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北京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目前唯一实现全行业覆盖的碳交易试点,其运行机制对于国内碳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意义。梳理和分析了北京碳交易市场的MRV机制、碳配额分配与清算方法及市场交易特征,认为被纳入碳交易机制的企业应该从实施精细化碳排放管理、加强碳排放资产管理和采用低碳技术3个方面改进企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企业相继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碳排放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碳定价通过对碳排放给予一定的价格信号,能够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从而有效解决碳排放问题。梳理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碳定价机制,并选取典型的碳交易和碳税机制进行分析,介绍了各个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式、交易模式以及碳税的征收标准和范围等,对我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碳定价机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叶萌  杨宏兵  汪宣乾  章鹏 《水泥》2023,(6):7-10+17
水泥熟料的过程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分解,可通过熟料中MgO、CaO含量进行计算。在稳步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保证碳排放数据质量的迫切需求下,对水泥熟料的过程碳排放开展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水泥熟料过程碳排放因子的研究进展,首次基于通用水泥熟料质量控制目标,给出了未使用替代原料时熟料过程碳排放的理论范围和平均水平。结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现阶段,水泥行业碳市场可直接设定通用水泥熟料过程碳排放的默认值,亦可用于我国碳排放因子库的建立、碳核查结果的校对等。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已完成总体设计并正式启动。《方案》的实施,将为新能源产业和碳资产管理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碳资产管理百亿市场大幕开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后,全国碳交易平台将设立在上海,湖北则负责系统登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碳交易市场2013年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试点城市相继启动,为全球低迷的碳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我国现在的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其中很重要的碳排放配额的分配问题,各试点城市的做法各不相同。本文把欧盟碳排放配额分配中所用的水泥熟料CO_2排放基准及其问题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我国合理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发展碳市场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价格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的引导效果.以2014–2020年国内典型试点碳市场及其涉及的控排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碳市场发展历程,分两个市场阶段研究了碳排放权价格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市场建设初期(2014–2017年),碳排放权价格对公司市场价值影响不显著;而随着试点碳市场发展完善(2018–2020年),碳排放权价格能够对控排公司市场价值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市场引导作用正逐渐显现.预计未来我国碳市场将更加成熟,能够有效促进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将发电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并开展碳交易,化工作为高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也提上日程,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际及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化工行业配额分配方法,结合我国碳市场发展及化工行业排放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化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并对基准线法使用中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会议通知     
正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行业碳交易市场培训会(第一期)即将开班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文件精神,我国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均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为更好帮助磷铵企业做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和利用好碳资产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在中国碳交易市场,碳资产的定义和类型、碳配额资产和项目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抵消机制和以北京市碳交易为例的碳交易规则。认为纳入碳排放权总量控制的化工企业要提升管理层的低碳管理意识,建立相应的碳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工具,分析和研究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综合测算企业履约成本,灵活运用抵消机制,优化碳资产管理,利用市场手段,把握机遇效应,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火电企业成为双碳目标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并率先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控排企业碳排放报告由企业依据质量控制计划统计历史年度数据得到,经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并形成最终结果,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关注重点,直接决定碳交易的公正性。随着纳入控排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以及碳核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碳排放核查在政府侧、核查机构侧及企业侧均反映出一些问题,亟需发展碳计量技术手段予以解决。总结分析国内外温室气体核查和连续监测经验,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早,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碳计量体系,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连续监测技术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缺少完整的碳计量体系、标准及政策。为保证碳排放数据质量,提出以核查为主、连续监测为辅的具体方法,建议引入煤质快速分析计量技术,建立煤质数据库系统。开展碳排放监测法律法规政策研究和体系建设,建立对应的技术标准及质保体系,重点攻克温室气体连续监测技术难点,构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并在火力发电行业率先开展碳排放连续监测试点,以推动我国火电企业碳计量体系建设,为全国各行业全面开展碳排放连续监测提供支撑,为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气候变暖,控制温升成为国际社会和经济大国的重要命题。"碳交易""碳配额"等新名词萦绕在耳边,碳市场向橡胶轮胎行业和炭黑行业迫近的节奏越来越快。而在摸底、确定关乎行业配额分配的基准值时,企业提供的数据却千奇百怪。为了让橡胶企业了解碳排放基准值制定的重要性以及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紧迫性,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与化工人才交  相似文献   

12.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产牛背景和分类,以及世界主要的碳交易体系,分析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试点运行四年多之后,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证实,全国碳市场将于12月19日正式启动,首批只纳入发电行业。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将在12月19日正式宣布市场启动,并就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建立碳交易体系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  相似文献   

14.
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已为人们广泛关注,但对于导致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却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世界各国陆续加紧了对温室气体的管控和治理,在此基础上碳交易应运而生.现已有20多个国际体系投入试验碳交易,由美国和欧盟率先制定和实施,目前已有较完整的碳交易体系.近年来,我国于7个试点城市展开碳排放交易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碳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技术陶瓷》2014,(1):55-55
<正>继深圳首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后,未来两个月内,北上广碳交易市场也有望"开闸"。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上述讯息。他表示,开展碳交易的目的就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降低总体减排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中国碳排放总量是全球排放量的25%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气候变  相似文献   

16.
刘韬  王灵秀  张翼  孟翠玲  赵峙杰 《玻璃》2017,44(10):12-16
介绍了全国碳交易发展的形式,从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利益相关方角度阐述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的角色,并详述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应对全国碳交易的各项工作内容,对平板玻璃生产企业碳交易和碳排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2017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全面启动,平板玻璃行业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拟纳入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2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发电行业率先进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仅次于电力行业,自2013年开始,已有约170家水泥企业参与试点省市碳交易。本文调研了产能前十位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试点区域参与碳交易及履约情况,分析了水泥集团参与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及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含氟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本文主要阐述了欧盟碳交易市场的成效、国内碳减排政策及其影响,提出氟化工企业应对碳交易市场的建议,减少碳排放问题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范文钦 《广东化工》2013,(16):106+108
气候变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全球逐步资源共享、环境共享的情况下,碳交易逐步升温。但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退出《京都议定书》,导致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低靡。文章对碳交易市场做了简要概述,并在国际背景下分析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从中发现不足,探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前景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从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与碳交易管理等几个方面,对企业碳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指出企业碳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应对策略与建议,指出企业转变发展模式,推广实施节能低碳技术,面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可取得先机。并以某企业碳管理实例,说明加强碳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指出企业应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深化碳资产使用和管理,培养具备碳交易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