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蒲艳萍 《经济师》2003,(6):36-37
1 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 ,如何治理通货紧缩成为政府和理论界百倍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在介绍了西方“滞———缩”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政策成因。对我国通货紧缩的治理和宏观政策的合理运用具有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建红  陈焕玉 《经济师》2003,(11):81-81,83
自 1 997年 1 0月起中国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出现对经济、社会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施的旨在治理通货紧缩的稳健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其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公众的预期及他们对经济政策的消极反应。因此 ,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提高公众预期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通货紧缩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中的通货紧缩阶段。国家为治理通缩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措施,但其效果却不尽理想。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当前的通货紧缩是发生在中国渐进式增量改革进程当中的增长型通货紧缩,促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体制性压抑。因此,中国经济要彻底走出低谷,光靠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着眼于政策与体制的联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通货紧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萨缪尔逊关于通货收缩的定义,运用失业率、经济增长率、零售物价指数等进行判断,我国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已经有了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双紧”政策的连锁效应,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艰难、政策性下岗、社会分配严重不公、人们的消费心理,科研效率低下,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又输入了通货紧缩的因素。为了治理通货紧缩应该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法规规范及鼓励消费等措施配套实施  相似文献   

5.
吴亚丽 《经济师》2002,(11):82-83
文章认为 ,系统分析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特征 ,正确确立治理目标 ,综合采取各种治理政策是有效治理通货紧缩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邓敏  尹忠明 《财经科学》2003,(3):114-117
本以通货紧缩的含义为切入点,以开放经济为研究的背景条件,在分析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及综合治理原则的基础上,推论了中国通货紧缩的一般原因和治理原则,作出了“中国通货紧缩是各层次国际国内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和“中国既没有能力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也不可能输入通货紧缩”的基本判断;据此判断,本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现实原因及实践中制约治理政策良性效应的因素,提出了切实解决中国通货紧缩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凤羽 《现代财经》2000,20(4):25-26,64
通货紧缩有四个主要特征,经济持纽增长与通货紧缩结伴而行是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方法、货币政策的运用、信用货币流行的利弊、市场均衡的实现等方面存在分歧。但这些理论对我国当前分析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现实政策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刚 《发展研究》2000,(2):27-29
通货紧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物价水平下跌,商品和劳务供应大于需求,银行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建设,为何会在这时候面临通货紧缩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 1.通货紧缩是治理通货膨胀的连锁效应。1990年出现市场疲软使经济增长减慢,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增加货币投放等措施,到了1994年,整个经济又陷入狂热,通货膨胀高达20%以上。为了治理通货膨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  相似文献   

10.
通货紧缩是一种周期性现象。它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危险已经过去。只要条件成熟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可能再次爆发。因此 ,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治理通货紧缩时 ,应当从供给入手 ,而不是简单地扩大需求 ,以达到既治理通货紧缩又预防通货膨胀反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