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9例多次输血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再行配合性输注,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47例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占59.5%,抗体阳性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低于阴性组(t=2.462、2.583,均P〈0.05);阳性组有40例输注无效,无效率为85.1%,显著高于阴性组(x^2=34.46,P〈0.05);配型成功组输注后1h和24h的CCI均显著高于不成功组(t=2.152、2.230,均P〈0.05);配型成功组有27例输注有效,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不成功组(x^2=4.34,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采用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观察组320例,有效例258例(80.62%),无效62例(19.38%)。对照组300例,有效103例(34.33%),无效197例(65.7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100例长期反复输血而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和SEPSA法对部分血小板抗体阳性且血小板输往无效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结果反复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比率为59.0%,5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者中,再次输注血小板时51例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CCI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较好地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引起的输注无效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病例合理性。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各科室230份临床输血病例,参照我国现有输血标准,分析其输血合理性。结果成分血中红细胞、血浆、全血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52.6%、36.4%、62.3%;内科系统中红细胞、血浆、全血分别为74.50%、44.60%、85.70%;外科系统中红细胞、血浆、全血36.10%、37.50%、38.00%。结论成分用血获得较全面性推广,内科系统输血指征遵守效果良好,血浆输注大部分不合理,导致血浆滥用,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4例血液病患者的49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SEP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免疫因素。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7.73%;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1.64%,以HLA抗体为主;③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RBC)的效果。方法对4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A组;不伴有感染、发热及大量渗出的20例患者定为B组。结果两组多发性骨折患者输注红细胞后RBC、HCT、Hb指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红细胞输注效果好于A组。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及发热,减少渗出,避免因大量或多次输血影响免疫系统,可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输注红细胞血清TNF-α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输注红细胞前血清RBC-3b水平低于正常人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而TNF-α、RBC—ICR水平高于正常人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3个月后与正常人比较,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着严重的红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检测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后血清TNF-α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对其病情的发展和预后判断均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因素,并就红细胞输注无效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92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92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1289次,194次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率达到15.05%;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患有2种以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红细胞制品的贮存时间长是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结论红细胞输注无效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红细胞输注适应症,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利军  刘云  韩明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1964-1965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例长期反复输血并且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采用血小板计数增值考察血小板输注效果.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 SEPSA)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进行血小板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65.0%,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61.7%.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输注血小板时输注无效率分别为84.6%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14,P<0.01).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患者采用SEPSA进行血小板配型后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85.9%.结论 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相关,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余加宏 《淮海医药》2014,(6):550-551
目的了解蚌埠市临床合理用血状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法随机抽取蚌埠市范围内40家临床医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共339临床输血病例,按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其它科室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临床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合理性。结果红细胞输注的合理病例为31.5%,相对合理病例为31.5%,不合理为37.0%;不合理红细胞输注病例中内科为4.7%,外科为63.2%,妇产科为18.2%,其它科室为28.6%;血浆输注合理病例仅占24.2%;"搭配血"为67.4%,外科搭配输血占输注血浆病例的39.3%。结论蚌埠市临床医疗机构内科与妇产科对红细胞输血指征的把握较好,而外科对红细胞输血的指征把握则较差。血浆输注存在随意性,合理性较低;"搭配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医务人员(尤其外科)临床输血的理念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冰冻红细胞临床应用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冰冻红细胞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2例输注冰冻红细胞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后Hb(血红蛋白)及Hct(红细胞压积)的检测,与20例合并输注冰冻红细胞、红细胞悬液的患者及相关报道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1,2]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输注过程中观察有无溶血、发热、过敏等输血相关副作用。结果输注冰冻红细胞、合并输注冰冻红细胞与红细胞悬液、输注红细胞悬液的3组患者在输注后Hb及Hct均有明显升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后Hb及Hct增长率相互比较,其增长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过程中无输血相关副作用。结论冰冻红细胞在临床应用时安全有效,可以解决长期保存稀有血型及自身输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袁丽  彭涛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8):111-112
目的通过对红细胞悬液(CRCs)输注患者的临床用血情况分析,了解红细胞悬液的临床意义,指导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地市医院输注红细胞悬液(CRCs)579例患者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79例输注红细胞悬液患者,输血后临床效果满意,而输血不良反应为2.25%。结论红细胞悬液输注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较低的输血不良反应,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宜进一步推广红细胞悬液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血是成份输血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临床效果正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我站对部分医院输注血小板的病人做了输注后临床效果观察,发现输入血小板虽然在多数病人效果明显,但有少数病人输注后疗效并不明显,临床医生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也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采用胃镜治疗与内科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已经胃镜检查并确诊的13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胃镜组(胃镜治疗)与内科组(内科治疗),每组各65例。胃镜组患者先给予常规胃镜检查,内科组患者给予每日静注40mg洛赛克针,不予以其他止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支持与对症治疗、输血以及输液等。结果胃镜组的总有效率为96.92%,略高于内科组的93.8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镜组的显效患者53例(81.54%),内科组的显效患者34例(52.3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组无效4例中,均转外科进行手术止血,其中死亡3例,胃镜组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采用胃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相对于内科治疗疗效相差不大,但胃镜治疗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内科治疗,且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红细胞输注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9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其进行红细胞输注治疗,分析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效果明显,输注治疗效果与红细胞制剂存在相关性,且与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一定关系。选取的98例患者中,7例无效输注,无效率为7.1%。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红细胞输注治疗效果会因多种因素而受到影响,输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6.
杨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23-1824
目的比较静脉与口服补铁对接受促红素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口服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2个月;静脉组给予静脉输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每次100mg,每周2次,共10次。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变化。结果静脉补铁组治疗后Fib、Hct、SF及TSAT均较口服组明显升高(均P〈0.01)。口服补铁组临床有效率20%,静脉补铁组临床有效率60%。静脉补铁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结论静脉补铁可迅速改善贫血,配合EPO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减少输血,减少医疗费用,应优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6~12月郑州两家三甲医院300例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其中输注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148例(盐水组),输注MAP红细胞红保存液混悬的洗涤红细胞152例(红细胞保存液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的血红蛋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同时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组内Hb水平比较,输血后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保存液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盐水组未发生,但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洗涤红细胞均安全有效,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反复输血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过敏体质患者,应输注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杨丽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8):2779-2781
目的 研究输注辐照血小板后患者体液中各项免疫参数的变化及其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两次以上输血的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的患者126例,采用随机单盲的分配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输注γ辐照机采血小板,对照组患者采用输注普通机采血小板.分别检测患者输血前后机体内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sG、IgM、IgA)、C反应蛋白(CRP)和循环免疫复合体(CIC)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并分析免疫参数变化情况与发生无效输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C3、C4、IgG、IgM以及CIC均较观察组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患者在输血后IsA无明显变化,但CRP有明显升高趋势;观察组的输注有效率为8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χ2=8.92,P<0.05);输血后PTR患者免疫参数C3、C4、IgG、lgM、CRP以及CIC较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患者机体中相关免疫参数与PTR密切相关,输注γ辐照血小板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体液免疫相关参数的反应情况,进一步提高临床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0例,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最高21例(0.52%),其次为血浆6例(0.48%)和血小板3例(0.22%),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消化科、血液科等内科发生输血反应比率比外科高。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库与临床充分沟通合作,定期会诊,制定合理的输血诊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需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350例分为既往无输血史(A组,110例)和有输血史(B组,240例)两组,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9例,61例行给予配合性血小板输注(C组),38例行随机血小板输注(D组);计算输注后1 h和24 h血小板升高指数(CCI),CCI>4.5×109/L判为输注有效。结果 B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50%,高于A组的8.18%( P<0.05 ),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而增高。C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D组(83.61% vs .26.32%)(P<0.05)。结论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实施交叉配型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