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旅游中心城市及其中心性要素的界定,选择表征旅游中心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城市旅游服务水平的11个指标,建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定量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以加合法模糊评价模型求算出各旅游中心城市的中心性综合分值,再结合各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构建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3级等级体系;提出该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措施,构建"4大旅游中心城市-交通线路-品牌旅游区"的点、线、面组成的空间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7):1193-1197
基于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湖北省旅游经济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该省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省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明显,空间联系表现为沿主要交通干线"点-轴"扩散,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通过对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的测算,表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多中心发展趋势下,结合共生理论提出区域旅游多中心共生的概念,并以福州大都市区为例,通过旅游经济发展指标、旅游关联度和共生密度的测算,对福州大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福州大都市区旅游发展“1223”空间结构模式和共生网络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中心旅游城市的构建及旅游资源整合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石家庄市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提出石家庄市旅游部门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构建石家庄市中心旅游城市地位,成为旅游者进行区域旅游的中转地,并对其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三大旅游增长极"和"四环旅游辐射区域开发"的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中心城市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旅游业如何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区域性竞争,一直为世人所关注.通过采用旅游地中心性指数对丝绸之路21个节点城市进行评价和分析,拟在丝绸之路中国段构建一个由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三、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旅游次中心城市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立体化、网络化的旅游中心城市体系,辐射带动并逐渐培育“一极、三轴、五圈、五带”总体发展格局,以期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区域城市旅游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共生理论及定量定性综合分析方法,从旅游能级、对外关联度、中心职能强度及外向功能强度等4个方面对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旅游共生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测度评价.结果表明,在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等级划分中,桂林市和南宁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百色市、崇左市、北海市、柳州市、河池市为二级中心城市,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防城港市、梧州市、来宾市、贵港市为三级中心城市.以长寿养生旅游为统一品牌,打造成为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一体化共生发展策略;与"双核驱动,三区统筹""三区一带"及"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衔接,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策略;各市在强调区域统一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实施不对称性错位发展,是广西区域城市旅游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广西区域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利用2011—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包含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系统,通过计算得到广西旅游生态位竞争态势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的旅游生态位总体得分不高但内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持续扩充,影响力逐渐增强;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3种类型,其中核心城市为南宁市和桂林市,节点城市为柳州市,其余1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竞合关系中,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分别适宜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补缺战略.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是旅游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测算α指数、β指数、γ指数、通达度指数、最邻近指数以及基尼系数分别对焦作A级旅游景区连接性,通达度以及景区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焦作A级旅游景区间连接性较好,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4个景区通达度相对较高,3个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最邻近距离指数R为1.93,说明焦作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0.
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55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运用最邻近指数、洛伦茨曲线、Voronoi多边形、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以及空间分析等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其总体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通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如下: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其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线状—核心结构,以海南环岛高速公路东线为主线路,以三亚市、海口市、万宁-琼海市为三个核心区域;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最邻近指数为0.76,表明其空间分布呈现集聚-随机特征,并且其分布均衡性较低;海南国际旅游岛A级旅游景区的平均通达度指数为107.56 km,并且有40个A级旅游景区在距离海南主要公路10 km范围内,其整体通达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区域间旅游竞争力比较为视点,基于不同维度对江西省内11地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结构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研究梳理各地区旅游影响要素的优劣差异,认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奠定基础,最终促进江西省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中心地在组织旅游活动、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数据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是分形的,该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四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各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最后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的规模与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合肥市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旅游发展模式强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旅游与城市旅游。合肥市旅游业以建设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应该在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体系中发挥先导作用与核心作用,首先满足全市400多万市民的旅游需求,努力成为合肥市的“名片”;应该打造合肥市的“主打”景区,打造合肥市的会展旅游,打造合肥旅游业的龙头企业。  相似文献   

14.
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与数量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创建A级旅游品牌,可以增加政府的旅游收入,发挥旅游功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可以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展示地方形象,打造当地品牌.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358个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并选择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探讨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景区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广州、梅州、惠州、韶关、清远、佛山和东莞等城市;②景区呈现中心集聚的不均衡特征,集聚在以珠三角和粤北为中心的纵轴上,粤东粤西分布密度不高;③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分布有较明显差异;④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北省1980~2017年11市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分别分析了河北省夏季年际、年内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穿衣指数和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规律和11市各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6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最低,穿衣指数和旅游气候舒适度呈7月最低的规律;夏季最佳旅游时段为夏季第1~25d和第80~92d;河北省6月为夏季最佳旅游月份,北部城市"较舒适"区域普遍多于南部,旅游舒适度普遍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结合浙江省各地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对浙江省旅游产业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地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但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平衡性.根据这种不平衡性,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度划分为高度集聚、中度集聚和不集聚(分散)3个等级.其中,杭州、温州、宁波、绍兴为高度集聚;嘉兴、金华、台州、舟山为中度集聚;丽水、衢州和湖州为不集聚.今后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树立"大旅游"概念,作出总体开发规划,构建良好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战略来指导浙江省旅游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预计在北京市完成全面旅游资源详查后,提出对某些旅游资源数据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测算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其单体的量值(资源主类所属基本类型及其资源单体数量、结构分析、基本类型数量总汇、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数量结构)、品质(资源单体质量分级构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级质量等级构成、基本类型等级分级结构、区域资源质量等级构成、资源等级区域分析)、组合关系(基本类型--单体组合、集合区的表达)等。这些分析将对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直接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区域范围内节庆旅游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节庆区域性时空变化特征,而且对整合优化区域旅游资源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以1981~2010年期间上海举行的节庆活动为研究样本,采用百度新闻搜索、季节性强度指数和Arcgis空间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下,对上海节庆旅游发展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上海节庆旅游数量快速增加.在年际变化方面,若以10年作为一个时间序列来划分,则上海节庆旅游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年内变化方面,上海节庆旅游主要集中分布在9月和10月2个月份.根据测算,上海节庆活动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强度指数在变小;在空间分布方面,目前,上海节庆旅游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在10个研究区域中,中心城区和崇明县举办节庆活动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20.
省会旅游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省会旅游中心城市功能分析与定位的研究极度欠缺,中心地理论是分析城市功能的重要理论,通过分析省会旅游中心城市福州的一般功能,再依据城市的特殊区位、资源个性、文化背景等分析它的特殊功能,得出目前福州应主要行使旅游中心地服务职能而不是旅游目的地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