)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MET组,联合用药组灌胃六味地黄丸7d后再给予MET;MET组大鼠直接给予MET,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ET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ME...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新藤黄酸固体脂质纳米粒(gambogenic acid-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GNA-SLN)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对大鼠分别腹腔注射GNA和GNA-SLN,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NA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DAS 2.1软件拟合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腹腔注射含等量GNA的GNA溶液和GNA-SLN后,GNA-SLN组的峰浓度是GNA溶液组的3.06倍,药时曲线下面积约为GNA溶液组的3倍,体内滞留时间约为GNA溶液组的2倍。GNA-SLN显著增加了GNA的体内吸收,且延长了GNA在体内的作用时间(P0.05,或P0.01)。结论 SLN包载可改变GNA的体内行为,提高其血药浓度,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有望改善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羌活提取物中羌活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羌活醇分别以60、30和15mg·kg-1剂量大鼠灌胃给药,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血浆样品经乙腈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测定血药浓度,色谱柱:Spherisorb 10ODS(1)(250mm×4.6mm);流动相:甲醇-乙腈-0.025mol·L-1磷酸三乙胺溶液(15∶45∶40);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EM=480nm。不同时间点的数据采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处理,计算该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羌活醇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血浆样品中,羌活醇的线性范围为1.164×10-4~1.164×10-2 mg·mL-1(r=0.997);各血药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日内或日间精密度实验RSD<4%,血浆中回收率>90%。经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自动拟合处理不同时间点的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药代动力学参数显示:高、中、低3个剂量组(分别为11.64×10-3、5.82×10-3、1.164×10-3 mg·mL-1的血浆样品)中,羌活醇的平均高峰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5.243±3.116)、(1.892±0.888)、(0.764±0.120)mg·L-1,血药浓度-时间面积(AUC)(0-∞)相应分别为(32.658±31.202)、(17.511±2.287)、(3.246±2.432)mg·L-1.h-1,说明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Cmax与AUC也相应的增加。羌活醇高、中、低3个剂量组消除半衰竭(T1/2z)分别为(3.184±1.959)、(3.207±3.036)、(3.013±3.225)h,表明剂量不同,其T1/2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HPLC-荧光法对中药羌活中羌活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稳定、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药代动力学试验显示药物在动物体内吸收、消除较快,代谢迅速,所得结果可为下一步新药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自研新型注射用穿琥宁乳剂(CHE)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建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的检测方法;以市售普通穿琥宁注射液为参比制剂(CHR),研究CHE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应用Winollin 6.2软件计算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各时间点CHE与CHR组织浓度评价CHE的组织分布特点及靶向性.结果 首先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检测DAS的LC-MS/MS方法;两种穿琥宁制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尾静脉给予大鼠CHE或CHR 2 h后,CHE组DAS在靶组织肺中的浓度显著高于CHR.结论 自研的CHE与CHR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相似,但可以增加DAS在靶器官肺中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具有靶向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黄酚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大鼠给予大黄酚苷25 mg/kg灌胃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血药质量浓度,用DAS 1.0统计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黄酚苷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达峰质量浓度13.13 mg/L、消除半衰期2.368 h、t时刻曲线下面积36.25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比较在低氧与常氧条件下芍药甘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了高效快速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芍药苷浓度.SD大鼠随机分为低氧与常氧组(n=6),芍药苷灌胃给药,剂量为80 mg/kg,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 ~ 1000 ng/ml浓度范围内,血浆中芍药苷的线性关系和稳定性良好,定量下限为1 ng/ml,日内与日间差异均<15%.芍药苷在低氧组和常氧组大鼠体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0-1)26 600.7和35 702.4 ng· min/ml;MRT(0-1)127.2和109.7 min;T1/2111.6和108.6 min;Tmax、50.8和35.0 min;Cmax176.9和332.7 ng/ml.与常氧状态的大鼠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较,低氧状态下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和AUC均有显著性降低.结论 低氧状态下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结果为芍药苷的给药方案优化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冰片对川芎嗪经皮给药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制备基于微乳(microemulsion,ME)的川芎嗪-冰片复方经皮给药系统(TMP-Borneol-ME-TDDS)和川芎嗪单方经皮给药系统(TMP-ME-TDDS);将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川芎嗪-冰片复方组和川芎嗪单方组,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HPLC法测定川芎嗪的血药浓度;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和DAS 2.0药动学处理软件对药物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MP-Borneol-ME-TDDS组川芎嗪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大于TMP-METDDS组,TMP-Borneol-ME-TDDS组中川芎嗪的表观分布容积(V)小于TMP-ME-TDD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Borneol-ME-TDDS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31.94%。结论:冰片可提高川芎嗪经皮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有可能对其组织分布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甘草次酸对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内酯醇单独给药组和雷公藤内酯醇与甘草次酸联合给药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0.2 mg/k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选择离子检测(SIM)的方式测定2组大鼠不同时间血浆中的雷公藤内酯醇浓度,比较2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结果 在0.2~25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0.2 ng/m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12.0%,准确度为90%~105%,绝对回收率>80%,基质效应>90%,血浆样品的稳定性良好.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联合给药组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平均滞留时间(MRT0~180 min)、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80 min)分别是单独给药组的0.75,2.51,1.15及1.39倍,其中t1/2、MRT0~180 min在2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甘草次酸与雷公藤内酯醇联用可降低雷公藤内酯醇的峰浓度,延长其体内滞留时间,从而提高其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该测定方法简便、效率高、重复性好,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用药后对吉西他滨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苦参注射液高、中、低3个剂量组。4组大鼠均在相同13个时间点眼眶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样中吉西他滨的浓度,借助DAS 3.0软件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静脉注射吉西他滨在SD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拟合,在单用和复合给药时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总体消除率(clearance,CL)、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剂量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大鼠体内吉西他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影响,在临床上单剂量复方苦参可以与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氨溴索(Amb)对罗红霉素(RM)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给药前禁食12h。对照组的大鼠单独予RM;实验组Ⅰ、Ⅱ、Ⅲ分别预先给药2.7mg.kg-1、5.4mg.kg-1、10.8mg.kg-1剂量的Amb,tid×6d,于第7d给药Amb+RM。给药后经眼眶静脉丛采集血样,样品处理后采用反相HPLC-UV检测法测定不同时间RM的血药浓度,采用DAS2.1.1统计软件求算该药单用及联合用药后的药动学参数。结果: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间RM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T1/2z、Cmax、Vz、CLz、AUC0~t、AUC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b与RM联合使用时,Amb对RM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无明显影响,二者联合使用安全,本结果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Amb和RM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280只大鼠随机分组,分别静脉滴注不同剂量的果糖1,6二磷酸镁(FDP-Mg),在给定时间点采血,酶法测定FDP血药浓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Mg2+血药浓度,旨在研究FDP-Mg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大鼠尾静脉滴注FDP-Mg三种剂量后,Mg2+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T1/2α为12.0~16.9min,T1/2β为103.59~118.46 min,分布容积Vd为1.61~1.78 L/kg,各剂量组间主要动力学参数CL、T1/2el、Vss AUC/X0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示非剂量依赖性特征.FDP的血浆消除半衰期T1/2el为8~10 min,MRT为19~22 min,CL为(0.011~0.031)L@kg-1@min-1.在125~500 mg/kg范围内,FDP呈线性消除,各剂量间主要动力学参数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FDP和Mg2+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较大,提示FDP-Mg经静脉注射进入生物体后,可解离为FDP、Mg2+两部分,二者分别按照各自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体内消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与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进行比较,评价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12只SD大鼠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灌胃给予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对照组灌胃给予游离药物去甲氧基姜黄素混悬液,然后于SD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HPLC方法测定血浆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浓度。结果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药浓度-时间线下峰面积AUC(0-∞)分别为(962.84±75.27)μg·h/L和(235.62±11.28)μg·h/L;T1/2分别为(38.85±6.54)h和(8.23±2.92)h;体内滞留时间MRT(0-∞)分别为(50.92±4.58)h和(8.46±2.61)h,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的AUC(0-∞)、T1/2、MRT(0-∞)分别为去甲氧基姜黄素的4.08、4.72倍和6.01倍。结论去甲氧基姜黄素纳米乳相对于去甲氧基姜黄素而言,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香附对川芎中阿魏酸(FA)在正常及偏头痛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用硝酸甘油制作偏头痛大鼠模型,给正常及模型大鼠灌服川芎和川芎-香附合煎液,采用HPLC法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中FA的浓度,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正常组中川芎配伍香附后FA的吸收半衰期t1/2Ka明显缩短(P<0.05),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5),但其他参数与配伍前并无差异。模型组中川芎配伍香附后FA的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布半衰期t1/2α、表观分布容积V1/F 显著增大(P<0.01),达峰时间tmax提前,清除率CL/F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正常大鼠体内,香附加快了FA的吸收,而在偏头痛模型大鼠体内,香附能减慢FA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延长药物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了F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桔梗多糖(Platycodon grandiflorum polysaccharides,PGP)对桔梗皂苷D(platycodin D,PD)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桔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PD组,PD+PGP低、中、高剂量组(PD-PGP-L、PD-PGP-M、PD-PGP-H组),灌胃给药后在各时间点眼眦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PD的血药浓度变化,由DAS 2.1软件拟合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PD组比较,各PD-PGP实验组均显著缩短PD的达峰时间(P<0.05),并显著提高峰浓度(P<0.05)以及药时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 PGP能够显著改变PD口服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苦参素胶囊在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其在慢性乙肝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1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口服苦参素胶囊600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LC-MS),测定血浆中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用DAS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口服苦参素胶囊后其在慢性乙肝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体内过程均符合药代动力学二室模型,慢性乙肝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Ka)(0.91±0.50),(0.99±0.42)h;T1/2(α)(1.40±1.17),(1.35±0.74)h;T1/2(β)(2.41±2.14),(2.15±1.51)h;tmax(2.30±0.89),(2.50±1.03)h;Cmax(396.78±67.86),(392.11±121.24)μg/L;V/F(8.94±13.42),(10.01±17.46)L/kg;AUC(0~12 h)(1 617.27±169.67),(1 723.08±531.65)μg/L.h-1;Cl/F(2.02±1.34),(2.30±1.69)L/h.kg-1。经统计学处理,2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在慢性乙肝患者和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胡瑜  陈浩凡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9):1178-1181,1193
目的:研究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与阿莫西林胶囊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后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并对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阿莫西林浓度。应用3P87软件计算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和阿莫西林胶囊单次给药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家兔单次灌服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高(300/100)、中(150/50)、低(75/25)剂量(mg/kg)组,分别在75~240 min、45~480 min、90~240 min各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均高于单用阿莫西林胶囊血药浓度(P0.05~P0.01)。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高剂量组的T1/2(Ka)、C max、T max和AUC,中剂量组T1/2(Ka)、C max和AUC,以及低剂量组的T1/2(Ka)、T max和AUC分别较阿莫西林胶囊高(300)、中(150)、低(75)剂量(mg/kg)组延长或增加(P0.05~P0.01)。复方阿莫西林150 mg/kg+丙磺舒50 mg/kg胶囊连续多次给药后45 min、60 min、90~240 min各时间点的血浆药物浓度均高于单用阿莫西林胶囊150 mg/kg(P0.05~P0.01),且药代动力学参数中C max和AUC较单用阿莫西林胶囊增加(P0.05~P0.01)。结论:复方阿莫西林/丙磺舒胶囊中阿莫西林与丙磺舒两药联用较单用阿莫西林胶囊能明显增加AUC和C max,并可提高药物血药浓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的制备,研究ADM-PBCA-MNPS的理化性质并分析该微粒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乳化聚合法合成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物理形态;检测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磁性纳米微粒的释药性。结果:合成的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平均直径194.30 nm;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0.488 emu/g,药物包封率为89.63%,载药量为9.73%;在体外条件下ADM-PBCA-MNPS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性能,体内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ADM-PBCA-MNPS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Beta)、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F-ADM)(P<0.01)。结论:制备的磁性纳米粒溶液性质稳定,符合在机体血管中随循环流动而不会沉淀的条件。实验组药物可在体内外缓慢释放阿霉素,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合成叶酸-白蛋白靶向材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蛋白包覆阳离子脂质纳米载体(BSA-cNLCs)和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脂质纳米载体(FA-BSA-cNLCs)。对两者粒径、外观、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细胞摄取、血液和肿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BSA-cNLCs和FA-BSA-cNLCs粒径分别为81.4和79.8 nm,Zeta电位分别为+5.12和+3.74 mV,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两者均为圆整的类球形结构。两者紫杉醇包封率都大于97%,载药量在3.7%左右。体外细胞试验证实,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对FA-BSA-cNLCs的摄取显著高于BSA-cNLCs,说明FA-BSA-cNLCs对SKOV3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血液及肿瘤药代动力学显示两者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证实表面修饰叶酸不影响制剂的体内行为。药效学试验显示,BSA-cNLCs和FA-BSA-cNLCs抑瘤率分别为72.08%和80.75%。可见FA-BSA-cNLC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大鼠口服雷尼替丁后,对大承气汤(Dachengqi Decoction, DCQD)中大黄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12只SD大鼠分为DCQD和DCQD联合雷尼替丁组。分别给予DCQD(10 g/kg)、DCQD(10 g/kg)联合雷尼替丁(150 mg/kg)灌胃后,从大鼠尾静脉取血,选取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大黄酸含量,采用药代动力学软件DAS 2.1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拟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DCQD组与DCQD联合雷尼替丁组大黄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其分布相半衰期、峰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度常数、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度常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雷尼替丁可影响DCQD口服给药时大黄酸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