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爆炸余震波形持时和余震事件频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封闭爆炸发生后常常产生大量的余震事件,本文对3次爆炸余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结果显示,余震波形持时很短, 70%以上的余震波形持时在2~7 s之间,持时频度衰减指数约为-1.6. 幂函数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余震序列频度的整体变化特征, 爆炸后约两星期内,余震序列的频度衰减较快,衰减指数约为-1.0. 早期余震以群发式为主,后期余震以单发式为主. 对于同强度的爆炸, 因介质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产生的余震数量相差几倍; 对于一次里氏震级为5.5级的爆炸,爆炸后约一个月内, 余震事件频度就接近了本底,此后仍有少量的余震发生.   相似文献   

2.
强余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理论解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我国约五十年来发生的28个大震的余震序列。指出: 1、对于主-余震型地震序列,其强余震的“等待时间”(该强余震距上次强余震的时间)Δt与它的发生时间(距主震的时间)t遵从对数--对数线性关系: 其中:A≈0.92,B≈-0.11。 2、对于双主震或主震群型的地震序列则只有在最后一个主震发生后,Δt和t才有上述关系。 文中对上述特点在判断地震类型及预报强余震震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讨论。并利用流变学和断裂力学的观点,对这一现象作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碧泉  王春珍 《地震学报》1983,5(4):383-396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常,修正的大森定律n(t)∝t^-p能很好地描述余震的衰减速率,其中n(t)表示单位时间的余震数,t是主震后的时间,p为0.9-1.5之间并通常接近于1的常数,然而,也存在一些更复杂的余震序列,大森定律只能被用作其一级近似。1996年2月18日发生在东比利牛斯地震的余震序列就是这些复杂余震系列中的一个,Correig等(1997)对该地震进行过详细的描述。本文中,我们受动态纤维束模型的启发而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用来解释余震速率突然增加的这类复杂的余震序列,而速率的增加与余震的震极无直接关系(如传染型余震序列)。 这是一种简单,离散和随机破裂的模型。它的单元(凹凸体或障碍体)会由于局部荷载共享规律而引起的静态疲劳和应力转移而破裂并又重新生成,我们发现这种模型与东比利牛斯余震序列非常一致,除岩石强度随时间变化的部分之外,我们认为余震的主要机制是存在动态应力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又为序列中下一个余震重新设置了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5.
最早大森在研究余震频度衰减时,采用了双曲线公式。 n(t)=A/t+c (1) 式中n(t)是:时刻t时,单位时间内的地震频度。 宇津德治在研究余震时采用公式  相似文献   

6.
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察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我国大陆上(只限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省)25个6级以上地震的余震序列,指出这些序列主震后三天内余震数量集中,衰减迅速,衰减规律与其后的余震有所区别;且这部分余震在时间上控制着以后余震的发展,在空间上已经大体勾划出余震区。根据这些特征,可把余震分为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两类。文中分析了直接余震的特点,统计了间接余震与直接余震的关系,并提出根据直接余震特点来估计间接余震,预报序列发展的想法。文中还初步探讨了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序列震后早期阶段(震后15天)ETAS模型参数的平均统计特征,据此讨论不同统计条件下的序列衰减及余震激发问题.宏观而言,模型参数b、p、α数值分布较为离散,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不十分突出.详细对比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微小差异,b值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增大,但b值随不同区域、不同主震断层类型或不同序列类型的变化不明显.p、α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西南、西北p值略低于新疆及华北,表明西南、西北序列衰减相对较慢而新疆、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华北α较低而西北α相对最高,意味着尽管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但其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却相对强,西北尽管序列衰减较慢,但序列结构单一,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弱.p与主震断层类型关系不明显,即主震破裂性质不是决定序列衰减快慢的主要因素;α与主震断层类型有一定关系,走滑-近走滑型破裂所导致序列的α值最小、斜滑型次之、倾滑-近倾滑型最大,表明走滑-近走滑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最强、逆冲型最弱、斜滑型居中.p、α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减小,意味着主震震级越高则序列衰减越慢、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越强.不同类型序列p、α有一定差异,主余型序列p最小、孤立型p最大,表明相对而言主余型序列衰减最慢、孤立型序列衰减最快、多震型序列衰减速率居中.孤立型序列与主余型序列α大体一致、大于多震型序列的α值,即多震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相对最强,孤立型及主余型序列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固定及流动台站获得了数量可观的余震地震动数据,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通过Gutenberg-Richter关系分析得到汶川地震余震震级-频度分布(FMD),结合Båth定律预估得到逼近实际的最大预估余震震级,基于修正的Omori定律拟合得到余震发生率与主震后时间的关系。主余震统计特性显示Ms4.0~6.4范围内的余震记录震中距及震级分布相对均匀,可作为建立地震动衰减规律的依据。故针对土层地表及基岩地表分别进行了EW、NS和UD三个方向的统计回归分析,给出了2种地表情况下三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定量衰减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较大的余震可能造成额外损失并有二次触发建筑物受灾的风险。为研究余震序列衰减规律,文章尝试采用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分析5个不同地区余震序列,并借助修正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与调整后R2,分析其与传统余震衰减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指数模型描述余震序列衰减规律的能力与修正的大森余震模型、修正的拉伸指数模型接近。尤其对于四川长宁MS6.0余震序列和云南彝良MS5.7余震序列,指数模型表现优于其他两种模型。指数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参数A与r之和能够准确代表强震后的实际初始余震数,5个余震序列初始余震数偏差均小于1.70%;参数k可作为反映余震序列衰减快慢的特征值,k值越大则余震序列衰减越慢,其值与主震震级呈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晚期强余震往往会对曾经历过主震破坏后重建的地区再次遭受预想不到的损失,许多研究者对此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在较系统地整理了1800年以来中国大陆(除深震以外)7.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6.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同时补充了东部(105°E以东)地区6.0级以上的主震及其5.0级以上的强余震资料,共获得93次主震及其有序列的完整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主震后10年内强余震活动的部分统计特征:(1)主震后10年内有强余震的占总数。(2)主余震型地震超过总数。(3)8级主震没有震群型地震。(4)在主震后1月内发生的强余震超过强余震总数。(5)强余震累计频数随时间衰减很快。鉴于目前尚无较好地判定一次强震或大地震后,震源区是否有可能发生晚期或特晚期强余震的方法。本文初步尝试利用主震后1个月内的资料作为指标,运用推广的贝叶斯公式,使用了该公式推导出的概率法和概率计数法,对主震后2月—10年期间(同时提出三个时间段:2—12月,2月—4年,2月—10年)是否会发生强余震的类型作出判断。然而对Bayes方法的效果又将建立模型用的93次完整的主震及序列资料,作为内符检验的样本,内符检验的正确率为80%以上。同时内符检验的  相似文献   

11.
强余震活动的持续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2,4(4):394-403
本文初步分析了1966——1980年间,我国陆内华北和西南川滇地区九次7级以上和十二次6——6.9级浅源地震序列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T),以及有关问题。并给出一些经验性结果: (1)这些序列的△T长短差异较大,并和主震震级大小似乎无关。 (2)△T的长短和序列总体的余震频度衰减系数(p)的大小有关。对于p>1的序列,△T1的序列,△T>150天。并且强余震活动终止在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时间附近。 规律极其复杂,不免出现例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杨成荣 《内陆地震》1991,5(4):352-357
1990年4月17日乌恰6.4级地震序列有以下特征:(1)主震型序列;(2)强余震前小地震震中向强余震的震中附近迁移;(3)余震频度衰减快;(4)余震在主震和最大余震之间活动;(5)较大余震存在“密集-平静-发震”的规律;(6)存在晚期较强余震。  相似文献   

13.
近场震级起算函数确定与爆炸余震震级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学政  王海军  雷军 《中国地震》2003,19(2):117-124
在天然地震背景下,由于现有的起算函数在0—5km范围内是一个常数,因此,对于震源深度较浅的小地震震级的测定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爆炸地震波实际测量两种方法,确定了近场0—5k瑚范围内的震级起算函数。用本文确定的震级起算函数计算了两次爆炸余震序列事件的震级,绝大多数的余震震级非常小,主要分布在-0.5—1.0级之间,余震序列的M-t图与一般强余震M-t图明显不同,它不仅存在反映较大震级的正向柱状线,而且还存在反映较小震级的负向短柱状线。  相似文献   

14.
The rate of aftershock occurrence after the M6 Ston-Slano (Croatia) earthquake is modeled as the 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 (ETAS). Increase of the modeled cumulative number of aftershocks with time was fitted to observations by the least-squares criterion using the combined grid-search and Monte-Carlo approach. This enabled not only the estimation of the most probable ETAS parameters, but als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confidence limits, as well as the estimation of the bias between them.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bias is significant for some of the parameter pairs, regardless of the threshold magnitude assumed. Residu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ll strong aftershocks (M L 4.5)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normal to high aftershock activity. There were two periods of quiescence in the sequence, both of which were followed by a strong aftershock.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甘肃省强震动台站获取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三次强余震记录资料,分别研究了在甘肃南部地区的地表自由场加速度衰减场,认为地震引起的地表峰值加速度(PGA)随震中距的衰减基本都遵从幂指数规律,衰减的形式基本相同,但是三次强余震的衰减指数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得到陇南地区的中强地震动衰减的普遍规律,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毕金孟  蒋长胜  马永 《地震》2020,40(2):140-154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MS6.0地震, 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强余震, 为更好地分析此次地震的序列特征以及强余震的可预测属性, 采用国际上对复杂序列拟合相对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以及基于Reseanberg-Jones(R-J)模型发展的Omi-R-J模型, 通过连续滑动、 拟合和余震发生率预测, 对地震序列的模型参数稳定性、 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利用N-test、 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效能评估。 结果表明, 相比于其他中强震序列参数, 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参数中反映激发能力的αETAS较其他序列明显偏小, 而反映衰减能力的pORJ值和应力累积水平的bORJ值相对较小, 与此次余震序列丰富、 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相吻合; ETAS和Omi-R-J模型对于复杂序列在[3.0, 3.5, 4.0]三个震级档的强余震仍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总体的“每个地震的信息增益”(IGPE)计算结果显示, ETAS模型略优于Omi-R-J模型, 前者或更适合复杂地震序列的余震预测。  相似文献   

17.
Using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w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EPA) generated by main shocks and their strong aftershocks of 21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S≥7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offing of China during 1966~2002. The result shows that EPA of strong aftershocks usually exceed that of main shock for 76.2%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EPA of more than 50% strong aftershocks are greatly lar-ger than that of main shocks in large area, which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damage produced by strong aftershock into account in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the seismic design.  相似文献   

18.
魏若平  王季达 《内陆地震》1995,9(4):327-337
分析了发生在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的部分中强地震的多种地震波参数(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α值和品质因子Q值)在主震后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强余震发生之前,余震序列的地震波参数有较明显的变化。利用这种变化,可以预报后续强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傅征祥 《地震学报》1981,3(2):118-125
1978年5月18日海城地震(Ms=6.0)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破坏性地震(Ms=7.3)余震区的空区内.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强震发生之后,其余震(Ms2.0)的月频度衰减异常缓慢(P=0.73),而6级地震发生之后 P 值明显增大,即6级地震发生在月频度衰减曲线的拐点上.这次6级地震之前不同于7.3级强震前,在震源区没有丰富的前震活动.6级地震是7.3级强震的最大余震,作者认为它是区域应力在未曾充分破裂的空区内再次集中积累而发生的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