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导致硬脊膜外血肿(Spinalexlradural hema)双下肢瘫痪较为罕见.我科于1997年3月收治1例APL合并硬脊膜外血肿致双下肢瘫痪患者,经维甲酸,砷剂促分化诱导凋亡治疗30天后,病人双下肢逐渐恢复知觉,由瘫痪转为能扶着站立行走而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拔罐治疗诱发的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胸背部酸痛不适,在外院行拔罐治疗。第2次拔罐治疗后数分钟出现双下肢瘫痪,伴胸部以下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急诊脊髓MRI检查提示胸3~胸5水平脊髓外硬膜外背外侧占位,脊髓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脊髓水肿。急诊行椎管探查手术,清除胸3~胸5椎管水平硬脊膜外血肿,术中清除物病理检查报告为血凝块。术后诊断: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感觉功能及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拔罐治疗可能诱发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故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治疗力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科1992—01~2005—11手术治疗的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11~49岁。1例为应用抗凝药物后发生.另4例均为轻微生活伤或体育运动后发生。病程4h~3d,平均10h。为逐渐出现的双下肢瘫或四肢瘫患者瘫痪呈进行性加重,瘫痪为不完全性,其中3例四肢瘫患者瘫痪均由下肢向上肢发展。  相似文献   

4.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和影像学征象的多样性,致使及时正确的诊断较为困难,国内外文献常有误诊和漏诊的报道[1,2]。我们收治2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早期均被误诊,后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0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9个月,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20 d入院。患者9个月前,出现双下肢麻木,以一侧明显,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腰椎的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有增生骨赘,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给予牵引,按摩治疗,未见好转。近20 d患者出现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才…  相似文献   

5.
王文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753-6753
笔者收治颈椎硬脊膜外血肿术后脑脊液漏形成巨大皮下肌间隙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48岁。因颈椎硬脊膜外血肿术后伴头痛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因颈椎硬脊膜外血肿(C6~7)行血肿清除,术后即出现头痛,为持续胀痛,坐起时加重,平卧时症状稍有缓解,1个月来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未予重视,1d前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下降,当地医院给予脊椎核磁及补液平卧等处理后转入我院。查体:颈后坐起时可见一囊状  相似文献   

6.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a来经手术治疗的32例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MRI、DSA检查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病人中有26例直接手术清除血肿;6例先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AVF)的供血动脉后,再手术清除血肿并切除瘘口。随访2-9a。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情况11例;有轻度神经系统改变但生活可以自理15例;需他人帮助者4例;2例因血肿压迫时间,术后双下肢瘫痪及尿留渚留未改善;本组无死亡。结论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脊髓MRI检查是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清除血肿减轻其对脊髓的压迫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大的、高血流量的AVF术前栓塞供血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7.
对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外出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男,44岁。于夜间零点左右无诱因突发腰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以右侧为主,未见向其他部位放射,2h后就诊时自觉排尿困难,行B超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h后复查B超示右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予碎石治疗,但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于发病后约10h自觉双脚肿胀麻木并向双下肢近端发展,约14h后双下肢感觉完全消失,并不能自主活动。查体:神清,双上肢未见异常,T11平面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Babinski征阴性。行腰椎MRI检查提示椎管内硬脊膜外血肿。于发病后约20h行椎管探查术,取正中切口,暴露T8~L1棘突及椎板并咬除,见硬脊膜外广泛陈旧血块,以T11水平处血肿最厚,约0.8cm,清除陈旧血块约10m1,见硬脊膜有搏动,  相似文献   

8.
1 病历摘要 男,39岁。因双下肢麻木,渐行性无力3a,大小便障碍0.5a来院,首诊泌尿外科因排尿困难诊断为尿道狭窄而行扩张术,术后疗效不佳,故请我科会诊。查体:颈软,脊柱生理曲度存在,无畸形,全脊柱棘突无压痛,双上肢活动自如,双腹股沟以下痛温觉减退,双踝及双膝震动觉存在,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肌张力减低,左下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腱反射稍弱,病理反射未引出,MRI提示T12-L2椎体水平髓内占位,在硬脊膜外麻醉下行椎管探查术,咬开T12-L3椎板,见硬膜饱满,后正中切开硬脊膜,见长条状肿瘤,灰白色,  相似文献   

9.
高波  刘展 《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28-130
总结了3例不同类型的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术前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及心理疏导,争取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注意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心理疏导、腹泻腹胀观察护理、排尿困难的观察护理、肢体康复护理。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罕见但致残率相当高的神经科急症,多数患者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本组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1例完全康复,另1例由于术前血肿压迫时间长而导致肢体瘫痪;1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经过缓解脊髓水肿药物及止痛药物治疗,肢体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胡伟鹏  陈峻严 《临床医学》1993,13(3):115-116
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通常以恶性肿瘤为主,我们近年来收治4例特殊的硬脊膜外占位病变。病例介绍例1。男,62岁。反复双下肢麻木20年,双下肢无力伴大小便困难2个月。体检:脊柱无压痛、叩击痛;双上肢肌力、肌张力、反射对称正常。双侧 T6以下皮肤痛、触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膝反射、踝反射亢进,右巴氏征(+)。CT 检查见 T_(4-6)椎管内、胸腔哑铃状肿瘤,肿瘤大部位于后纵隔。在全麻下作背部正中切口,咬除椎板,见 T4~6  相似文献   

11.
对我科1996-01~2004-12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1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 (acutespontaneousspinalepiduralhematoma,ASSEH)是一临床罕见的神经外科急症 ,在CT及MR问世以前 ,其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由于此病病因隐匿、起病凶猛、进展迅速 ,若不及时诊治可使患者致残甚至死亡[1 3] 。我科近 5年来收治ASSEH患者 8例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0~ 6 5岁 ,平均 39岁。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 ,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1例 ,妊高症患者 1例。临床症状 :突发肩背部或腰部剧痛起病 ,短期内迅速出现双下肢进行性无力 ,入院时双下肢肌力Ⅳ级…  相似文献   

13.
硬脊膜外脓肿是推管内硬脊膜外间隙的局艰性化脓性炎症,其原发感染灶多为皮肤疖肿、痈肿或蜂窝组织炎等化脓灶,血行播散最为常见,它引起的脊髓损害症状急剧而严重。我科1997年2月21日收治1例。经过及时手术及护理,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一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卜晖  卜晴  刘秀玲 《临床荟萃》2001,16(20):945-946
脊髓粘连性蛛网膜炎是神经科较常见的疾病。我科常采用椎管内注射氟美松 ,以达到松解粘连使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多年来我科应用此法治疗多例患者 ,多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曾有 2例于注射后出现暂时性双下肢软瘫 ,现报告并分析其原因如下。1 病历摘要例 1,男 ,38岁。两年前患结核性脑膜炎 ,住院治疗 2个月基本治愈出院。出院时脑脊液检验除蛋白稍高 ( 0 .8g/L)外 ,余项均正常 ;临床症状均消失。于 3~ 4个月前 ,劳累后出现右下肢麻木 ,7~ 8天后左下肢麻木 ,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感冒”和劳累后症状加重 ,休息和天气好时症状减轻 ;…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自1869年Jackson报道首例及1897年Bain首例手术治疗以来,文献共报道几百例,2003年Groen总结文献报道538例。其临床症状多为急性发作,进行性加重,若不能正确及时处理,将导致永久性的脊髓功能障碍。我科2001年1月~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11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0岁,以双下肢麻木、进行性无力6个月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左足拇指麻木,约3天后左膝以下觉凉、麻.数十天后右下肢渐出现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以来我科共收治6例硬脊膜外脓肿,其中3例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现结合有关资料对误诊的经验教训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18岁。右腰部红肿痛20多天。经治疗好转后8天自觉腰背部剧痛,咳嗽时加重,同时伴双下肢麻、无力,继而双下肢不能活动,小便潴留,诊断急性脊髓炎,住院予以地塞米松10毫克静滴,病情不见好转,且体温上升至39℃以上。检查:双下肢呈弛缓性瘫痪,胸_(6-10)水平以下痛觉减退,胸_(10)水平以下各种感觉缺失,病理征阳性,胸椎_(5-10)棘突有明显压痛,小便潴留。周围血象:白细胞19600,中性92%。于胸_(7-8)硬膜外穿刺有脓流出。手术证实脓肿在胸椎_(6-10),术中放脓6毫升。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术后,感染很快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方法择期行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45例,其中2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全凭静脉麻醉组),25例采用硬脊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硬脊膜外麻醉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6、24、72h检测2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CD4~+/CD8~+水平,比较2组术后14d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14d内,全凭静脉麻醉组肺部感染率(20.0%)高于硬脊膜外麻醉组(4.0%)(P0.05);术后6、24h,全凭静脉麻醉组IL-6[(34.23±5.11)、(33.12±5.12)μg/L]、IL-8[(56.72±9.68)、(50.11±7.83)μg/L]高于麻醉前[(29.71±4.52)、(33.87±6.72)μg/L],CD4~+/CD8~+(1.58±0.22、1.51±0.18)低于麻醉前(1.63±0.23)(P0.05);硬脊膜外麻醉组术后6hIL-6[(31.11±4.49)μg/L]、IL-8[(47.23±8.23)μg/L]高于麻醉前[(29.72±4.56)、(33.91±6.74)μg/L](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6、24h的IL-6、IL-8水平高于硬脊膜外麻醉组,CD4~+/CD8~+水平低于硬脊膜外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老年患者腹部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采用硬脊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分析漏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麻木2年,排尿障碍6个月入院,当地医院经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问盘突出.入我院后经MRI、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动静脉瘘,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发病率低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等是造成该病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肿瘤指生长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和脊髓相邻近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椎管内脂肪组织、血管等)的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统称[1],可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内、硬脊膜外3种,大多为良性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