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Castleman病4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4例Castleman病的诊治经过。结果:4例术前均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Castleman病。其中透明血管型(局灶)、浆细胞型(多中心)各1例,混合型(局灶)2例。结论:Castleman病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依靠病理学,准确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病(Castleman’S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临床少见,诊断困难,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CD及相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以期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结合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腹膜后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术前诊断嗜铬细胞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后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点,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腹膜后肿瘤,术后病理均为Castleman病。随访12~11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检查通常无异常结果,容易误诊,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Castleman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疾病在国内外均不常见,容易误诊,须与淋巴瘤、浆细胞病及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相鉴别.对全身多系统多部位受累特别是有淋巴结增大患者,要考虑Castleman病可能,并及时行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文报道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Castleman病,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以期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Castleman病,又称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者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该病为一种少见的异质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目前,对Castleman病的文献报道多为小样本量或者个案研究,而研究主要集中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面,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笔者拟就MC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病肾脏损害的认识。方法:对1例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Castleman病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患者为多中心型浆细胞型Castleman病,主要表现为贫血、蛋白尿和急性肾衰、血沉增快、多克隆球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经治疗好转,肾功能恢复。结论:Castleman病引起肾脏损害较少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如遇此种类似病例尽早行肿大淋巴结活检,以期尽早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深对Castleman’s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Castleman’s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断右下腹疼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5年来多次在外院就诊,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及颈部、腹股沟多发淋巴结增大,淋巴结最大2.4 cm×1.2 cm,诊断不明确。后到我院就诊,行相关检查除外结核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并行腹腔镜下取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发现CD3(滤泡间)、CD20(滤泡)、CD68(散在)、CD138(局灶)、Bc-2(滤泡间)、Ki-67(生发中心)均(+),明确诊断为Castleman’s病,予甲泼尼龙治疗后好转,腹痛症状完全消失,痊愈出院。3个月后随访复查腹部超声未见淋巴结增大。结论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化是诊断Castleman’s病的金标准,及时行相关检查是确诊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极度增生性疾病,也称为血管滤泡淋巴结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良性巨大淋巴瘤、血管瘤样淋巴错构瘤。1956年由Castleman等命名。儿童期CD十分少见,本文回顾分析5例小儿腹腔内C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Castleman′s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astleman′s病,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结果:10例患者均因无痛性颈淋巴结肿大就诊,误诊误治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随访至今均长期生存,其中1例多中心性PC型患者术后2 a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切除+化疗。结论:Castle-man′s病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异性,易于误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了解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以全身症状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为首发表现,并有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水表现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中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并给予了COP或CHOP+BLM等方案化疗,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用的资料。结果:2例患者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透明血管型,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病例1经化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病例2无明显疗效。结论: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临床非常少见,并发POEMS综合征者更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确诊需进行淋巴结病理检查。以COP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其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49~61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位于腹膜后,大小3.0cm×3.5cm×4.0cm~4.0cm×4.5cm×6.0cm。结果3例患者肿瘤均经手术成功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临床分类均属于局限型。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少见,可发生于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术前CT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Castleman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旨在提高对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搜集了6个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中年发病居多,纵膈和腹腔淋巴结是好发部位,临床上局灶型比多中心型多见,病理类型中血管滤泡型和浆细胞型之比为4:2,本病预后较好,结论:该病与人疱疹病毒8(HHV-8)有关,该病患者此病毒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诊断依靠组织学确定,通过病理本病可和淋巴瘤区分之间的不同,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首选,应用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廖昕  陈卫国  王刚  程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1981-1981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我院近遇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起病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例酷似干燥综合征起病的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本例临床先以酷似干燥综合征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淋巴结肿大,经多次淋巴结活检,最后确诊为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结论:Castleman病可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不明原因伴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应反复多次淋巴结活检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刘炜炜  葛春林  陈旭春  李璇  任玲  王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89-1291,1294
【目的】探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3例局灶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局灶型Castleman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53例病例中,透明血管型50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有随访结果的47例中,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46例存活,41例手术完全切除者均无复发,1例部分切除及4例活检病例无症状存活。【结论】局灶型Castleman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时注意选取不同部位表现典型的淋巴结,必要时多次送检;手术时应与恶性肿瘤鉴别,要做术中冰冻病理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性切除。局灶型Castleman病手术切除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木村病以及Castleman病的超声和病理学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超声科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颈部木村病和颈部Castleman病的患者,分别为5例和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超声以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 结果颈部木村病及Castleman病的超声图像均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均匀性低回声结节,但Castleman病结节内部多可见点线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木村病多为较丰富的树枝样血流,Castleman病多为较丰富的周围型血流。木村病及Castleman病的病理图像均为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木村病另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Castleman病可见大量淋巴滤泡。 结论颈部木村病及Castleman病在超声以及病理上有一定特异性,根据超声和病理学特征可对两者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astleman’s病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Castleman’s病的CT、MRI影像表现。结果:累及淋巴结的局灶型Castleman’s病多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密度或信号较均匀;增强后明显持续强化;病灶内可见小斑片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延迟强化;病灶周边可见“卫星”结节和迂曲、增粗血管影。累及淋巴结的多中心型病变表现为双侧颈部间隙、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区及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增强后可明显强化。累及淋巴结外组织和器官的Castleman’s病的部位及CT、MRI表现多变。结论: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与其病理分型、临床类型及其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累及淋巴结的局灶型病变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累及淋巴结的多中心型病变的影像表现与淋巴瘤相似;累及结外器官和组织的Castleman’s病的发病部位及影像表现无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术前诊断腹膜后肿瘤,成功行后腹腔镜下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周围粘连紧密,大小约6.5 cm×4.5 cm。术后病理提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临床发病隐匿,多无临床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术前CT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为首选,预后良好。合适病例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astleman病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成功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在临床分类上均属于局限型。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Castleman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术前CT检查对诊断该病有一定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获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astleman’s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s病患者的MSCT表现,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9例中5例位于腹盆腔,4例位于腹膜后。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7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局限型和弥漫型各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结论: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Castleman’s病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