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从Roy-Camille采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相关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使该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现就有关研究综述如下。1应用解剖学研究侧块位于颈椎体的后外侧,由分别向头侧突出的上关节突、向尾侧突出的下关节突以及中间的峡部组成,左右各一。临床所称“侧块”为“狭义侧块”,即可视侧块,仅包括峡部和下关节突,因上关节突位于上位椎骨下关节突的前方,术中无法视及。侧块的宽度和高度的测量可指导术中进钉点的确定,而侧块厚度对指导术中进钉深度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学者测得…  相似文献   

2.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验证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与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枢椎椎弓根的宽度和高度以及枢椎侧块螺钉的钉道长度和螺钉的内斜角度与上斜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平均7.56mm,全部大于5.0mm;中部平均宽度5.70mm,22%小于5.0mm,7%小于3.5mm;下缘平均宽度3.95mm,75%小于5.0mm,40%小于3.5mm。枢椎椎弓根外缘高度5.62mm,40%小于5.0mm,5%小于3.5mm;内缘高度8.80mm,均大于5.0mm。枢椎侧块螺钉的钉道平均长度为18.33mm,最短15.32mm,最长20.87mm。枢椎侧块螺钉的平均内斜角度为5.35°,上斜角度为58.62°。结论:进行枢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是可行的,适用于93%的患者,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颈椎侧块螺钉固定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前支和后支)损伤的潜在风险。方法应用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技术,固定C_(3-7)节段,每种技术使用2具标本和20枚螺钉。使用直径为3.5mm、长度为20mm的螺钉进行过度穿透侧块腹侧皮质固定。仔细解剖颈部的前侧方,观察螺钉与脊神经前、后支的关系。结果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总体神经损伤比例(45%)明显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引起的神经损伤均最多见于脊神经后支,分别为25%和45%。结论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5.
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特征,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男14例,女13例)骶尾椎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以第2骶后孔上缘上方5mm为进钉点的经骶1-2侧块螺钉(the sacral 1-2 translateral mass screw,STMS)固定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外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在水平面上与骶骨正中线的夹角)、上倾角(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连线与S1椎体上终板在矢状位上的夹角)及钉道长度(从进钉点到骶骨翼最前上角的距离)。对不同性别间及左右侧别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在三维图形上观察钉道轨迹,并根据上述测量数据在15例骶骨标本上置入STMS,观察螺钉与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关系。结果:平均外倾角男性为30.39°±5.01°,女性为35.81°±4.45°,男性左侧为31.14°±5.25°,右侧为29.64°±4.86°;女性左侧为36.46°±4.94°,右侧为35.15°±4.00°,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及女性的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上倾角男性为26.71°±16.50°,女性为19.48°±9.09°;左侧为23.67°±14.81°,右侧为22.22°±12.89°;平均钉道长度男性为54.48±3.01mm,女性为53.02±2.89mm;左侧为53.99±2.78mm,右侧为53.56±3.28mm。上倾角及钉道长度在性别及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维重建图形上观察钉道位于侧块内,置钉实验中STMS均未穿透至椎管、骶前后孔及耳状面。结论:在S1椎弓根螺钉不能提供有效固定的情况下,术前行CT三维测量以获得进钉参数,经骶1-2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安全的应用于骶骨固定。  相似文献   

6.
颈椎侧块螺钉钢板的研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
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0年法国学者Roy-Camille等报道应用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骨折和脱位以来,该内固定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颈椎外伤和退变患者中,与其相关的解剖学、置钉技术、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进展使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就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颈椎侧块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 ,确定下颈椎侧块螺钉安全的植入途径。方法 取 2 8具C3~ 7标本 ,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钉点后摄取C3~ 7各椎体的横断面X线片 ,测量片上C3~ 6横突孔外缘与入钉点连线和矢状轴之间的成角。结果 侧块背面中心内侧 1mm处是安全的入钉点 ,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是安全的出钉点。C3~ 6横突孔外缘与入钉点连线和矢状轴成外偏 5~ 12° ,椎体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颈椎侧块外上象限是螺钉植入的安全区 ,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是安全的出钉点。颈椎侧块螺钉置入时保持外倾 15°以上 ,不会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9.
应用AXIS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AIXS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对2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AIXS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系统固定,随访其内固定、骨融合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期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并发症,术后无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29例患者均在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XIS侧块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相对安全、方便的特点,是下颈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人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o±5.0^o,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o±4.6^o。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C4.5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o±5.6^o,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靠拢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最佳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取15具尸体的C3-7作为解剖标本,男11具,女4具;年龄35~70岁。以C3-7上、下小关节突最外缘的连线为外边线,以关节突与椎相反交处的连线为内边线,在下关节突最下缘做水平为关节突的上、下边线,在内外、上下边线上点处分别做连线(横中线、纵中线)将关节突分为四个区域,两连线交点处为关节突的中心点,分别测量关节突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下颈椎经颈后正中入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的固定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2例患者通过后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24~73岁,平均43岁.其中下颈椎创伤性骨折脱位1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颈椎管狭窄伴Ⅱ型齿突骨折1例,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4例.结果 共置入经关节螺钉45枚,其中C4,5 2枚,C5,639枚,C6,74枚;共置入侧块螺钉12枚,C3、C4各6枚;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C24枚,C32枚,C46枚,C721枚,T18枚.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3年8个月,平均17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发现1例患者的2枚经关节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4个月获得融合.结论 通过后路固定下颈椎时,采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均可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具包含完整寰枕关节的干燥骨标本,于直视下经寰枕关节置入克氏针固定后拍摄X线片,在X线片上测量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角度和长度。对30名健康成年人的寰枕关节行三维CT重建,测量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内固定螺钉角度的可调范围。对12具新鲜枕颈部标本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然后拍摄X线片并行三维CT重建,以明确螺钉位置。结果经寰枕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上倾,冠状面呈内倾,左右两侧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三维CT重建显示上倾角的可调范围为24.9°~74.6°,内倾角的可调范围为0.7°~40.5°。在新鲜标本上按照上述角度进行后路枕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枕关节,无进入神经管者。结论后路经寰枕关节螺钉固定时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固定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较好的枕颈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incidenceofspinalinjuryislessinthelowercervicalsegments(C6 C7)thanintheC3 C6segments.Operationthroughanteriorapproachiscommonlyusedfortheseinjures,butfewerreportsofthelowercervicalspineandspinalcordinjurytreated withcervicallateralmassplatesandT1pedic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上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3~68岁,平均44.7岁.硬膜外肿瘤2例,硬脊膜下脊髓外肿瘤13例,髓内肿瘤1例.肿瘤位于延髓~C1,3例,C1,28例,C2水平2例,C1-3 2例,C2,31例;其中4例肿瘤位于颈髓腹侧.15例患者行CT或MR检查示肿瘤组织压迫脊髓.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肿瘤,同时行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7.4个月.根据JOA 17分法评分,术前6~17分,平均8.8分;术后6个月14~17分,平均16分,平均改善率88.1%.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植骨融合良好.Frankel分级:7例由术前的D级恢复至E级,5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及1例E级的患者术后未改变.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肿瘤、钉棒系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彻底切除肿瘤病灶,解除颈脊髓及神经根压迫,重建上颈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颈椎斜位X线片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通过颈椎斜位X线片观察椎弓根的位置和方向,及其在判断椎弓根钉固定中准确,安全地进行钉的作用。方法:人尸体颈椎30例,其中椎动脉造影8例,椎动脉脊髓同时造影6例,根据术前X线斜位片,结合解剖标记定位,选择是钉点及进行钉方向,将直径3.5mm、长度24mm的不锈钢螺钉固定于C2或C3-C6或C7椎弓根中,共160枚,通过术后斜位X线片中判断螺钉在椎弓根的位置,并与CT扫描结果对照,以肯定X线的判断,结果:螺钉位置方向正确者152枚,X线片与CT扫描片的判断完全相符;X线判断螺钉偏向椎弓根外侧边缘5枚,偏向椎弓根内侧的边缘3枚。CT扫描确位于椎弓根外侧边缘3枚,怀疑进入椎动脉孔的2枚;在椎弓根内侧边缘没有进入椎管的3枚。结论:术前通过X线斜位片基本可以解椎弓根方向,上下径;通过术后X线斜位片可较为准确地判断椎弓根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及有无进行推动脉孔、椎管的情况,X线与CT的结果差异可能与CT扫描的角度及其伪影有关,该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8.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对颈椎伤病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系统(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CPSS)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椎伤病患者行CPSS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C”型臂X线机侧位或斜位监视下置钉,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螺钉位置。38例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内固定及神经症状恢复情况。介绍置钉方法,总结CPSS的应用价值,分析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探讨适应证。结果:52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其中9例(10侧)经椎弓根置钉时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调整置钉方向后置入成功。术后X线片提示螺钉位置良好。随访时未发现断钉、脱钉现象。临床应用证实CPSS内固定有椎间撑开作用,并对向椎管内移位的骨折块及创伤性椎间盘突出有间接复位作用。结论:CPSS内固定是可供选择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须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38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20-80岁,平均43.5岁;颈椎损伤节段:C22例,C33例,C410例,C513例,C68例,C72例。术后行椎弓根螺钉CT检查并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38例患者C2-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8枚,其中152枚(96.2%)完全置入椎弓根皮质骨内,6枚(3.8%)置入位置不准确,包括进钉位置偏内经椎板进入椎管2枚,偏外挤穿椎弓根外侧皮质4枚。术后随访3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6.8个月;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类:A级7例、B级15例、C级13例、D级3例,A级的7例患者中5例感觉下降,恢复至B级;2例感觉完全恢复,上肢肌力有改善,但下肢运动功能无改善,分别恢复至C、D级。其余均有1-3级的功能恢复。无1例继发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早期行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以保持颈椎损伤阶段的稳定性,对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