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 35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分别采用 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检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中、后的QTd变化 ,并观察透析对QTd变化和对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绞痛发生的影响。结果 ①QT间期正常的 2 0例患者透析结束后QTd略有延长 (P >0 .0 5 ) ,无统计学意义 ,无 1例发生心绞痛。②QT间期在透析前已延长的 15例患者 ,透析后明显延长 (P <0 .0 5 ) ,有 2例因室性心律失常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抢救无效死亡 ,9例透析中心绞痛发作 ,发作时与发作后QTd统计学处理有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QTd延长的血透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②QTd延长的血透病人在透析中可能发生心绞痛。③QTd延长存在着血透病人心脏意外和猝死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给予倍他乐克50-150mg/ld,对照组不给倍他乐克,其它抗心肌缺血治疗同试验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心率,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QTd,QTcd显著缩小(P<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控制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症状的同时,显著减少QTd及QTcd,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尿毒症高钾血症患者(K^+≥6.5mmoL/L)血液透析前后不同钾离子浓度对应心电图变化。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并高钾血症(K^+≥6.5mmol/L)患者20例,观测:1.血液透析前后血清钾浓度;2.心电图:透析前后心电图P波振幅、PR间期、QRS时间、T波振幅和QT间期,结果1.血液透析后,20例患者血清钾浓度均降至正常范围。2.心电图:(1)P波振幅:透析前19例降低,1例P波消失,透析后全部恢复正常,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透析前PR间期、QRS时间延长、T波振幅增大,透析后恢复正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QT间期:透析前18例在正常范围,2例延长,均值为(0.423±0.078)s,透析后QT间期为(0.407±0.03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证实高钾常见心电图改变:T波增高,P波降低至P波消失(形成窦室传导),房室阻滞、室内阻滞(非特异性QRS增宽).血液透析可迅速降低血钾,使心电图恢复。  相似文献   

4.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忠  张克智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63-363,366
为研究QT离散度(QTd)对扩张性心肌病(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观察52例DCM、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明显延长(P<0.05)。发生LownⅢ—Ⅳ级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的QTd、QTc、QTcd、QTmax明显延长(P<0.05-0.01),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Lown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DCM组相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P<0.05)。DCM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应加强对此类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心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其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QT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塞、陈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相比,QTd、QTcd显延长(P<0.001);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较无合并症的患QTd、QTcd延长(P<0.001),且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增加,长期预后不佳。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04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根据有无心肌缺血发作和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分为单纯高血压左室肥厚(LVH)(A组)、伴心肌缺血组(B组)和伴发冠心病组(C组),观察三组的QT离散度(QTd)、Tei指数、心律失常(VA)发生率。结果:B组和C组与A组比较,QTd与QTcd明显延长,Tei指数明显增高,VA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结论: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胺碘酮,美西律,普罗帕酮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3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一周或两周的QTd.QTCd及RR间期.结果:用药前3组的QTd.QTcd及RR间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按碘酮组的QTd,QTcd明显降低(QTd37±15ms与21±9ms,QTcd41±17ms与23±10ms.P<0.05),RR间期明显延长;美西律及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d,QTcd.RR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用药后胺碘酮组的QTd.QTcd显著小于别外两组(QTd21±9ms与35±8ms,37±13ms,QTcd23±16ms与39±11ms,39±14msP<0.05));但RR间期显著长于另两组。结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者胺碘酮降低QT离散度.而美西律,普罗帕酮对QT离散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 QT离散度 (QTd)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观察 5 2例 DCM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的 QTd、QTc明显延长 (P<0 .0 5 )。发生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 DCM组的 QTd、QTc、QT cd、QTm ax明显延长 (P<0 .0 5~ 0 .0 1)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相比较 ,QTd、 QT cd明显延长 (P<0 .0 5 )。 DCM患者 QTd、QT 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 ,应加强对此类 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引起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3例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比较不同年龄段(〈50岁、50~60岁、〉60岁)、不同超滤量(〈3kg≥3kg)及不同并发症患者(冠心病、高血压、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比较透析中有无心律失常患者透析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清钾、钠、氯、钙离子)的差异。结果:83例患者共行血液透析2408例次,发生心律失常758例次(31.48%),发生于上机后2~4h者494例次(65.17%)。随着年龄增长,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不同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滤量≥3k患者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超滤量〈3kg者(P〈0.05);并发冠心病、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患者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相应疾病者(P〈0.05);透析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肾功及血清离子在透析前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后血压、血清钾离子明显低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P〈0.05)。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年龄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纳入UA患者62例,分别于入院时、PCI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算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最长Tp-Te间期、QTd值,记录人院24h及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手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Tp-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把UA患者进一步分为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1-支病变组,对二三组患者PCI术前后TD-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单支血管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Tp-Te间期、QTd值均增大(P〈0.05);与PCI术前相比,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CI术后24h和第7天rrp-Te间期、QTd值均减小(均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术后第7天Tp-Te间期、QTd值也均减小(均P〈0.05),但PCI术后24hTp-Te间期、QTd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入院24h相比,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率(20.97%vs8.06%)降低(P〈0.05)。结论PCI术可降低UA患者的Tp-Te间期、QTd值.从而降低UA患者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在LVH逆转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姝关系。方法:90例老年高血LVH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ECG及Holter检查,比较LVH逆转前后QTd的改变及VA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个月,LVH即有明显逆转,6个月时LVH逆转更明显,LV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QTd也随LVH逆转而缩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3)VA及复杂性V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经持续降压治疗,LVH逆转,QTd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氯化铯引起的兔触发性心律失常模型上,通过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测定,观察了槐定和硫酸镁对触发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1)静脉注射氯化铯后QT间期延长,心律减慢,单相动作电位90%复极间期(MAPD90)延长,出现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由EAD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率100%,其中室性心动过速为50%。(2)静脉注射槐定和硫酸镁后,EAD振幅(EADA)均减小,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30%和25%(与对照组比两者均P<0.05),无一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移植术前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各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6月~2012年1月50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心电图的QT间期与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诊治资料。结果在500例肝移植患者中有82例(16.4%)发生各类心律失常,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35例(7.0%),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3.6%),心房颤动21例(4.2%),室性心动过速8例(1.6%,包括2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82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心脏骤停4例(0.8%),由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2例(0.4%)。根据术前心电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QT间期延长组共103例,QT间期正常组共397例,其中,QT间期延长组中有28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QT间期正常组中有54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间期延长有明显关系(x^2=11.00,P〈0.01)。结论心律失常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术前心电图QT间期延长与肝移植术后近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因此,对于术前QT间期延长的患者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措施,如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术中及术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Tp-e/QT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58例,其中14例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健康人群58例.测量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p-e间期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d、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健康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14例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大于其余39例,QTd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Tp-e间期及Tp-e/QT比值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Tp-e间期及Tp-e/QT比值可能成为预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