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求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凋亡及C—fos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针灸预处理组间,针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比较,利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日一次组、电针预处理日一次组、艾灸预处理日一次组、手针预处理日两次组、电针预处理日两次组、艾灸预处理日两次组、结果:表明针灸预处理使C—fosmRNA增多,使细胞凋亡减少,且针灸预处理日两次组比日一次组和缺血预处理更有效。结论:针灸预处理日两次组更有效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凋亡,进一步证明了中医针灸“治未病”理论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求针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Bcl-2mRNA及BaxmRNA的影响,丰富治未病理论。方法:采用针灸预处理组间,针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比较,利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日1次组,电针预处理日1次组,艾灸预处理日1次组,手针预处理日2次组,电针预处理日2次组,艾灸预处理日2次组。结果:表明针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使bcl-2mRNA增多,使baxmRNA减少,且针灸预处理日2次组比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更有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针灸"治未病"理论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灸预处理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通过观察针刺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捻针预处理日1次组,电针预处理日1次组,手捻针预处理日2次组,电针预处理日2次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心肌HSP70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凋亡增加,HSP70mRNA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针刺预处理使心肌细胞凋亡减少、HSP70mRNA表达增加,且针刺预处理日2次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结论:针刺预处理能够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上调心肌HSP70mRNA的表达。针刺预处理每日2次的作用强于针刺预处理每日1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求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SOD及MDA的影响。方法:采用针灸预处理组间,针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比较。结果:针灸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比,针灸预处理日2次组和日1次组比,均使SOD增多,使MDA减少。结论:针灸预处理日2次组比日1次组和缺血预处理更有效,进一步证明了中医针灸“治未病”理论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RyR2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脂血症大鼠心肌肌浆网兰尼碱受体蛋白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mRNA表达的变化,并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进行比较,探讨艾灸预处理的有效性和对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高脂血症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推管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心肌进行荧光半定量RT-PCR检测,测定Ry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艾灸预处理组及缺血预处理组心肌肌浆网RyR2 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艾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均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心肌RyR2 mRNA表达的下调,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丰富了"治未病"理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腺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针组和艾灸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于末次捆绑结束48 h后开胸,穿线静置40 min,拔线,继续静置60 min后取材;缺血再灌注组于末次捆绑结束后48 min行缺血再灌注后取材,电针组和艾灸组分别在针刺、艾灸内关穴之后48 h再行缺血再灌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腺苷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NO、NOS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血清NO、NOS及腺苷的含量较假手术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电针组与艾灸组血清NO、NOS及腺苷的含量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而电针组与艾灸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艾灸内关穴预处理可以提高兔血清中NO、NOS及腺苷的含量,即可以增强延迟性保护机制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触发物质NO、NOS、腺苷的活性和含量,表明了针灸预处理内关穴可以在48 h这一延迟时相产生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自噬能力的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适应(IP)组、电针组、艾灸组,每组8只。电针组及艾灸组造模前分别电针或艾灸"内关"穴,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7d。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复制心肌缺血模型。电镜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心肌细胞自噬体的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LC3蛋白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形态完整,排列整齐,线粒体较完整,可见少量自噬空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大,胞核边聚化,自噬空泡较多;与模型组相比,IP组、电针组、艾灸组心肌细胞损伤较轻,少量肌纤维溶解,线粒体丰富,自噬空泡及溶酶体数量增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IP组、电针组、艾灸组凋亡指数均降低(P0.05);与IP组、艾灸组比较,电针组凋亡指数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LC3-Ⅱ表达水平、LC3-Ⅱ/Ⅰ比值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P组、电针组及艾灸组心肌组织LC3-Ⅱ表达水平及LC3-Ⅱ/Ⅰ比值均降低(P0.05);与IP组、艾灸组比较,电针组LC3-Ⅱ的表达及LC3-Ⅱ/Ⅰ比值上调(P0.05)。结论:针灸预处理能产生与缺血预适应相似的心脏保护作用,适度提高细胞自噬能力,减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神经元凋亡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电针预处理组,每组20只。缺血/再灌注组和电针预处理组采用改良的MCAO线栓法缺血2 h后行再灌注3 h,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给予其他处理。电针预处理组造模前取"百会""肾俞""三阴交"电针预处理,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强度1 m A,每15分钟为一刺激单元(通电10 min,留针不通电5 min),连续重复4次,共计1 h。各组麻醉清醒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区百分比,TUNEL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指数(AI),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区百分比、神经元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均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区百分比、神经元凋亡指数明显降低(均P0.01)。p53为细胞核着色,caspase-3为细胞质着色,两者阳性细胞均呈棕黄色,假手术组大鼠右侧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的结构清晰且明显,阳性细胞少;缺血/再灌注组右侧海马CA3区p53和caspase-3阳性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右侧海马CA3区caspase-3和p53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是通过抑制p53和caspase-3的表达抗神经元凋亡,从而改善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TGF-β-Smads信号通路作用及脑组织凋亡细胞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后,收集脑组织,进行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缺血脑组织中IL-1β与TNFα含量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缺血脑组织中TGF-β、Smad4及Caspase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分析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提前给予电针预处理能够明显降低脑组织中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P0.05)。Western blot结果发现:模型组中TGF-β、Smad4和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中TGF-β、Smad4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可以显著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结论: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最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手厥阴经“内关”“郄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CaMKⅡmRNA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内关组、针刺郄门组、针刺对照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结扎冠脉前分别电针大鼠双侧“内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针灸基础课程的整合模式.方法:分别在针灸推拿学院本科2012、2013级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进行经络腧穴和刺法灸法的教学授课,每一个年级中一个班作为研究组(经络腧穴和刺法灸法两部分穿插进行),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先开展经络腧穴、再进行刺法灸法的教学),具体实施后对学生进行笔试和技能考核.结果:2组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笔试成绩和2013级技能成绩2组优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针灸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可行,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常江  孙忠人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6):56-58,F0003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及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高脂饮食喂养大鼠,用“推管法”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技术检测心肌组织结构,检测大鼠血清中SOD活性、MDA含量变化.结果:针刺预处理组大鼠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SOD活性明显增加、MDA含量明显减低(P<0.05或P<0.01).结论:针刺预处理能有效的抑制缺血再灌注高脂血症大鼠心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清除氧自由基,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心肌损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缓慢捻进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缓慢捻进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3.75%,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64.58%,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缓慢捻进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小针刀加菱形阻滞和温针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6例,治疗组用膝关节菱形阻滞和小针刀松解法,每周1次,1~3次治愈;对照组66例,在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鹤顶、阴陵泉、血海等穴位上温针灸,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近、远期有效率为96.51%、97.67%,对照组近、远期有效率为69.70%、66.67%,2组近期、远期疗效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针刀加菱形阻滞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马兰萍  薛崇成 《中国针灸》2007,27(11):845-848
朱琏同志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带头人。朱琏同志对针灸事业的主要贡献有学习针灸医学,推广针灸疗法;心系针灸事业,创建针灸研究机构,并较早进行针灸国际交流;注重临床实践,倡导针灸科研;著《新针灸学》,传道后学。  相似文献   

16.
近3年针灸临床经络证治文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经络证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手工检索2001~2003年<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所收2003年的为临床-B版)<针灸临床杂志>,对其中包含经络证治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结果:文献中涉及经络证治内容的较少,仅占5.69%(163/2 864);而既按经论治、又有经络辨证内容的更少,占1.22%(35/2 864).结论:目前针灸临床中不重视经络证治的现象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朱秀美  李成建 《中国针灸》2002,22(11):18-26
文献计量学调查表明,2000-2001年《中国针灸》引用中文期刊文献共计1394条,引自255种期刊,其中引次在6次以上的期刊有36种,依次为:(1)中国针灸(336);(2)上海针灸杂志(143);(3)针灸临床杂志(85);(4)针刺研究(79);(5)中医杂志(41);(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7)……等等。《中国针灸》引次最多,达336次,占24.10%,是我国针灸学首选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针灸》2009,29(9):752
从耳针操作规范化研究编制的意义、科学性及关键问题三方面对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编制中的主要难点与争议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怎样规范耳针操作;标准制定的依据与科学性;术语和定义的选择;为何仅规范4种耳针的操作方法等.进一步提出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灸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毛兵  王丹琳  吴滨 《中国针灸》2007,27(2):79-83
应用广义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检索《中国针灸》《针灸临床杂志》《上海针灸杂志》3种专业针灸期刊在2003年1月-2005年6月间发表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及相关卫生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制定统一标准,筛选文献。初筛得到针灸临床研究文献1637篇,综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信息发现,尽管针灸治疗疾病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专科疾病(327种),但目前尚无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系统培养制度,不利于学科发展及与国际接轨。针灸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养应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医学发展趋势、针灸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松鹤  楼新法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54-56,F003
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展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治疗方法以常规针刺。芒针,长银针,电针,电热针为多;取穴多以腰夹脊穴为主。常用还有命门,腰阳关,肾俞及下肢胆经,膀胱经穴等。机理多认为与针刺的镇痛作用有关。且能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以及通过促进外周血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