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聊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层回灌能力,利用地热井对古近纪东营组热储层开展了同层对井的自然回灌和压力回灌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回灌条件下,回灌量不宜大于20 m3/h;在加压回灌条件下,压强为0.2 MPa、回灌量为20 m3/h时,随着回灌时间的延长,回灌量呈现衰减趋势。通过对热储层地质条件、回灌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在该条件下,宜采取一采多灌的回灌方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建立的反映断层附近注采关系特点的概念模型并结合渗流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了断层附近剩余油的影响因素。断层避让距离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井网形式和井距对剩余油分布也会产生影响。在断层避让区域,井距越小,相同含水率时的采出程度越低,注入水突破油井排的最大距离约等于井距之半。根据水平井方案优化计算结果,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附近剩余油时,水平段应尽可能靠近断层,可以最大程度动用边部剩余油,井网形式要根据该区域原井网实际情况,选用联合井组或水平井井组。  相似文献   

3.
陈辉 《长江大学学报》2018,(3):70-76,85
透镜状油藏沉积特征明显,高渗条带显著,核翼物性差异大,采用常规注采井网开发导致高渗条带水淹水窜严重、砂体边缘注不进采不出问题严重。为了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典型透镜状油藏河146块为例,在层系划分、井网方向、井距大小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均进行了差异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砂体叠置区域剩余储量丰度高,可采用局部层系细分的方式开发;含水突进方向受沉积相方向影响大,沿沉积展布方向部署井网较好;井距计算以主力砂体物性为主考虑,对于局部注采井距离偏大、井组内水淹不均衡等问题,采用径向水力射流井网适配。差异化调整的对策思路对同类型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154区块富县组油藏位于胡尖山油田中西部,目前1口井试注,需要进行高效开采技术政策研究。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分析、矿场数理学统计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对油藏进行评价和分析,论证油藏注水开发合理技术政策,建议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边部不规则井网部署井网、200~300m井距、单井产能1.49~2t/d、合理生产压力5~7MPa、单井日配注量18m3、合理注采比0.9~1.0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开发。设计注水开发方案3套,推荐按合理技术政策指导注水方案进行开发,根据实际油水运动调整单井配注。  相似文献   

5.
扶余油田已经进入含水中后期,注采井网不适应地下的地质特点,尤其是"两夹四"、"两夹五"注采井网,平面矛盾较突出,注采井网的不适应,年产油量下降,但部分区块剩余油仍然很高。通过对井网存在问题及剩余油研究认识,提出了注采井网的重新调整——线性注采井网。通过钻少量新井,对老井的封、补、转及低效井综合治理,强化注采关系,提高油井多向受效方向,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强化补充潜力层驱替能量,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扶余油田经过井网的重新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2~0.3提高到0.5,采收率由27.5%提高到33.5%。  相似文献   

6.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汉油田钟市潜二段油层多,油水井出力状况差异大,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开发矛盾.日益明显。针对该区块油井多、储层非均质强等特点,应用Petrel软件,综合应用地质、测井、地震等数据建立沉积相概念模型。采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孔隙度模型;采用协同模拟方法建立渗透率模型;采用确定性与随机性结合的方法建立含油饱和度模型。该方法对完善注采井系统,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的油藏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与井网密度密切相关,合理的井网既能实现注采平衡,又便于今后的开发调整。利用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确定合理井网密度,并通过相关地质软件模拟来确定低渗油田的骨架井网部署方式。以下寺湾长8延长组油区为侧,用曲线交汇求解方法确定了该区块的骨架井网,从而为油田开发初期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上某气田W气藏为一厚度超过100m的边水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及纵向上物性差异均较大。由于厚层非均质水驱气藏的特殊性,目前有关制定该类气藏开发技术方案中如何避水的经验或方法相对较少。研究主要从开发井井型选择、开发井井位和射孔层段、采气速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现W厚层非均质气藏有效避水措施主要有:选用直井与大斜度井相结合的井型;保持气藏西侧定向井距内含气边界距离600~1000m,避射气藏底部1/5~1/3层段;控制构造高部位开发井的采气速度在6.5%~7.5%,边部位开发井采气速度在3%~4%。  相似文献   

10.
流线分布直观反映了油藏流体在注入井与生产井之间的运动轨迹,油藏在确定井网后,如何使注采流线均匀的分布,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9砂组在实施矢量化调整后,注采井网完善,注采对应率和水驱控制程度均达到100%,但是由于平面非均质性,导致油井地层能量恢复和水线推进不均衡。通过对单井的流线认识及验证,探索判断主流线的方法,并对影响流线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单元下一步的注采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JZ井是金坛盐穴储气库第一口先导性试验井,目前已投产5年。基于最新声呐测腔及力学特征分析,JZ井目前注采运行方式无法满足腔体稳定性要求,腔顶曾发生部分垮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JZ井最新腔体形状进行注采运行方式优化和力学稳定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注采运行压力由原来的7~17 MPa优化至10~17 MPa;最低运行压力的停留时间实现量化表征,不超过10天;每年进行6次调峰可以保证腔体运行安全;腔体运行单日压降控制在0.5 MPa以内,采气速率控制在50×10~4 m~3/d。针对不同腔体形状优化相应运行压力范围及条件,对于保证金坛盐穴储气库安全运行及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喇萨杏油田在层系井网重组过程中,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和层系井网优化技术,确定了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形成“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匹配调整”的层系井网重组方式。2008年以来在多个区块开展不同形式的层系井网重组试验,实施后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水驱采收率得到提高,为特高含水期砂岩油田的层系井网重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红岗油田萨尔图油藏改变液流方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岗采油厂萨尔图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在井网演变历史分析、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区反十三点井网平面矛盾突出的特点,开展了改变液流方向试验(一是抽稀井网试验;二是"十"字号井转注试验),从剩余油研究、水驱规律多角度出发,实现了井网调整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小了层间矛盾,为提高水驱效率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庆油田BSX二类油层开发遇到的矿场问题,采用非均质大型仿真物理模型模拟BSX二类油层实际油层条件、井网井距、井组连通方式,进行了水聚接触带不同注入速度匹配下的驱油试验,研究了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区域油水运动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监测的采收率、含水率、聚合物质量浓度、示踪剂质量浓度、含油饱和度变化判断油水在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三次加密油层处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二类油层水聚接触带以水驱井完善二类油层注采关系的连通方式下,水驱与聚驱最佳注入速度比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海上稠油油田热采开发仍处于矿场摸索阶段,加之海上热采开发具有高开发成本和高开发风险的特点,因此,亟需明确海上稠油油田常规冷采开发黏度极限。以海上某典型稠油油田为例,运用相似理论建立了与油藏原型相似的物理模拟模型和数字化试验数值模拟模型,并对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进行了数字化试验拟合;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大量的数字化试验并利用参数回归得到了在不考虑和考虑稠油启动压力这2种条件下的黏度极限关系式和图版,并形成了同时考虑这些因素的交会图版。结果表明:海上B油田在350m井距、直井注直井采条件下,若要求单井5a平均日产油量不小于10m3,含水率98%采出程度不低于20%、开发20a采出程度不低于20%,则所对应的黏度极限为510mPa·s;若考虑稠油启动压力,则所对应的黏度极限为350mPa·s。海上稠油冷采黏度极限交会图版的建立方法科学可靠、图版成果合理可信,为海上稠油油田开发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蒜黄沙培流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以 15~ 17℃较为适宜 ,品种以苏联大蒜、嘉祥大蒜的产量最高。 10月下旬至翌年 3月份均可生产 ,每 2 3~ 2 5天 1茬。栽培关键技术为避光保温 ,合理灌水 ,以 1昼夜灌 6h ,每隔 3h灌水 1h ,灌水量 10m3 /h为宜  相似文献   

17.
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5±2)℃条件下,以20 mg·kg-1鱼体重的剂量给奥尼罗非鱼单次口灌诺氟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肌肉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研究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药时间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半衰期(T1/2Ka、T1/2α、T1/2β)分别为1.30、1.97、26.36 h,...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驱三类油层层数多、层系划分粗、开采井段长、层间动用差异大的实际,在杏一区开展层系细分重组改善薄差油层开发效果的方法研究。项目立足现有井网,结合三次加密缓钻井的投产和油水井的补孔封堵,对不同开采层系的各套井网重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从根本上减小层间差异,完善注采关系,大大改善了薄差油层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冯博 《长江大学学报》2013,(6):137-138,143
宋芳屯油田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差,注采难度大,目前处于低效开发阶段。以芳156区块为例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分析已加密区开发效果,具体阐述综合挖潜措施,即对优化井网开展加密调整、对优化井型部署水平井和对老井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井网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统一考虑新老井,完善注采关系,充分挖掘剩余油,可以达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同时能为编制同类区块综合调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小通风模式对层叠笼养肉鸭舍内环境参数的影响。选择秋季肉鸭育肥后期(32~35日龄)进行试验,通过检测鸭舍内温度、湿度、风速、NH_3质量浓度、CO_2质量浓度,构建鸭舍CFD模型,模拟并分析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续测试4 d,舍外温度6.31~26.12℃,舍内气温15.98~24.85℃;舍外相对湿度13.74%~91.49%,舍内相对湿度28.94%~79.68%;舍内风速波动范围0.30~0.81 m/s,CO_2与NH_3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 462~2 798 mg/m~3、0.05~0.87 mg/m~3。模拟试验鸭舍温度场与气流场,模拟仿真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为0.8%~1.3%,说明所建CFD模型数值模拟与试验数据间高度吻合。每层鸭笼水平剖面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模拟结果分别揭示了各层面纵向中部温度均高于两端区域,以及各层中部至风机处气流流速均大于其他区域;此外,南北两侧对称分布通风小窗进入气流形成对冲并汇聚,致使气流分布不均。该研究可为层叠笼养鸭舍结构优化设计与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