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搏骤停脑复苏后脑功能损伤的恢复十分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脑保护方法的探索,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目前国内外对脑降温方法有所不同,国外主张全身亚低温治疗而国内多主张头部局部降温,为探讨两者对脑复苏的效果及其治疗价值,本文对25例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观察对象病例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人均为心搏骤停者;②心搏停止后开始复苏时间在8min内,复苏成功时间大于15min;③心肺复苏后心肺功能及生命体征稳定;④所有病人均需在ICU进行监护。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60岁或小于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心搏骤停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临床特点的认识,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收治的7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地点、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心搏骤停原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OS)发生率,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部位及个数,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以及出院时脑功能分类评分(CPC).结果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男女比例为1.18:1,院内和院外分别为55例和17例,比例为3.24:1.心搏骤停地点分布:院内以ICU、急诊室和手术室为主,共计41例,占74.55%(41/55);院外以来院途中和救护车中为主,共计11例,占64.71%(11/17).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中可电击心律和非电击心律分别为38例和32例,比例为1.12:1;心搏骤停原因中心脏源性和非心脏源性因素分别为37例和35例,比例为1.06:1.72例心搏骤停ROSC患者中16例在24 h内死亡,56例心肺复苏成功,但其中51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SIRS,42例相继合并NODS占75%(42/56),死亡27例占64.29%(27/42);受累器官依次为:脑38例(90.48%),心35例(83.33%),肺28例(66.67%).在5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MODS(-)组14例全部存活出院,MODS(+)组42例中存活15例,共计存活出院率为40.28%(29/72).MODS(-)组14例全部为CPC 1分,MODS(+)组CPC 1~2分7例、CPC 3~5分35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功能分类评分和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SIRS发生较为普遍,随之合并MODS的发生率高,且心脑功能障碍位居受累器官前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复苏后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搏骤停病人复苏成功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并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及干预.[结果]经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病人病情恢复快,未发生并发症,5 d后转出监护室,1周后顺利出院.[结论]亚低温治疗是心搏骤停病人复苏后促进脑部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方法,配合有效的监护及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心搏骤停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技术、降温开始时间、降温速度、目标温度、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复温、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说明亚低温治疗在急诊脑复苏抢救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搏骤停后脑保护提供了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最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82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局部降温治疗,试验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全身降温治疗,且两组患者全程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临床疗效明显,再辅以精心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而心搏骤停救治的成功率不足1%,因为在心脏骤停后,虽然经过有效抢救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但长时间的缺血会导致全身多脏器受损,并引起缺血再灌注之后的继发性损伤,其主要表现为: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持续诱因性病变,最终导致院内死亡,存活的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也遗留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我们将这一系列病变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恢复心肺等重要器脏的自主循环,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恢复神经功能.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强调心搏骤停后治疗作用,认为亚低温能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恢复[1].正确实施亚低温,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是业内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心肺复苏患者实施亚低温时机的选择、降温的方式、目标温度、持续的时间、如何复温及护理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13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最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I级。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全部死亡。结论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27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爱霞  庄静  陈欧  李明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4):1891-1892
心搏骤停后体内缺血缺氧,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我院收治27例心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经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的影响因素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 (CPR)包括基础生命支持 ,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三部分 ,鉴于脑保护和复苏的重要性 ,发展为心肺脑复苏 (CPCR ) [1] 。我们通过 94例复苏患者的资料 ,对其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94例中男 5 8例 ,女 36例 ,12~ 81岁 ,平均 34岁。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37例 ,急性心肌梗死 2 6例 ,心肌病 9例 ,重症心肌炎6例 ,电击伤 4例 ,青霉素过敏 4例 ,氯丙嗪中毒 3例 ,低血钾 3例 ,奎尼丁反应 2例。 94例心肺脑复苏 ,成功36例 ,占 38 3%。1 2 心脏呼吸骤停诊断标准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 ,瞳孔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于脑复苏的效果。方法:87例心搏骤停(CA)经心肺复苏成功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降颅压、糖皮质激素、促进脑细胞代谢及亚低温等基础脑复苏措施,中西医结合组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尼莫地平静脉注射,2组患者均计算脑复苏成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在复苏即刻及复苏后1、3、7d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GCS明显升高(P<0.05);中西医结合组脑复苏成功率为53.2%,住院期间病死率46.8%,对照组脑复苏成功率30.0%,病死率70.0%,2组间脑复苏成功率和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对缺血再灌流脑组织损伤有明显拮抗作用,能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减低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予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脏骤停后CPR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电脑降温毯及专科护理等是降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影响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 :就本院急诊中心收治的 14 8例非创伤性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8例中 ,院内心搏骤停患者 5例 ,经复苏存活 2例 ;14 3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送来医院 ,复苏存活仅 2例 ( 1 4% )。结论 :应尽早除颤 ,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救治过程中时间乃是制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故应大力加强心肺复苏的普及  相似文献   

13.
<正>亚低温冬眠疗法目前被公认为是脑复苏治疗的主要手段。本科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并总结了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1年3月本科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中脑外伤19例,脑梗死11例。年龄18~62岁,平均51岁。经头颅CT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患者表现为高热伴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14.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急救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临床上也越来越注重心肺脑复苏的治疗和护理,以求达到心脑功能的完全恢复,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 恢复循环的护理11 电击复律是心搏骤停复苏的最重要的措施心搏骤停的原因中以室颤最为多见,电击除颤是最有效的方法,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如不及时电击除颤,心室颤动将很快演变为心电静止(一条直线)。心搏骤停一分钟内施行CPR的复苏存活率约40%~50%,而一分钟内电除颤的复苏存活率约90%。心前区中等用力的拳击,能产…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高,在进行积极心肺复苏的同时或之后尽早接受介入治疗则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2012年10月,我院成功救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经长时间心肺复苏后紧急施行PCI术,术后进行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敖带才 《妇幼护理》2024,4(2):430-432
目的 探讨心肺脑复苏护理对于心搏骤停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100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就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探究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探究组进行心肺脑复苏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不同时间段4~6min、6~10min抢救存活率、抢救效率.结果 探究组不同时间段抢救存活率高于常规组(P<0.05).探究组患者抢救效率(98.00%)高于常规组(86.00%)(P<0.05).结论 心肺脑复苏护理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保证抢  相似文献   

17.
张兴南 《护士进修杂志》2014,(11):1042-104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护理最佳配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19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经瞬间评估判断、畅通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合理给药、脑部降温等急救措施的实施,复苏成功。结论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亚低温状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的刺激,降低新陈代谢从而保护机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心肺脑复苏(CPCR)时人工亚低温是有效的,并可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2005年11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成功救治了1例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心脏骤停行脑复苏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方法 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实施24 h监测包括重要生命体征、意识、脑功能监测、脑水肿情况等并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78例患者中脑复苏成功者28例(35.9%);基本正常出院22例(28.2%),严重后遗症或植物状态25例(32.1%),放弃治疗及死亡31例(39.7%)(包括6例脑复苏成功者).结论 落实好亚低温治疗的护理、防止脑水肿护理、加强监护及使用药物的观察护理等措施亦是配合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彭忠英  李苑 《护理与康复》2014,13(6):547-549
总结11例住院孕产妇呼吸心搏骤停的抢救与护理。抢救配合措施为立即行心肺复苏,早期生命支持,安置孕妇左侧倾斜15~30°复苏体位,配合产科处理尽快分娩;复苏后护理要点为维持生命体征,做好脑复苏护理,加强呼吸道护理、基础护理及产科护理,做好孕产妇及家属的心理护理。10例现场复苏成功,1例死亡;1例心肺复苏成功后57d因脑死亡放弃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