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摸清爆炸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管理的现状,深入排查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隐患,采用资料审查及现场检查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检查检测了100家企业爆炸危险场所在役防爆电气设备。检测结果发现现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不明确、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不正确、防爆电气设备及其线路安装不规范、接地电阻检测数据不合格。分析得出:企业防爆电气设备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电气防爆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监管人员技术能力均有待提高。建议建立电气防爆定期检测工作机制、加强电气防爆特种作业培训、加大企业防爆电气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强化防爆电气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防爆电气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AQ 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第4~7章属于强制性条款,涉及爆炸性物质的分级、分组和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划分,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电气线路和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等使用全过程。2007年10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 3009-2007《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以下简称为AQ3009),并于2008年1月1日实施。AQ3009是我国各行业爆炸危险场所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防爆电气设备选用的原则,并从设备外壳和表面温度两方面论述了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的隔爆型电气设备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管理,1995年1月22日原劳动部颁布实施的《关于颁发(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的通知》中,就对爆炸危险场所做出了全面详细的安全规定,其内容涉及了危险等级划分、危险场所的技术安全、安全管理、罚则等内容,同时,国家又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标准,用以规范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检修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安全》2016,(1)
危险场所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危化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其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为有效预防危险场所的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精准发现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施的安全缺陷与安全隐患,根据危险场所电气防爆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电气防爆安全检测工作,能有效地推动危化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劳动保护》2021,(6):68-69
防爆电气在石油化工企业中最为常见,通常指按规定条件设计制造而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爆炸危险场所)爆炸的电气设备称为“防爆电气”。企业在防爆电气施工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防爆电气完好性缺失的现象(失爆)。  相似文献   

7.
<正>防爆电气设备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火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而根据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爆炸事故是由于电气设备引起的。因此,对于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危险场所的电气防爆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气火灾和爆炸事故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危害极大。它不仅直接造成电气设备的毁坏和人员的伤亡,而且还可能造成大规模或长时间的停电,带来不可估量的间接损失。因此,对防火和防爆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合理选用、正确安装及保持它们的正常运行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线路  相似文献   

9.
正爆炸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全国对防爆领域的关注。本文举例阐述了爆炸危险场所常见防爆设备安全隐患,并提出了专业解决思路。爆炸危险场所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煤炭、航空航天、船舶、港口、粮食加工及贮存、海洋工程、燃气工程、军工、制药、机械、纺织、电力、轻工等行业或领域。爆炸危险场所的防爆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防爆技术专业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火力发电厂爆炸危险场所的爆炸机理及事故原因分析,指出了火力发电厂应重点关注的爆炸危险场所及采取的防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防爆起重机械使用场所往往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场所,整机防爆安全性能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其防爆性能是动态变化的,会受安装施工、检修维护、使用环境、使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针对当前防爆起重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防爆安全隐患以及现有检验规则中防爆要求不明细的问题,从设备选型、机械部分与电气部分防爆性能、防爆电气设备安装与线路配线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起重机械防爆安全检验的项目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天然气管道逐渐被纳入综合管廊,天然气舱的安全运营引起广泛关注,但目前针对天然气舱及设备间等场所进行危险区域详细划分,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现场气体监测设备布置,尚缺少相应的标准和设计规范。因此,从爆炸性气体区域划分、危险气体泄漏量及持续时间、通风效果等方面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天然气舱和设备间的危险区域划分依据;在设备间设置为安全区域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本质安全兼隔爆型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进而实现天然气舱内气体的可靠连续监测,为事故发生后的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隔爆型电机在火炸药危险场所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普通隔爆型电机应用于火炸药粉尘危险场所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设计壳体粉尘侵入量试验,系统研究不同间隙下的粉尘侵入量,根据试验数据,应用曲线外推法及阿贝尔(Abel)余容状态方程计算爆压,结合材料力学及薄壁理论进行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强度及刚度的校核。计算表明:若壳体内粉尘较均匀的悬浮在空中,切向应力与许用应力处于同一数量级;如果火炸药粉尘在轴承室、接线盒等局部堆积成火炸药层,切向应力比许用应力大两个数量级。试验结果强调:用于火炸药粉尘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必须有特殊的防爆结构设计,普通的隔爆电机用于火炸药粉尘危险环境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4.
在临界起爆能和高起爆能条件下,对装填碳纤维含量分别为6.5%、8.0%、9.5%和 11.0%球形非金属阻隔防爆材料的油箱进行等效静爆试验,探究球形非金属阻隔防爆材 料中碳纤维含量对其防爆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热成像仪、高速摄像机分别记录油箱爆 炸火球的温度场参数及爆炸过程,并与未填装阻隔防爆材料的油箱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在临界起爆能条件下,装填4种材料的油箱均有一定阻燃防爆效果,油箱爆炸产 生的燃料云团面积有依次减小的趋势;在高起爆能量条件下,4种材料的外场防爆性能 分数分别为16.93、22.04、32.51、94.18,材料的防爆能力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 强。  相似文献   

15.
油气集输站场防爆区域的划分与电气设备的选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作者近几年来对油田油气集输站场进行安全评价的实际情况,初步总结了油气集输站场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和防爆电气设备选用的方法和步骤,并针对在油气集输站场安全现状评价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油气集输站场电气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范围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R290,R32等新型制冷剂因优良的环保性能和节能效果被广泛应用于空调行业,但其属于IIA级爆炸性气体,为了进一步分析其运行过程中的防爆安全性能。通过文献数据和测试分析,可燃制冷剂空调电气元件的点燃源主要来自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气火花。其中空调开关元件最容易产生电火花、电弧,且通过试验验证这些火花或电弧能点爆(6.5±0.5)%乙烯/空气混合物。综合IEC 60335-2-40,GB 4706.32标准要求和空调开关元件的结构特征,分析确定其应符合“nC”型防爆技术要求,并能通过“nC”型爆炸试验。针对开关元件结构尺寸小、存在爆炸试验中爆炸性混合气体多次置换和负载通、断电操作的难点问题,提出一套合理可行的爆炸试验实施方案,并通过测试应用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煤矿井底发生煤尘瓦斯爆炸事故时产生的冲击波会冲开风井防爆门、盖,引起主风机风流短路,井底风流紊乱、通风系统瘫痪,导致毒害气体扩散、瓦斯积聚,引发二次爆炸。为了减少因此造成的损失,研发了一种在防爆门、盖被摧毁后能自动封堵的装置,通过感应防爆门盖的损毁信号控制充气动力设备对气囊折叠体进行充气,折叠体被充气弹出储藏硐室,沿支撑架构延展、膨胀并充满井筒横截面,实施对风井的密封,以维持灾后井底持续通风,降低灾害后果,为井底幸存人员的生存与自救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周西华      王原      李昂      陈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1):123-128
为研究自制隔爆水幕抑制瓦斯爆炸的有效性,采用大直径瓦斯爆炸试验管道系统,在不同瓦斯浓度和不同水幕流量条件下进行瓦斯爆炸试验,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测量瓦斯爆炸特性参数并对其变化规律和隔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瓦斯浓度9.5%时经过隔爆水幕抑制作用,瓦斯爆炸压力峰值由64 kPa下降到39 kPa,衰减了39%;温度峰值由969 K下降到498 K,衰减了49%;速度最大值由136 m/s下降到73 m/s,衰减了15%。虽然隔爆水幕对不同浓度瓦斯产生的爆炸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但隔爆之后的传播规律依然受到瓦斯浓度影响。隔爆水幕对瓦斯爆炸的抑制效果取决于喷水流量的大小,随着流量的增加,水幕的隔爆效果增强,喷头最佳的工作流量为16.4 L/min。  相似文献   

19.
Potentially incendiary electrical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presence of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s have to be specially designed to prevent the apparatus from igniting the gas. Flameproof design is one of several options, and one requirement is then that any holes and gaps in the enclosure wall be designed to prevent a gas explosion inside the enclosure from being transmitted to an explosive gas cloud outside it. Current standards (IEC) require that flame gap surfaces have a surface roughness of <6.3 μm. Any damaged flame gap surface has to be restored to this quality.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has demonstrated that flame gap surfaces in flameproof electrical apparatuses can suffer considerable corrosive and mechanical damage without any reduction of gap performance. In some cases very significant mechanical surface damage in fact improves gap performance. Possible physical reasons for this are discussed.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current high costs of repairing and replacing flameproof electrical apparatus in process plants offshore and onshore can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out any increase of explosion risks.  相似文献   

20.
Hazardous area classification, as per EN 60079-10, is based on the explosive gas volume of the clouds in which the average gas concentration is related to the Low Explosion Limit (LEL). The higher Reynolds number, the less this approach is vali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due to the momentum driven flow. The resulting areas and volumes may be overestimated by two or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which is often critical in equipment design and sele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technically justifies an overview of turbulent jet flow modelling, with the aim at developing a more realistic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hazardous areas, within the ATEX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