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李振兴 《山西水利》2004,20(4):32-33
汾河上游干流水资源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太原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汾河上游干流5个监测站的实际资料,对汾河干流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其多年的污染物浓度、输送率及流量的变化,对汾河干流水资源质量进行了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2.
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灾害历来就是我国的心腹之患,在现有防洪设施条件下,通过防洪体系联合调度运用,力争减少洪灾损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以汾河流域上游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为例。研究了梯级水库汛期实时联合调度方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时期的汾河水利及其水文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汾河是一条古老文明的河川,介绍了汾河悠久的水利灌溉史及历史时期汾河中下游的水文变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汾河水库的降水、入库水量以及淤积量的分析,依据1963~1987年的资料建立了汾河水库淤积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并对汾河水库淤积影响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水库淤积有减少的趋势,淤积除受自然因子驱动外,人类活动也是汾河水库淤积的主要因子,1988年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后对于减少水库的淤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桂珍 《山西水利》2008,24(4):34-35
对汾河水库水质污染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影响汾河水库蓄水和水质变化的原因,提出了保护汾河水库水质的具体措施,即环库林带建设,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建立曝气增氧系统,加强水库上游污染源治理,采取立法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汾河径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年径流、渗漏、断流三个方面分析了汾河的径流特性。汾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同时断流严重。笔者建议重视汾河径流研究,向不断流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7.
李文炜 《山西水利》2004,20(4):52-53
利用汾河上游静乐水文站多年汛前枯季实测泾流和流域面平均雨量系列资料,分析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存成因关系,得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和有关参数,从而为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尤其是下游汾河水库的蓄泄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汾河灌区供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汾河灌区在工农业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汾河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供水市场的分析预测,提出了供水对策。  相似文献   

9.
乔照华 《山西水利》2004,20(2):69-70
根据汾河河道整治存在问题及治理现状,分析了汾河的治理模式,组织模式,投入模式和效益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1.
松滋口是长江向洞庭湖输运水沙的重要通道,长江上游水库群的修建改变了其水沙模式,一定程度上对河湖健康产生了影响。基于松滋河东支大湖口河1991-2017年的实测水沙数据,分析其水沙年际及突变变化,建立考虑水沙过程的大湖口河健康评价模型,综合物理形态、生态环境、社会服务3个方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1-2017年大湖口河径流量年际无明显变化,但输沙量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幅达98.5%;研究期水沙突变时间节点为1997、2003和2006年,与上游水库的修建及运行时间较为一致;大湖口河整体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在现有水沙变化条件下,大湖口河的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需要采取进一步治理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GRACE和GRACE-FO卫星陆地水储量遥感数据,采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重建GRACE与GRACE-FO间的陆地水储量变化量,分析黄河流域2002年4月至2020年3月陆地水储量变化特征,探究影响陆地水储量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LSTM模型可以有效填补GRACE与GRACE-FO间的陆地水储量变化量;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上、中、下游下降趋势依次增大,陆地水储量与地下水储量的变化特征高度相关;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年陆地水储量变化量与年降水量和年干燥度指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黄河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受到降水和蒸散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阿姆河流域耕地变化及水土匹配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中亚阿姆河流域4个分区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等数据,运用耕地变化速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以及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对阿姆河流域耕地变化和水土匹配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5年阿姆河流域耕地以146.74 km2/a的速度在扩张,且各时期、各分区扩张的速度不同;在不考虑咸海来水不断减少、生态持续恶化的前提下,绿洲区匹配状况属比较公平和相对合理状况;阿姆河流域水土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全流域生态用水被农业用水严重挤占,阿姆河流域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成为影响咸海水量及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用水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孟 《人民长江》2015,46(19):75-78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保护好长江水资源,不仅是长江流域4亿多人民的福祉所系,也关系到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在分析近30 a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变化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开展陆表水域的动态变化监测,有助于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变化状况,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数据提取2000—2019年黄河流域陆表水域分布,分析了黄河流域陆表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流域陆表水域空间分布不均衡,上游陆表水域面积占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的60.3%、中下游占39.7%,其中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陆表水域面积占比最高,分别占40.3%和17.0%;(2)近20年间,流域陆表水域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幅约为49.0%,其中上游地区对流域陆表水域总面积增加的贡献度最大,达到47.7%,中游地区贡献度次之,为42.7%,下游地区贡献度较小,只有9.6%;(3)从流域来看,渭河和汾河流域的陆表水域面积增加较为明显,2000—2019年期间,分别扩大了113.17 km2和55.75 km2,增幅约为139.9%和152.4%。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产水、用水特点与节水防污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薇  陈进 《中国水利》2006,(20):6-8
通过与黄河、海河等北方流域对比,总结了长江流域水土资源特点和用水耗水的特征,分析了长江流域20多年来用水结构变化和上、中、下游产水与用水比例关系,认为节水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环境,节水的重点领域是一般工业和生活用水,节水的重点地区是四川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7.
西江流域水质现状及2005—2014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西江流域水功能区2005—2015年11 a水质资料,评价西江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分析2005—2014年水质达标率,应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水功能区典型超标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江流域水质现状总体良好,西江干流及贺江水质有好转趋势,新兴江、罗定江、绥江耗氧类有机物及氧平衡指标浓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路遥  荣艳淑 《水资源保护》2012,28(1):46-50,70
利用1961—2010年长江、黄河源区2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长江、黄河源区的气候特征,用降水与蒸发的差值作为水资源量的代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和蒸发都有明显变化,尤其是近20年有明显增加趋势,但是两个源区的变化并不一致,黄河源区水资源量一直呈波动变化,而长江源区在最近10多年水资源量有明显增多现象。降水增多可直接增加水资源量,但是气温升高会促进蒸发,导致更多的水资源消耗,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相互抵消对水资源的影响,这是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变化不大的原因。但是近1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增加,导致更多冰川融化,这可能是近年来长江源水资源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将对水文水资源及其应用产生重大影响,对气温与汉水流域蒸攻发的关系,气候变化对汉水流域水文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的影响以及对气候变化情景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汉水流域水文水资源及南水北调中线可调水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的演变规律,基于寒区水-热-氮素循环模型(the?water?and?energy?transfer?processes and?nitrogen?cycle?processes?model?in?cold?regions,WEP-N)和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径流发生突变的 1998 年前后(即 1999—2018 年和 1956—1998 年)进行比较,松花江流域年水资源总量减少 217.0 亿 m3,减幅达到 22.2%。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减少是水资源总量减少的主要组分,占水资源总量减少的比例为 96.9%,不重复地下水资源减少量 占 3.1%。基于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分析可知,气候变化是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对松花江流域全年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 81.6%、74.9%、286.6%,取用水的贡献率 分别为 18.4%、25.1%、-86.6%。从年内不同时期分析可知,非冻融期是全年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时期,占全年水 资源总量减少的 82.6%,冻融期占 17.4%。和北方的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相比,水资源减少幅度和主要影响因素各 不相同,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幅度的不同。与位于华北和西北的两大流域海河流域和黄河 流域对比,气候变化对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衰减的影响与海河流域相当,明显大于黄河流域,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 流域水资源衰减的影响明显小于两大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