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Flogger 《微型计算机》2010,(13):134-136
家人的照片、珍藏的高清电影,令人激动的游戏大作.相信谁都不想让这些保存在硬盘里的宝贵数据意外丢失。然而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机械硬盘却并不是令人佩服的。“猪坚强”,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硬盘损坏.数据消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硬盘的健康?又有哪些技术或软件可以对硬盘进行全面、有效的体检呢?  相似文献   

2.
现在很多人的电脑都安装了两块硬盘,相信你心中肯定会想“如果主板能够自由选择硬盘启动那该多好呀?”现在你这个想法可以得到实现了,如果你使用捷波主板的话,就可以利用集成在BIOS里面的“分身精灵”技术,实现对一台电脑上多硬盘启动的管理(开机时根据菜单选择任一硬盘启动)。 在使用捷波主板的电脑中接好硬盘,然后在开机后按“Del”键进  相似文献   

3.
Windows98/XP中的“系统文件检查器”(以下简称SFC)是一个维护系统的重要工具,但在使用中却出现了不少误区,本文就对此进行答疑释惑。Windows98中的SFC只能使用安装光盘提取文件SFC中有一个“从安装软盘提取一个文件”选项,于是不少用户都认为在使用SFC修复系统时,必须插入安装光盘以便提取文件。实际上假如硬盘上有系统文件的备份的话,完全可以从硬盘上提取。事实上许多用户及商家在安装完Windows98后,习惯上也都将光盘上的安装文件都拷贝到硬盘上以利日后维护。所以只要输入了硬盘上系统备份所在的目录(如图1),就可以从硬盘中提取系统文件了。  相似文献   

4.
“咣当”瞄着屏门被打开.阿山气喘着跑进来说:“阿龙.快来.有点急事找你.”我还为什么事呢,原来他一把拉我进他房间,就为了告诉我他买了块新硬盘.正愁如何处理原来那块旧硬盘.又遇到一个新手常问的话题,用双IDE设备连接法不就可以同时使用2块硬盘了么?  相似文献   

5.
时下,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硬盘降价潮,大容量(80GB甚至120GB)、高转速(7200rpm)硬盘的优秀性价比对新装机的朋友格外具有亲和力。并且,现在的新硬盘都加入了S.M.A.R.T的自动侦测技术,以便在硬盘发生致命故障前发出先兆让用户从容地备份重要的数据,有了这个“保护伞”好像我们使用硬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这都是针对正常使用硬盘的情况而设计的。现实中,新手们在硬盘的日常使用中往往存在各种误区,看似种种不经  相似文献   

6.
硬盘零磁道一旦受损.将使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信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硬盘无法使用。不过。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只要用1扇区代替损坏的0扇区就可以修复硬盘,我们可以用PCtools 9.0来解决。进入DOS模式,运行Pctools 9.0软件.进入“Options”菜单下“Configuration”选项.去掉Read Only前面的勾。按“OK”保存。执行主菜单“Select”  相似文献   

7.
《数码世界》2008,7(6):63-63
所谓的“超密”是一个全新的技术概念,最直接的体现是硬盘的单碟容量更大。三星金宝超密硬盘。创新使用了第三代垂直磁记录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单碟硬盘的存储容量.使三星金宝硬盘单碟就达到7334GB,从而3碟并用就率先实现1TB的全新跨越.同时配合使用三星独有的超晶磁粉阵列(SMPA)技术.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与网络》2008,34(24):37-38
平时使用电脑中.我们时不时地会发现一些怪异的“骚扰”袭向硬盘,在这些怪异“骚扰”面前,不少朋友常常表现得一筹莫展,很显然这样会严重影响硬盘的高效工作效率。为此,下面就将一些非常容易碰到的怪异“骚扰”现象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9.
1.硬盘 根据厂商的表示.在笔记本中维修比例最高的部份是硬盘,这和该机种采用哪一家硬盘厂的产品有关,但也和笔记本的使用情况有关。因为笔记本的特色就是具备高移动性,不少使用者都会在汽车、火车甚至飞机上使用笔记本。不管厂商宣称的硬盘保护措施有多好,震动对任何一颗马达在高速转动的硬盘都不会是件好事,每一次震动对硬盘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长久下来.硬盘成为笔记本中故障率最高的部件应该就不会令人讶异了。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与信息》2011,(2):14-14
轻薄本本之所以运行缓慢.问题不在CPU.主要是因为低速硬盘拖慢了整机的速度.由于空间和电力的限制,使得轻薄本使用的1.8英寸硬盘的最高转速只有4200转,使其落败于使用25英寸硬盘的普通本。金士顿新推出的18英寸固态硬盘V+180系列就能帮助轻薄本本们立刻“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11.
硬盘作为电脑必不可少的海量存储设备之一,其容量都趋于更大更快。由于硬盘单位价格不断下滑,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大容量硬盘,这样就可以利用一部分闲置的硬盘空间。“造”一些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到的“盘”,让需要的软盘、闪盘……从你的硬盘中变化而来,以增加硬盘的使用价值。也许某个时候,这些小变化就能帮你的大忙……  相似文献   

12.
李军胜 《软件》2003,(5):40-41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将文件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中.不过硬盘终会有不可靠的时候.一个不小心中了恶意病毒或是被格式化了而又没有做任何备份那么损失可就惨重了-当务之急应是抢救硬盘中的数据.使用Drive Rescue这个硬盘资料恢复工具可以说是最佳选择,因为它除了能恢复被删除的文件.连因硬盘分区快速格式化或系统瘫痪等原因而导致丢失的文件资料也都能帮你找回来!  相似文献   

13.
张率 《网络与信息》2005,19(7):58-59
硬盘作为电脑必不可少的海量存储设备之一,其容量都趋于更大更快。由于硬盘单位价格不断下滑,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大容量硬盘,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一部分闲置的硬盘空间,“造”一些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到的“盘”,让需要的软盘、闪盘……从您的硬盘中变化而来,以增加硬盘的使用价值。也许某个时候,这些小变化就能帮您的大忙……  相似文献   

14.
裴彤 《微型计算机》2006,(28):140-140
Ghost是一款经典的系统备份软件.几乎每一位稍具经验的玩家都曾使用过它.其强大的功能为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如果操作失误也会带来不少麻烦。笔者的电脑接有两块硬盘,硬盘1和光驱接在第一个IDE口上,硬盘2接在第二个IDE口。两块硬盘各有3个分区,分别为C、d、e和f、g、h,Windows XP安装在硬盘1的c分区上。近日要拿走硬盘1,于是用Ghost将c分区克隆到f分区上.本以为拆下硬盘1后,硬盘2的f分区会自动变成c分区,不料开机后启动到Windows XP的“欢迎使用”界面就不动了,无法进入操作系统。  相似文献   

15.
常玩QQ的用户都知道,QQ网络硬盘可以加密。但是,如果你是低级用 户则会得到一提示:网络硬盘加密只对QQ高级用户开通。这样就拿它没有办 法了。其实普通用户也可以对QQ网络硬盘加密:先确保所使用的QQ号已经申 请密码保护,然后去找回密码,在“密码类型”中选中“QQ网络硬盘”, 最后到“重设QQ网络硬盘密码”的邮件中的链接去设一个密码即可。当你再 打开“网络硬盘”时则需要输入密码才可访问了。是不是很简单啊!  相似文献   

16.
我是2002年7月21日在厦门购买了一块IBM腾龙四代40GB硬盘(MODEL:IC35L040AVVN07-0),不过此硬盘在2004年10月20日突然坏了。出现的故障是有时候系统能检测到硬盘.认到硬盘时可以用.但使用时间不超过几个小时,有时干脆开机后“咯吱咯吱”几下就死机;有时候却又检测不到,还伴有“咯吱咯吱”异响。  相似文献   

17.
借助ARJ清除硬盘“垃圾”计算机用户都知道,硬盘“垃圾”是指使用电脑过程中随机产生出一些无用的临时文件、备份文件之类的文档,诸如其后缀名为:.BAK.TMP.CHK.$$$.%A%.%B%等等,它们日积月累占据着大量的硬盘空间和浪费系统资源,严重时会...  相似文献   

18.
在本刊2006年1月上的杂志中.我们曾刊登过《搞定故障硬盘的最后一招》一文.介绍了硬盘工厂自校准模式这个硬盘的终极修复方式。不过文中同时指出“灵丹好用”但不是“万用”.目前它不支持磁头损坏的修复。那如果在使用中你恰好碰到了硬盘磁头损坏的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们将为你带来答案——砍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金士顿推出的V系列SSD(固态硬盘)套装产品,最大特色是为老用户安装考虑周全,甚至做到了更换硬盘的同时也备份好了数据。在台式机专用的升级套装中,提供了2.5英寸转3.5英寸的硬盘托架,可以像安装普通台式机硬盘一样加装在标准机箱中。对于笔记本电脑用户而言,金士顿在套装中提供了USB接口的外置硬盘盒,立刻就能把替换下的老硬盘作为移动硬盘继续存储数据。安装好硬盘以后,金士顿的套装还提供了专用的镜像软件,可以方便的把老硬盘中的系统转移到固态硬盘中,无需重新安装系统即可使用,真正实现了“无缝升级”。  相似文献   

20.
QQ网络硬盘中QQ的网络收藏夹功能非常实用,可 惜它只对QQ高级用户开放。今天教大家一招,平民也 能使用QQ网络收藏夹。 打开QQ网络硬盘,用右键点击“我的网络硬盘” 图标,选择弹出快捷菜单中的“上传/上传目录”,然 后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IE收藏夹对应的文件夹,最后 单击“确定”即可。 片刻之后IE收藏夹就上传到QQ网络硬盘中。现在在 任何一台计算机上登录QQ,打开QQ网络硬盘,找到事先 上传的收藏夹,所有的网址都在这里面了,剩下的就是双 击左键上网冲浪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