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对牙槽骨局部缺损的修复影响方法抽取兔的静脉血进行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兔BMSCs(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成骨诱导后的细胞滴加到bio-oss载体;制备兔牙槽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与bio-oss-细胞混合,植入骨缺损区,以单纯bio-oss植入作对照。术后2、4周和8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成骨情况。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4周和8周,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修复区有大量的软骨及骨形成,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成骨;对照组组骨缺损区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用PRP复合物构建方法简便,并具有良好异位成骨能力,可用于牙槽局部缺损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PRF+植骨术治疗,对照组只用植骨术。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具有更明显的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作用(P<0.01)。结论:PRF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钛网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对其愈合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15只,体重(2.0±0.25)k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每只顶骨造4 mm×4 mm缺损口,填充钛网材料。分别于术后9 d、5周、3个月进行螺旋CT扫描检查颅骨缺损修复情况。各组分别处死动物,取钛网材料修复处再生的颅骨组织标本,固定,切片,Villanueva’s染色,观察钛网材料与再生颅骨的结合情况。结果从螺旋CT冠状切面和螺旋CT三维图像外侧观察,术后9 d很明显钛网只是紧贴在颅骨缺损处;内侧观察,可以明显看到颅骨的缺损有钛网填补;螺旋CT图像显示术后5周钛网材料与周围颅骨已有明显的融合;术后3个月钛网材料修复处的颅骨缺口已修复完好与钛网材料完全融合。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术后d 9,光镜下几乎看不到新生骨小梁形成;术后第5周,所见视野范围内可见有骨小梁长入钛网孔隙内,周围有纤维组织形成,连接紧密;术后3个月缺损处的骨组织、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已经长入钛网材料的网孔中,并与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结论钛网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和兔颅骨紧密结合,有促兔颅骨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颅骨骨片修复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应用自体颅骨骨片修复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15例的恢复情况.结果: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3个月骨片周围有新骨生成,1~2年颅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应用自体颅骨骨片早期植骨修补颅骨缺损,不存在排斥反应,去骨瓣减压手术与植骨手术同时进行,方法简单易行,不需二次手术,是治疗脑出血、脑外伤后颅骨缺损的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原位修复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方法 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 4 5例 ,共 4 8处 ,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 +骨多肽生长素 (简称实验组 ) 2 6处 ,多孔离体颅骨瓣 (简称对照组 ) 2 2处 ,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 ,对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对照研究 1~ 2年。结果 骨瓣部位无松动感 ,外观完美 ,实验组无并发症发生 ,对照组局部少量积液 1例、软组织感染 1例 ,P >0 .0 5 ,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影像学检查示骨瓣成活 ,接合处对合良好 ,缝隙渐消失 ,可见骨痂形成 ,实验组骨瓣密度均正常 ,对照组中 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 ,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 ,连续性较正 χ2 =4 .38,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原位修复颅骨缺损操作简单 ,创伤性小 ,外观完美 ,骨瓣存活 ,达到骨性愈合 ,符合解剖生理 ,是自体颅骨瓣原位修复较理想方法 ,适应于各阶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免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比较评估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Adeno-X^TM将hBMP-2基因转染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培养扩增3周后接种于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构建成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A组);将自体BMSCs培养扩增3周后接种于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B组)和单纯磷酸钙/纤维蛋白胶复合支架材料(c组)作为对照组,与A组同时回植于供体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另外骨缺损模型自行修复组(D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大体观察,X线摄影,99^m Tc-MDP SPECT和组织学检查并比较其骨愈合率。结果实验组(A、B、C组)骨缺损部位均有新骨生成,12周时,均能达到骨性愈合,而空白对照(D组)仍为纤维组织充填;A组成骨数量,成骨速度和骨愈合率均高于B、c组,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成骨能力强,骨愈合率高,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同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BMSCs。采用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对P2代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同时制备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诱导后细胞与事先制备好的“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移植到软骨缺损区。术后于2、4、8、16周进行组织学评分并杀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结果术后16周移植的细胞一致分化为软骨细胞,大部分软骨缺损区被新生软骨修复。结论应用BMSCs结合“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物可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同种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BMSCs。采用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对P2代细胞进行成软骨诱导,同时制备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诱导后细胞与事先制备好的"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复合,移植到软骨缺损区。术后于2、4、8、16周进行组织学评分并杀死动物行组织学染色。结果术后16周移植的细胞一致分化为软骨细胞,大部分软骨缺损区被新生软骨修复。结论应用BMSCs结合"壳聚糖-胶原蛋白"复合物可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459-1460
目的分析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修复术的60例颅骨缺损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行二维钛网修复术的60例颅骨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钛钉用量、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钛钉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康复优良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 <0.05)。结论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治疗大面积颅骨缺损,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钛钉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康复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正畸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内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8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完整拔除下颌左侧第一磨牙,同时植入Bio-Oss骨粉加Bio-Gide膜,建立骨缺损修复模型。8周后,随机选取4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制作组织学切片,评价成骨效果。将剩余24只兔随机分为两组:CTGF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2只。以下颌中切牙为支抗牵引左侧下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将CTGF及生理盐水每隔1 d分别注射到实验组及对照组的骨缺损修复区域的舌侧骨粘膜下,分别在加力后的第7、14、21、28 d每组各随机处死3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制作组织学切片,采用TRAP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的数目。结果: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在第7、14、21、28 d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牙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在第14 d达到高峰,在第14、21和28 d实验组破骨细胞数目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够增加压力侧破骨细胞的数量,有利于正畸牙齿的移动。  相似文献   

11.
《rrjk》2017,(14)
目的:观察与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60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30枚种植体)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修复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修复治疗加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的平均骨吸收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种植体存活率(100.00%)与对照组患者(8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由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诱导大段骨缺损的动态过程。方法使用5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所有动物被戊巴比妥钠溶液局部麻醉后在一侧尺骨造成1cm全缺损.在缺损处植入上述人工骨。在术后立即及0、7、14、21、35、42、49、55、62、69、76天拍X线照片,最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照片显示术后7天可见缺损处骨组织大量增生,至术后49天可见缺损处合拢但尚未完全愈合,术后49至55天出现明显的过度增生及与桡骨粘连,此后经历增生与吸收的过程直至完全愈合,术后76天可见完全愈合。处死动物进行解剖可见与桡骨粘连处已被吸收,缺损处修复与未手术部位外观接近。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处形成骨板并完全骨化、骨单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层状骨板,散布的骨窝中有骨细胞、中央管可见新生血管,未见人工骨残留,人工骨被彻底降解吸收。结论本实验表明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可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植入后3个月内即诱导自体骨再生而使缺损部位完全复原,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由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诱导大段骨缺损的动态过程。方法使用5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所有动物被戊巴比妥钠溶液局部麻醉后在一侧尺骨造成1cm全缺损,在缺损处植入上述人工骨。在术后立即及0、7、14、21、35、42、49、55、62、69、76天拍X线照片,最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照片显示术后7天可见缺损处骨组织大量增生,至术后49天可见缺损处合拢但尚未完全愈合,术后49至55天出现明显的过度增生及与桡骨粘连,此后经历增生与吸收的过程直至完全愈合,术后76天可见完全愈合。处死动物进行解剖可见与桡骨粘连处已被吸收,缺损处修复与未手术部位外观接近。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处形成骨板并完全骨化、骨单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层状骨板,散布的骨窝中有骨细胞、中央管可见新生血管,未见人工骨残留,人工骨被彻底降解吸收。结论本实验表明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可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植入后3个月内即诱导自体骨再生而使缺损部位完全复原,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应用于骨组织再生(GBR)位点保存术时,PRF对牙龈组织愈合、骨量保存以及新生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某医院收治的拔牙后行GBR位点保存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行微创拔牙术和GBR位点保存术。观察组患者Bio-Oss骨替代材料表面用PRF膜覆盖,对照组患者Bio-Oss骨替代材料表面用海奥胶原膜覆盖。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创面愈合率;比较2组患者拔牙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比较2组患者的新生骨百分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时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术前,2组患者牙槽骨宽度及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均小于拔牙术前,而观察组患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例的新生牙龈病理组织学较对照组病例更接近自然愈合2年的病例。对照组病例的新生骨病理组织学较观察组病例更接近自然愈合2年的病例。观察组患者新生骨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应用于GBR位点保存术中,可有效促进牙龈软组织创面的恢复,抑制牙槽骨吸收,避免牙槽骨骨量进一步减少,并促进新生骨形成,为术后种植牙提供良好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基牙牙周骨缺损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0月口腔科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伴牙列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观察组采用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比较两组牙周指标及白细胞介素IL-1β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牙周指标PD、C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牙周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周植骨术联合夹板式金属烤瓷联冠修复基牙牙周骨缺损效果显著,可促进基牙牙周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口服国产左旋多巴对兔下颌骨人工缺损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  5 2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于下颌骨形成人工缺损后 ,实验组给左旋多巴口服 ,于术后 14、2 1、30、4 2、4 9d ,分别取局部缺损骨愈合标本 ,观察其X片 ,组织学变化 ,计算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缺损从 30d起 ,均显示出满意的骨性连结影像 ,对照组均有数例骨缺损没有出现X线片上的良好连接 ,组织学检查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骨组织计量学测量显示 ,在 30d时 ,实验组TBV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表示成骨细胞活性的SV -OSB值 ,表示类骨的OS - 1%值 ,及表示类骨矿化速率的AR/D值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左旋多巴对兔颌骨骨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10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固定期第2天,A组于牵张间隙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B组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原的混合液,C组注射纤维蛋白胶原,D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固定2、6周时处死动物获取标本,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X线观察、骨密度分析观察骨质愈合改建情况。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的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X线观察、骨密度分析显示,在固定期第2、6周,A组、B组牵张间隙内成骨质量好于C组、D组,A组优于B组。A组固定第2、6周牵张区新生骨骨密度值分别为(66.74±1.97)、(94.65±2.35)g/cm2,B组分别为(43.63±1.84)、(68.54±2.03)g/cm2,C组分别为(27.15±1.49)、(53.69±1.64)g/cm2,D组分别为(25.39±1.23)、(55.32±1.52)g/cm2,A组牵张区内新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C组、D组(均P0.05),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均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注射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8.
向柄彦  韩小松  陈炎城  黄文亮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126-5131,513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富血小板血浆与红骨髓及人工骨混合物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探寻PRP最佳浓度及最佳作用时间,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5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个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动物右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只,B组20只,植入0.8 cm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及1ml红骨髓,A组分别植入1.5~2.5倍PRP(A1)、4~6倍PRP (A2)及8~10倍PRP (A3).A组实验完成后,通过实验组找到最佳浓度A2组,开始B组实验,B组分别于术后1周和2周植入最佳浓度PRP (B1、B2).另取5只兔骨缺损处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于4、8、12周A、B组随机选3只动物进行一般情况及伤口进行观察、X线检查,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成骨情况按Lane-Sandh X射线及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4、8、12周大体观察、X射线,病理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浓度为4~6倍的PRP早期联合红骨髓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植体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骨膜细胞联合BMP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骨膜细胞联合BMP协同成骨作用及其效果,探索骨缺损后骨再生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自体骨膜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观察兔骨膜细胞活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兔24只随机分四组,切除双侧连同骨膜桡骨1cm,分别置入骨膜细胞+BMP、骨膜细胞、BMP、空白对照,术后定期进行X线拍片、组织学检查。结果 兔骨膜培养活细胞形态分三期:细胞分裂期、细胞发展期、细胞功能期,细胞传代进化后,其结构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骨膜细胞体外培养,大量增殖,其细胞悬液自体移植至骨缺损区能形成骨组织;修复骨缺损能力骨膜细胞+BMP〉BMP〉骨膜细胞,骨膜细胞移植后表现为在骨缺损端形成骨样组织。类似膜内化骨形成新骨,BMP类似软骨内化骨形成新骨,骨膜细胞+BMP表现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两种机制,以前者明显。结论 骨膜细胞或BMP两者均有修复骨缺损的能力,骨膜细胞联合BMP有协同成骨作用,为修复骨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维爱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可能机理。方法 :选用 6月龄雌性SD大鼠 ,试验分为对照组、OVX组、利维爱组 ,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3组均在实验组大鼠去势后 8周行右股骨中段骨折建立骨折模型 ,同时利维爱组开始服用利维爱 0 .2 6mg·kg- 1 ·d- 1 灌胃 ,3组均在骨折后第2、4、6、8周处死动物 ,进行放射学观察骨痂变化 ,密度计测定软骨痂、骨折端骨髓腔光密度值 ,骨痂HE染色光镜观察骨痂的组织学变化 ,并通过图象分析计算骨小梁面积。结果 :①放射学表现 :OVX组骨痂密度影低于其他两组 ,第 8周OVX组骨折线仍然存在 ,光密度值有下降趋势 ;而对照组和利维爱组骨折线模糊甚至消失 ,软骨骨痂以及骨折端的光密度值均逐渐增加 ,高于OVX组。②组织学表现 :OVX组软骨骨痂较多 ,早期新生骨小梁表面破骨细胞明显增多 ,第 8周出现明显骨小梁变细、中断 ;对照组和利维爱组软骨骨痂形成稍落后 ,但新生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体积大、排列紧密 ,随骨折的愈合骨小梁逐渐增加并逐步成熟 ,小梁骨粗大 ,排列紧密。利维爱组骨小梁面积在第 6、8周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利维爱在骨痂修复期可能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