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方式治疗16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11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5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动态侧位X线片、颈椎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3、6、24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2.2%,69.4%,78%,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译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3—2012-06我科收治的24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末次随访.10A评分并观察颈部症状和活动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4.9分.改善率74.4%,术后CT片示:植骨愈合良好,柞管矢状径明显扩大,MRI示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对于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一期前后联合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适应证。方法:对87例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0PLL),合并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黄韧带钙化症,多节段颈椎间盘后突压迫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者,颈椎退变性节段不稳伴颈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果:87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2,6个月),植骨均已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除5例高位完全截瘫患者未恢复外,其余82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8.9分(5~11分)增加到13,2分(8~17分),评分提高3~6分。术后短期并发症均逐渐恢复;4例食管瘘患者经手术修补也顺利愈合。结论:前后联合手术减压充分,能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适用于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多节段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0PLL),合并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黄韧带钙化症,多节段颈椎间盘后突压迫或椎体后缘巨大骨赘者,颈椎退变性节段不稳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前后路一期手术时应用自体C7棘突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8年12月,对30例脊髓前后方均有压迫的CSM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9~70岁,平均54.5岁;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7.6±2.5分。后路手术时切取C7棘突骨作为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材料。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3.0~5.0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270~600ml,平均380ml。未发生脊髓神经症状加重、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50个月,平均24.2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9~15分,平均13.7±1.8分,平均改善率为72%,其中优7例,良18例,好转5例。椎间植骨全部获得融合,未见植骨块塌陷和移位,内固定无松动和断裂。结论:对脊髓前后方均有压迫的CSM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将后路手术时切取的自体C7棘突骨用于前路椎间植骨具有取骨简便、融合率高及相对节省治疗费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0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得到随访的颈椎OPLL患者共53例,男性36例,女性17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8.5±3.1分.神经症状出现时间2~81周,平均27.4±15.6周.选择术前压迫最重节段CT层面测量发育椎管面积、骨化韧带面积,计算出脊髓受压比率(骨化韧带面积/发育椎管面积),随访时测量同节段椎管扩大比率.30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13例行一期前后路手术,4例先行后路再行前路手术,6例单纯行前路减压.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2.0将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手术方式选择、患者年龄、神经症状出现时间等因素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进行多元相关分析.结果:随访29~101个月,平均46±16个月,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30%~72%,平均53.1%±11.4%,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28%~68%,平均52.8%±10.5%;脊髓受压比率、术前JOA评分、手术时患者年龄与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手术入路、症状持续时间、手术后椎管扩大比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选择恰当的术式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脊髓受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与疗效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贾连顺 《颈腰痛杂志》2007,28(5):355-355
"一次性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加经硬膜囊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编者注:本文刊登于本刊2007年第28卷第2期109-112页)二文,都以"钳夹型颈椎病",作为诊断并实施治疗.这种对颈椎病命名和阐述其概念有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一次性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经硬脊膜入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观察其近期手术疗效.方法 本组6例脊髓钳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确诊.手术方法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在颈椎间盘突出相应的硬脊膜的位置上纵行切开硬脊膜,显露颈髓和上、下神经根及齿状韧带,切开纤维环取出髓核组织.结果 本组6例均获随访,按JOA评分标准平均提高3-6分,肌力平均提高2-3级,术前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术后予以X线片及MRI复查,无明显并发症,钳夹节段的颈髓均显示压迫解除.结论 一次性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经硬脊膜入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法.它可避免多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问盘突出伴有明显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3例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影像学显示9例椎管/椎体比值为0.70~0.64不等,均存在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或小关节突骨质增生及明显的颈椎问盘突出。13例均行后路扩大半椎板切除 前路椎间盘刮除植骨钢板固定术,手术次序为先行后路手术,然后再行前路手术。结果:13例患者在术后数天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1年复查,行椎间盘摘除减压的椎间隙已融合,3例原术前坐轮椅者已可自己缓慢行走,所有病例四肢感觉、肌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平均JOA评分从术前9分提高到术后13分。结论:对颈椎管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嵌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总结2001年6月-2005年6月底本科所治疗的23例颈髓前后方受压的病人,男15例、女8例,年龄56~74岁,平均60.5岁,均为嵌夹型颈椎病。结果本组23例6~24个月的随访,按JOA评分标准平均提高3~7分,肌力平均提高Ⅱ~Ⅲ级,术前症状基本消失。予以X片、CT或MRI复查,无明显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脊髓受压段恢复圆形状。结论严重型脊髓嵌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内固定后颈椎三柱稳定。优点:缩短了住院时间,消除了二次手术的痛苦,节约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严重下颈椎疾患的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前路带锁钢板固定及自体植骨或钛网加自体骨移植,后路侧块钢板固定9例和颈椎椎弓根固定8例。10例为严重的颈椎骨折脱位,7例为钳夹型颈椎病。结果 本组17例经3~36个月的随访,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脊髓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严重下颈椎疾患的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稳定性好、病人康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选择我院诊断为颈椎病并已行手术治疗的青壮年患者(≤40岁)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8~40岁,平均36.7岁。公司职员10例,工厂工人7例,外科医生1例,自由职业8例。脊髓型21例,神经根型3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2例。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个月。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过程,通过JOA或VAS评分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采用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5例。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术后随访3~47个月,平均19个月,JOA评分15~17分,改善率65%~100%。3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6个月、13个月和15个月,VAS评分均下降至0分。2例脊髓型混合交感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7个月和25个月,JOA评分为17分。随访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不融合等情况,亦无内固定物造成的神经、脊髓损伤症状以及食管、气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青壮年颈椎病具体致病因素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手术疗效,但长期效果仍需继续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钳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或颈椎带锁钢板进行同期前后路减压重建 ,一次性手术治疗 ,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 1 6例颈脊髓前后受钳夹的颈椎病患者 ,先后路颈椎扩大式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后行前路减压 ,颈椎椎间螺旋融合器或带锁钢板内固定植骨术 ,术后采用JOA 1 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 :平均随访 2 3个月 ,1 6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 ,其中 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 ,脊髓功能改善率 75 .6 %。结论 :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 ,安全有效 ,颈椎螺旋融合器和颈椎带锁钢板的应用解决了颈椎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51.3岁,病程平均5.6年。术前病变节段:3节段16例,4节段12例。其中累及C2/3节段5例次、C3/4 21例次、C4/5 26例次、C5/6 28例次、C6/7 16例次。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5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时采用10秒握拳试验、双手握力、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后前路联合手术时间平均6.5h,出血量平均375ml。患者均得到1年及以上有效随访。1年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9.8±2.1分提高到15.9±1.2分(P<0.05),平均改善率(84.7±9.2)%。术前、术后10秒试验:左手由11.2±3.1次提高到18.2±2.6次,右手由10.8±1.0次提高到17.8±3.9次(P均<0.05)。平均握力:左手由18.7±7.1kg提高到33.2±6.3kg,右手由19.2±3.6kg提高到35.8±2.5kg(P均<0.05)。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2.1±1.1分。颈椎前凸角由21.5°±5.7°减少到19.60°±4.10°(P>0.05)。影像学随访示颈椎管减压充分,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未见相邻节段不稳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可有效改善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后路手术基础上,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效果.方法2002年9月~2006年1月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25例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均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或钛网置入内固定术.前路减压涉及1个椎间隙2例,2个椎间隙1个椎体10例,3个椎间隙2个椎体及以上13例.术前、术后依据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比较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并发颈部血肿者3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患者JOA评分为7.1±1.1分,术后为14.9±0.9分,3个月随访时为15.1±0.8分,术后3个月平均改善率为79.48%.结论采用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颈椎OPLL可彻底切除病灶、使脊髓减压完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一期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2009年7月对23例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行一期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23例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24.6个月,JOA评分提高到(16.1±1.2)分,症状改善率88.6%。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作为该类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外伤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外伤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对影像学重度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预防性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对23例因外伤致脊髓刑颈椎病患者脊髓损伤采用颈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1~2年采用JOA脊髓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评估,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改善;3例于术后3个月内症状改善,其中2例术后神经症状短时间加重,1例于术后1周后恢复,另1例术后3周恢复(但其左上肢肌力未达到术前水平).按JOA 17分法评分,术前平均(6.67±2.35)分,术后平均(13.86±1.11)分,术前与术后12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0,P<0.05),平均改善率为69.16%.影像学证实减压充分,椎体间植骨均愈合良好,23例患者均较满意.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遭受外力致脊髓损伤后应尽早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椎管受压面积超过50%以上,尽管临床症状体征表现较轻,亦应尽早行预防性手术治疗,以防止受外力刺激突然加重导致瘫痪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0.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后前路联合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后前路联合手术对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本院5年来收治的21例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患者、共56颈椎节段,手术前后病情进行分析研究.采取颈椎后前路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15例采取后路椎板切除椎管扩大、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6例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21例患者症状改善率为(60.9±2.6)%,优良率达61.9%,无1例发生术区并发症.[结论]应用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效果良好,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