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DFT),选择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得到了皮质甾酮分子的稳定构型,从键长、键角和二面角入手,分析探讨了皮质甾酮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优化的稳定构型的基础上,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皮质甾酮分子的紫外光谱,得到了其最大吸收波长、跃迁能等理论数据。采用B3LYP/6-31G方法计算了该分子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分析了红外吸收峰出现的区域及其振动模式,结合计算数据对得到的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计算结果为甾体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优化了一种海洋藻栖真菌来源的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分子,得到其最稳定的构型。在此稳定构型的基础上,用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计算了该天然产物分子的红外振动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分析了红外和核磁光谱数据,并对其峰位和化学位移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3-21G和6-31+G(d,p)基组水平上对三(2-氯乙基)乙基胺分子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分子的稳定构型及其红外光谱。分析后发现,根据分子振动类型的不同可将红外光谱划分为0~1000、1000~1500、1500~3000和3000~4000cm-1 4个区域,由于存在简并和无红外活性的现象致使红外谱中实际谱线的数目小于简正振动的数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对香兰素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分子的稳定构型,并对其进行了频率分析,然后利用Gaussview图形软件将频率分析数据转换为红外振动光谱,结果表明,香兰素分子构型属C1点群,分子构型呈现出良好的对称性。对红外振动光谱分析后发现,按照分子振动模式的不同可将光谱划分为4个区域,即0~400、400~1333、1333~1640和1640~4000cm-1。此外,文中对各条谱峰的认定和归属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发现红外光谱中振动峰的实际数目远小于简正振动的数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对沙林分子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沙林分子的稳定构型及其红外光谱。分析后发现,根据分子振动类型的不同,可将红外光谱划分为(0~1300)、(1300~1450)、(1450~3000)和(3000~4000)cm-1 4个区域,且红外光谱中实际振动峰的数目小于简正振动的数目。  相似文献   

6.
在染料结构研究中最解决问题的新技术除红外、质谱以外,当推核磁共振(NMR)技术,它的发展最快,应用也最普遍。NMR技术在染料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测定~1H-NMR谱在鉴定脂肪链和芳香取代类型及活泼氢是红外、质谱所不及的,~(13)C-NMR谱能直接指明碳骨架结构及不含氢的官能团如羰基和氰基。~(15)N-NMR 谱主  相似文献   

7.
吲哚美辛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高分辨质谱(FT-ICR-MS)、核磁共振(NMR)波谱(包含~1HNMR、~(13)C NMR、DEPT135°、COSY、HSQC、HMBC)结合红外光谱分析(IR)、紫外光谱分析(UV)等方法对吲哚美辛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证;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测定了他的精确分子量及同位素精细结构,对其所有的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讨论了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通过多种波谱技术确证了吲哚美辛的结构,也为鉴定吲哚美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对对乙酰氨基酚分子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分子的稳定构型及其红外光谱。分析后发现,根据分子振动类型的不同可将红外光谱划分为(0~500)cm-1、(500~3000)cm-1和(3000~4000)cm-1 3个区域。此外,由于存在简并和无红外活性的现象,红外谱中实际谱线的数目小于实际简正振动的数目。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特点和红外光谱特性,为对乙酰氨基酚的实际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路易氏气进行了研究,计算得到了路易氏气的稳定分子构型及其红外振动光谱,研究发现,根据分子振动类型的不同可将红外光谱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在(0~450)cm~(-1)区域对应的分子的振动类型主要为面外弯曲振动;在(450~1333)cm~(-1)范围内谱峰所对应的分子振动模式主要是面内弯曲振动,在(1 333~4 000)cm~(-1)分子的振动类型主要是伸缩振动。此外,且光谱中出现了无红外活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构筑具有新颖结构和优良性能的金属-有机骨架配位聚合物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DEPT135谱、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异核单量子相关谱(~1H-~(13)C HSQC)以及多健异核多量子相关谱(~1H-~(13)C HMBC)等核磁共振研究方法对一个新的联苯羧酸配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1H NMR、~(13)C NMR谱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设计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自组装构筑的配位聚合物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本文采用核磁共振(NMR)实验技术中的氢谱、碳谱、DEPT135谱、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异核单量子相关谱(1H-~(13)C HSQC)以及多健异核多量子相关谱(~1H-~(13)C HMBC)等研究方法对一个新联苯四羧酸配体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所有的~1H NMR、~(13)C 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目前三呋咱并氧杂环庚三烯(TFO)的合成方法难于工业化的问题,设计了TFO便捷合成新方法。以3,4-双(3'-硝基呋咱-4'-基)氧化呋咱(DNTF)为原料,经醚化、还原合成了TFO,总收率为71.1%,并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质谱(MS)及元素分析等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还原反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为:还原剂为亚磷酸三乙酯,料比n(还原剂):n(BFFO)为2:1,反应温度为80℃,时间为18h。采用DSC研究了TFO的热性能,分解点为377.4℃。基于Gussian 98程序的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TFO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稳定的几何构型和键级,在振动分析的基础上求得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性质,得到了温度对热力学性能影响的关系式,结果表明TFO分子结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赵晓群  赵军 《广东化工》2014,(17):68-70
建立利用分析仪器确证埃索美拉唑钠化学结构的方法。利用UV、IR、NMR、MS对埃索美拉唑钠进行了结构分析。对埃索美拉唑钠的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氢-氢相关谱(1H-1H COSY)、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DEPT谱、碳氢相关谱(HMQC)、碳氢远程相关谱(HMBC)及质谱(MS)进行了解析,对其所有的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讨论了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确证了埃索美拉唑钠的结构为S-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2-吡啶基)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本研究为埃索美拉唑钠的结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确定了标题化合物的结构.采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 一维(1H、13C)和二维(1H-1H COSY、HMQC、HMBC)核磁共振光谱(NMR)、质谱(MS)对标题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证,对所有的1HNMR和13CNMR谱进行了归属;讨论了红外吸收光谱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并详细分析了标题化合物MS中主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经波谱学研究确证了标题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赵春欣  宗春蕾  高翔  郭娟  孙伟 《广州化工》2020,48(8):74-76,123
苯并咪唑化合物是苯环与咪唑环相连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含这类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杀菌、杀虫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产品中。其结构中质子数量少且化学环境相似,核磁共振(NMR)氢谱芳香区易出现谱峰重叠,不利于质子化学位移指认。~(13)C核性质较稳定,测量精度较高,谱图化学位移值范围较大,不易发生谱峰重叠。本文通过~1H NMR、~(13)C NMR、ROESY、HSQC、HMBC对谱峰重叠严重质子的化学位移进行区分,准确归属~1H、~(13)C核的化学位移。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光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法对米洛沙星进行结构确证。讨论了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的特征,详细归属了~1HNMR和~(13)CNMR谱信号,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最终确证其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6-311+G(d,p)方法,对苯六甲酸单体进行了分子结构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苯六甲酸的自然键轨道(NBO)、前线轨道(FMO)、均苯四甲酸的制取机理、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分子的键长、键级等,讨论了分子的断键位置和...  相似文献   

18.
<正> 二、核磁共振 (NMR) 新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有机结构分析中最常用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核磁共振,发展很快,近年来人们对于在生命科学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15)N、~(31)P等原子核的NMR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最早研究的是~1H—NMR (质子核磁共振),七十年代以来,由于~(13)C—NMR 具有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氰尿酸为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出了具有烷氧基的酞菁化合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多种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证实了在不添加催化剂下,目标化合物符合预期的分子结构。通过对其反应机理研究得到此反应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只需在少量氰尿酸存在和适当的温度下反应即可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天然产物白杨素的生物活性,以长链烷基为桥联基,通过2步反应将白杨素与线粒体靶向配体三苯基膦偶联得到了3个线粒体靶向白杨素衍生物。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和质谱(MS)分析确证。常压密闭缺氧实验结果表明:3个衍生物均能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且活性显著优于白杨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