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治疗、CT复查证实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结果EH的CT特征为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边缘呈“花瓣样”,纵裂前部增宽,严重者可伴双侧侧裂池增宽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大或轻度增大。结论CT影像检查胎儿脑积水具有无创、可重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等优点,对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程观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H的临床CT资料。结果:双侧额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5mm)16例,纵裂前部增宽(≥6mm)16例,双侧裂池增宽16例,基底池扩大14例,额顶部脑沟增宽并加深13例。脑室轻度扩大6例。在1岁时复查16例外部性脑积水均有所减轻,2岁复查12例外部性脑积水完全消失;另4例进一步减轻,至3岁复查完全消失。结论:CT检查在EH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外部性脑积水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8例EH的CT表现,年龄7月~16月(男32例,女16例)。并对48例EH的头部CT片的颅腔横径、前额部蛛网膜下腔、大脑半球间裂、侧裂及各脑池大小进行了测量。并予统计学处理。结果:前额部蛛网膜下腔最大宽径>5mm(占87.5%)、半球间裂>6mm(占62%)、外侧裂>8mm(占75%)、环池>3mm(占74.5)、VT/ST<15%(占62.5)。结论:CT诊断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可靠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外部性脑积水,男19例,女4冽,年龄1个月至1岁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1例;抽搐6例;发热、抽搐伴外伤1例;化脓性脑膜炎治愈后1例;头围增大、步行困难,前囱早闭各1例;有外伤史而无其他不适1例。全部病例均作横断面CT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所见,并探讨了它们与临床的关系。结果:23例均有双侧额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相应部脑沟加深,并延至双项部老13例,延至双侧颞部者4例;23例均有前纵裂增宽;双外侧裂池增宽20例;鞍上池扩大7例;哈(Huckman)氏值大于35mm者18例。结论: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位于额预部,与前囱末闭有关。外部性脑积水的原因很多,多见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期。外部性脑积水可能与蛛网膜粒发育迟缓或脑脊液分泌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MR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2例资料较完整的E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特发性EH 24例(38.7%),继发于其他疾病38例(61.3%),其中与围产期有关24例(63.2%),与感染有关3例(7.9%),脑外伤1例(2.6%),佝偻病10例(26.3%)。EH MRI特点为:大脑半球叶间裂前部增宽(≥6mm),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5mm),可伴额顶区脑沟回增宽加深,侧裂池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VT/ST率小于15%。结论:MRI对EH的诊断、病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发育期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并探讨外部性脑积水MRI诊断标准。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就诊宝鸡市中心医院疑诊脑部疾患小儿,经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71例3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按月龄分为9组,在T1WI上测量脑室大小,即前角指数、体部指数,计算脑室颅腔横径(VT/ST)比值,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前纵裂、外侧裂的宽度;149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采用上述相同的测量方法,并动态观察外部性脑积水的变化。结果 1脑室体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其前角指数[(0.32±0.05)mm]及VT/ST比值(14.09%±1.56%)较恒定;脑外间隙随年龄增长呈先增宽后变窄的趋势,〉3~6月龄组为这种趋势的转折点。2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额部蛛网膜下腔、前纵裂及外侧裂间隙均超过相应年龄组标准值上限,VT/ST比值〈15%。结论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各年龄组标准值为评价小儿脑发育提供依据,其中前角指数和VT/ST比值是判定脑室大小的可靠指标;蛛网膜下腔和半球间裂宽度及VT/ST比值可作为诊断外部性脑积水的客观指标。对于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应采取积极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加深对纵裂池出血CT表现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将大脑镰、纵裂池分为前、中、后三段,分析经复查证实48例纵裂池出血的CT资料。结果48例纵裂池出血均表现为稍宽的线状高密度影。其中高密“之”字征18例,前纵裂池高密线影长度>15mm31例,侧脑室上方10mm层面有前、后连惯的高密度线影22例。天幕切迹增宽13例。结论纵裂池出血特征CT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对48例对象研究,正常组30例,经CT诊断为EH的1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正常组蛛网膜下腔2.5mm大脑半球间裂3mm,EH组蛛网膜下腔3~8mm,大脑半球间裂4~10mm。两项指标,患儿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 由于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颅内组织结构,应用方便,易于观察蛛网膜下腔及大脑半球间裂的变化,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EH的一种准确、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18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脑积水 (简称 EH)是发生于婴幼儿的少见的良性自愈性疾病 ,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 ,头颅 CT有其特征性表现。由于临床医生缺乏对此病的认识 ,而易误诊。我院儿科 1994~ 1999年收治 2 4例 EH患儿 ,18例误诊 ,误诊率 75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3个月~ 6个月 4例 ,~ 1岁 5例 ,~ 2岁 8例 ,~ 3岁 1例。1.2 临床表现 发作性抽搐 10例 ,其中抽搐 1次 5例 ,2次 3例 ,3次以上 2例 ;头围增大 15例 ;前囟未闭14例。 18例均行头颅 CT检查 ,提示纵裂池前部及颅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婴儿的临床和CT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2月2003年12月收住我院的48例外部性脑积水婴儿的病因、临床特征、头颅CT检查进行分析并随诊。结论:性情改变和癫痫常为EH就诊的主诉,EH的临床特征为头围在短期内增大。EH的诊断依据为头颅CT检查。EH的预后在本组随诊证实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特发病例预后良好、继发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超声诊断的价值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查必要性。方法:应用实时超声显像仪,先用低频率探头,观察颅内各结构及及脑室形态大小,再用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深度,大脑纵裂宽度。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脑电波形、波幅、阈值及潜伏期Ⅰ、Ⅳ、Ⅴ波并进行记录。结果:347例经前囟扫查,冠状切面上,大脑纵裂宽度>3mm;矢状切面上,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深度>3mm;部分伴有轻度脑室扩大。347例EH患儿ABR异常177例,占51%;双侧异常109例。单侧异常68例,其中左侧异常38例;右侧异常30例。异常表现为波形延长、缺失、波间期延长,重为反应 阈升高。结论:超声诊断EH是一种价值廉、快速简洁、重复性好、无创的影像技术。同时对EH患儿进行ABR检查,能及时反映脑干功能状态,其优点是无损伤,特异性强,不受年龄和意识水平影响,及时为临床提供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12.
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是一种暂时性交通性脑积水(室外型),现对经头颅CT确诊的EH患儿85例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28例患者均经CT扫描确诊。结果全部外部性脑积水病例均有额区和额顶区蛛网膜下腔增宽等CT表现。结论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功能发生障碍是导致蛛网膜下腔积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笔者收集了我院1996-09~2005-06收治的38例资料完整的外部性脑积水(EH)临床和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鉴别诊断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笔者收集分折了153例患癫痫病儿童表现为"前纵裂池扩大"的CT诊断并与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提出了儿童前纵裂池扩大的CT诊断标准,结合文献讨论了病因机制及前纵裂池扩大的程度不同与癫痫病临床治疗效果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与脑萎缩的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84例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史的外部性脑积水病例。其中有26例通过追踪复查发现为脑萎缩。结果: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以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扩大,伴临近的脑池扩大为特征性表现。脑萎缩除有蛛网膜下腔扩大外,伴有脑室扩大,但早期表现可与外部性脑积水相同。结论:对于外部性脑积水和脑萎缩的鉴别重点应该放在临床表现上,外部性脑积水临床表现较轻,多为抽搐、运动发育稍微迟缓为主,无智力障碍。脑萎缩有明显的智力障碍,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少数还伴有偏瘫、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笔者收集分析了153例患癫痫病儿童表现为“前纵裂池池扩大”的CT诊断并与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提出了儿童前纵裂池扩大的CT诊断标准,结合文献讨论了病因机制及前纵裂池扩大的程度不同与癫痫病临床治疗效果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胼胝体发育不全合并脂肪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胼胝体发育不全合并脂肪瘤30例的临床、CT及MRI表现。结果胼胝体发育不全CT及MRI表现为双侧脑室体部平直、分离,纵裂池增宽间距加大18例,正常弧线消失12例;第三脑室扩大上移至侧脑室之间20例,上抬至大脑纵裂10例,侧脑室三角区与后角明显扩大6例,轻度扩大12例;MRI矢状位示胼胝体体积缩小,发育不全或缺如。合并脂肪瘤CT表现为侧脑室间条带状低密度(CT值-43Hu~-80Hu),边缘见对称性弧形钙化10例,MRI表现为短T1中长T2和高质子密度信号,在各序列上均与脂肪组织信号同步。结论本病在CT和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CT与MRI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MRI具有多维成像能力,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扫描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151例经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CT平扫151例,增强78例,62例患儿复查2~5次。结果:CT正常21例,异常130例,其中脑积水128例,脑沟普遍增宽73例,脑底池闭塞密度增高85例,脑膜血管异常强化56例,脑梗塞54例,结核瘤26例,钙化22例。结论:CT在诊断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中具有重要价值,脑沟增宽可作为脑萎缩早期的唯一征象,基底池变窄密度增高伴脑积水及局灶状脑梗塞为其典型表现,增强CT显示脑膜血管异常强化及结核瘤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平扫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加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认识,提高诊断率,强调CT检查在临床运用的重要价值。方法对182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病例中,175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占96.2%。其中脑池、沟显示高密度影136例,占74.8%;少数不显示高密度,仅显示大脑纵裂、天幕稍增宽及脑池、沟消失共39例,占21.4%。结论CT能明确诊断,具有极高诊断率,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量和病因估计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