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世凤 《全科护理》2013,11(23):2118-2119
[目的]探讨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分步吸痰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日吸痰次数、吸痰效果、气道黏膜损伤、不同时间肺部感染、吸痰前和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吸痰次数减少,且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吸痰后Sp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中,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吸痰法,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张颖  王素真  尹玉梅  陆侦叶 《现代护理》2007,13(32):3132-3133
目的解决传统吸痰备物耗时问题,寻找有效、简便、快捷的吸痰备物方法。方法将60例需要吸痰的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使用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吸痰备物)。结果观察组备物时间1min,对照组备物时间3min;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比对照组迅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准备简便、快捷,是抢救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最好吸引配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吸痰技术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中山市中医院12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60例,采取常规吸痰方法)和改良组(60例,采取改良吸痰技术);比较两组吸痰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 2)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L/min、6L/min、7L/min分别为2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不同浓度氧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不同氧浓度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吸痰前提高患者的氧流量为5 L/min、6 L/min、7 L/min分别为2 min的情况下,观察2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20例气管切开患者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吸痰前血氧饱和度(P<0.05),而不同氧流量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在吸痰前提高氧流量至5 L/min,既能有效避免因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又可减少氧疗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佳的吸痰体位,以提高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9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三组,A组67例(采用仰卧位)、B组65例(采用半侧卧位)、C组66例(采用侧卧位),比较三组吸痰后的生理指标、吸痰耐受性、吸痰评分、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吸痰耐受性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1、5、7天吸痰评分和24 h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第5、7天痰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同时采用半侧卧位的吸痰体位可以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心率,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与吸痰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捻发式吸痰与传统吸痰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寻求更佳的吸痰方式。方法:选取需吸痰住院患者20例,随机使用两种方法各吸痰96次,采取自身对照,观察吸痰时患者心率增快的程度、经皮血氧饱和度提升的速度、呼吸道黏膜损伤情况及痛苦程度。结果:两种吸痰方法心率增快程度、SpO2数值提升速度、黏膜损伤、耐受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方法(P0.01)。结论:捻发式吸痰较传统吸痰方法对心率的影响及呼吸道黏膜损伤较小,且能更快提升经皮血氧饱和度,使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解决传统吸痰备物耗时问题,寻找有效、简便、快捷的吸痰备物方法.方法 将60例需要吸痰的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使用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对照组30例(使用传统吸痰备物).结果 观察组备物时间1 min,对照组备物时间3 min;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比对照组迅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盒准备简便、快捷,是抢救急性呼吸道阻塞的最好吸引配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使用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ICU治疗的102例需无创吸痰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吸痰法吸痰.比较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出痰量、双肺呼吸音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体温变化、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例数等.结果 观察组能减少吸痰次数,明显改善肺部情况,降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与传统无创吸痰比较,经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明显降低耗材,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道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19年10月31日收治的68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密闭式吸痰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道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吸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吸痰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SpO2)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道综合护理在NRDS密闭式吸痰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深度吸痰对高血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32例,均采用深部和浅部两种吸痰方式128例次,监测吸痰前后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探讨深、浅吸痰对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影响。结果 32例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分别在深、浅部吸痰各128例次前后出现规律性变化,吸痰后10 min深、浅部吸痰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异(P0.05)。结论深、浅部吸痰均能达到吸痰效果且效果无明显差异,为避免吸痰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建议对高血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的吸痰管理采取浅部吸痰。  相似文献   

12.
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器在呼吸机治疗中对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气管内出血发生率、吸痰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吸痰耗材费用的影响,以及护理人员使用密闭式吸痰器的注意事项.方法选取183例预期呼吸机治疗时间超过7d的病人,按照疾病危重度评分(APACHE Ⅱ),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2组.第1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器,其中实际呼吸机治疗时间超过7d的病人58例组成试验组;第2组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实际呼吸机治疗时间超过7d的病人58例组成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呼吸机治疗开始即刻、治疗后1d、3d、7d痰培养结果、气管内出血发生率、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吸痰耗材费用.结果试验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SpO2下降及吸痰耗材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器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降低治疗费用,但会增加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65-1066
选取100例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组,对照组给予呼吸机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吸痰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干预后,观察组吸痰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0%(8/50)和4.0%(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无创机械通气吸痰所致低氧血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更有效的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吸痰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先吸气管套管,更换吸痰管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而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先吸鼻腔,再吸口腔,最后吸气管套管,每个部位更换吸痰管。结果观察组在日吸痰次数、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后5min的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规范的评估患者,掌握吸痰时机,使用正确的吸痰方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秋宇  刘朝辉  李霞 《护理研究》2011,25(26):2388-2390
[目的]了解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病人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组选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aO2)、潮气量(Vt)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5 min与吸痰前1 min相比,两组病人心率、血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呼吸参数、血气分析较吸痰前有明显变化;观察组病人呼吸参数、血气分析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保持呼吸参数及呼吸道压力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彻底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病人采取常规护理与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干预方法对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人按照病例入选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在干预第3天、第10天、第14天各行1次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和观察。监测病人血氧饱和度及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的例数(即痰液堵塞气管需更换套管次数)。[结果]改进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人工气道痰痂形成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电子支气管镜下吸痰可减少人工气道痰痂的形成,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7.
心脏手术后气管插管两种吸痰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心脏手术后气管插管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吸痰,观察对吸痰量、痰液性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取常规吸痰法;观察组采取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和按需吸痰、加强湿化呼吸道的方法.结果:两组吸痰量、痰液性状、吸痰后20 min后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与常规吸痰法相比,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和按需吸痰、加强湿化呼吸道能更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明显改善通气,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吸痰时机对气管插管新生儿排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气管插管新生儿护理中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吸痰一般是在为患儿翻身、拍背后立即吸痰,吸痰时患儿易出现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等缺氧症状;同时为防止痰阻,吸痰时常向气管内滴人湿化液或进行气道冲洗。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吸痰滴注湿化液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增加许多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时护理在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机械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1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机械吸痰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分时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气管黏膜损伤、呼吸不畅、气道堵塞、支气管痉挛、肺不张等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34 616.32±2 837.90)元]、住院时间[(11.49±2.52)d]均低于对照组患者[(65 833.96±3 837.60)元、(17.48±3.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84.48±7.49)mm Hg]、血氧饱和度[(92.67±12.4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74.32±8.42)mm Hg]、血氧饱和度[(83.07±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86.44±3.11)次/分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率[(95.63±3.32)次/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手术患者术后机械吸痰时采用分时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氧状况,同时也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作用效果较优,患者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案对ICU气管切开患者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ICU在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9例气管切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法,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浅部吸痰法结合纤维支气管优化方案,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15.0%及肺部感染发生率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6.94±1.32)d、机械通气时间(3.79±1.21)d、住院时间(14.62±2.11)d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ICU气管切开患者优化吸痰方案,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缩短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减少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