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时期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时代,也是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资源和科研方面具有特殊优势,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尚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钟岚 《机械》2008,35(12)
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必须重视提高现代机械人才素质,使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对目前从事机械专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合现代机械人才培养的方式.结合终身学习理念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关系,说明远程开放教育以其独特优势使得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可能,并针对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构建机械专业终身学习体系从机械专业课程设置、远程的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特别从远程实验方式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则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终身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大教育家孔子也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先驱。但终身教育在我国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思想则是出现在20世纪末,是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提出才开始的。国内学术界对终身教育探讨颇多,但从哲学角度进行审视并回归到生活实践却非常鲜见。王洪才教授的《心灵的解放与重塑: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则是该方面的首例。该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终身教育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在英国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变革下,英国高等理科教育规模及其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层次结构重心不断下移;专业结构变化显著;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规模稳步增长,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规模在快速增长后趋于相对稳定。我们应重新考量高等理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增强高等理科教育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立足终身教育的理念促进非全日制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快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形势十分喜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上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因此,树立开放式的教育观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创新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管理模式,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的社会,是我国教育界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建立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本省高教质量提升上担负重要的职责。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单项评估。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维的评估网络,加强对评估机构及过程的再评估,加强专业化建设,正确看待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中两性平等政策的制定旨在消除妇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促进妇女参加社会决策,从而确保真正两性平等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两性平等政策的讨论与制定是世界各国中最早的,其两性平等政策在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实施方法、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先驱和典范作用,深刻影响着其它国家制定和完善本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9.
《机械》2005,32(11):I0004-I0004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为加快构建工程技术人员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同国际接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在国内开展“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浅议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历程、原则、内容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体制结构调整、大发展及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管理方面,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高考和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及后勤管理都经历了全面改革。计划经济下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及单一的投资体制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因。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方向性、适应性、规律性、协调性、多样性及风险预测原则。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是: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治理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建设;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发挥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行致力导向教学的类型,结合职业教育改革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它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正面临着由传统的注重学历文凭教育,向倡导终身学习、注重成人发展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社会中员工成为知识工作者,对企业领导者而言,知识工作者已转变为伙伴关系,并非下属。管理企业将不再是传统的管人管事,而是用知识管理企业,以体制聚集知识、创造财富。企业要成为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即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各管一段的传统思想。创新是企业中每位成员的事,并在经济活动中伴随着学习,教育融于经济的所有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企业的投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教育的职能与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的更新要求每个员工终身学习。企业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他们负责建立一种组织,能够让员工不断了解复杂性、愿景,增进改善共同心智模式的能力,也就是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学习负责。即从"管人管事"到"管知识"。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强大的文化功能,能够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传承、创新、辐射和示范作用。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创新文化的中心,充当创新活动和创新体制的前提与基础,发挥相应的文化引领、精神支持与价值引导作用。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实施创新文化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文化意义;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导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三是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参与和评论作用;四是发扬“和合”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切实采取以上这些战略措施,才能确保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2000-2012年的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的对策.重点指出,要形成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行业,就必须在人才培养和再教育方面作出新的努力.人才培养与再教育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一线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与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会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16.
农村教师在传承乡土文化、捍卫乡村精神独立、建设乡村民主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搭建农村终身学习"立交桥"是克服农村知识贫困的根本出路。农村教师是农村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核心力量。教学社区是农村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的姿态出现的文化研究,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观,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和权力的关系受到关注。这给与文化紧密相连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诸多新挑战,它需要从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思考课程内容、师生关系、知识分子的身份角色等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探讨高等教育内部的文化选择和建构问题,期望引起人们对后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肩负社会教育、文化智能的图书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为人们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资源和场所的重任。图书馆若要圆满完成时代所赋予的重任,必须采取相应策略作保证。  相似文献   

19.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