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神经受到损伤的初期,损伤区传递冲动能力减弱和速度减慢,随后发生传导阻滞和神经髓鞘膜脱落的形态学病变。此时可记录到不同类型的传入神经纤维的异常传入放电活动,粗纤维产生规则的高频的异位放电,细纤维有不规则的阵发性放电。对脱髓鞘膜区进行逆行性刺激可引起放电频率增加,单次脉冲的逆行性刺激可使部分C类纤维产生多次的异位放电。脱髓鞘膜区对K~ 通道阻断剂以及外源性的去甲肾上腺素异常敏感,提示异常电活动是受伤神经区轴突膜上离子通道和介质受体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腓神经Ⅰ类纤维排放不影响网状大细胞核(RMC)和中缝大核(NRM)神经元活动;Ⅱ类纤维排放使46%的RMC诱发单位和56%的NRM诱发单位发生反应;Ⅲ类纤维排放使89%的RMC诱发单位和100%的NRM单位发生最大反应。在重复刺激腓神经的条件下,41%的RMC受试单位和75%的NRM受试单位的诱发放电随刺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双脉冲刺激比单脉冲刺激更易引起RMC和NRM单位反应。RMC和NRM在上述反应特征和数量分布的统计学分析上均无显著差异。本工作提示:RMC和NRM是1)伤害性感受和广动力范围型反应;2)非驿站性;3)作为复合体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前,生理学家就用刺激躯体传入神经的方法观察动脉血压,并用逐段切断脑干的方法研究心血管中枢的定位。近20多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更新,对调节心血管活动中枢通路的认识逐步深入,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结构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中脑、脑桥、延髓以及脊髓,而基本中枢位于延髓。本文就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结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l脊因交感节前神经无脊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初级中枢。其部位主要位于TI~L3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柱(hier-mediolateral,IML),此…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成年雄性家兔弓状核神经电活动测定的动物模型,探讨其在雄性生殖调控中的意义。方法:参照Sawyer图谱,对家兔弓状核准确定位后导入玻璃微电极,L-FDQ-1型神经信号放大器和VC-10型电生理仪对电脉冲信号进行处理、记录,分析弓状核的神经电活动。通过微电极注射0.5mol/L醋酸钠溶液(含1%傍胺天蓝)后,在组织切片上证实电极位置在弓状核。结果:成功定位雄性家兔弓状核,准确将玻璃微电极导入弓状核核团区域,平面定位是冠状0平面中(前囟处),深度距皮层下15mm。记录核团放电,其脉冲的频率为每30s(12.60±4.92)次。结论:下丘脑弓状核是雄性性腺发育的控制中枢,对第二性征发育起直接的调控作用。雄性家兔下丘脑弓状核的定位和记录核团放电,对研究男性性发育机制及其性早熟病理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串脉冲刺激腓神经为伤害性刺激,以杏仁核痛敏单位电活动为指标,在32只家兔刺激皮层SI区,观察对杏仁核痛兴奋单位和痛抑制单位电活动的影响。其结果是:刺激SI区使痛兴奋单位放电数目增多;痛抑制单位放电数目减少或暂停。同时刺激SI区和腓神经有明显协同作用,电针穴位后以同样参数刺激SI区对痛兴奋单位有抑制作用,对痛抑制单位使抑制减弱或解除。提示,SI区对杏仁核痛敏单位电活动有一定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为一些患脑麻痹儿童做的一种新法手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肌肉痉挛。手术的施行方法是切断下部脊柱管内选定的神经纤维,以使主管肌肉活动的神经脉冲得到平衡。迄今为止,已有120例手术成功,尚无失败的记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是否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具有调制作用,以及这种调制作用是否影响体感皮层对传入信息的感受.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多管玻璃微电极刺激记录技术和微电泳注射的方法,观察了不同剂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刺激隐神经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于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时自发活动平均放电率的变化.结果去甲肾上腺素能易化体感皮层Ⅰ区电泳部位神经元的自发活动,使平均放电率增大.当微电泳电流强度从5nA逐渐加大至145nA时,平均放电率的增加值从(0.52±0.47)脉冲/s增大到(24.1±6.9)脉冲/s,表明易化作用逐渐加强,且呈剂量——效应正相关依赖关系.去甲肾上腺素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有抑制效应,但无剂量依赖关系.刺激隐神经的电流强度较弱,单纯A类纤维传入时对记录部位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有抑制作用;刺激强度较强,A类和C类纤维共同传入时,能易化记录部位的自发活动.而且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传入信息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自发活动的调制有相互作用去甲肾上腺素既能取消传入信息对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兴奋效应;又能使其抑制作用减弱.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调制体感皮层Ⅰ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来改变信号一噪声比,影响体感皮层对传入信息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外源性Ca~(2+)及Ca~(2+)通道阻断剂异搏定(verapamil)和硝酸镧(La(NO_?)_?)作用于神经脱髓鞘膜区,均可影响异常的神经冲动。5mmol/L Ca~(2+)不能使受损神经异常放电频率改变,10~20mmol/L Ca~(2+)总能引起兴奋效应,40mmol/L Ca~(2+)则可使异常电活动频率降低。静脉或局部应用异搏定不但可抑制受损神经自发性异常电活动,还可阻断四乙胺(TEA)诱发的电活动。La~(?)也可降低受损神经异常放电频率。而Ca~(2+)、异搏定及La~(?)作用于正常神经干,并不影响其正常传导与电活动。提示神经损伤区轴突膜上形成了Ca~(2+)通道,而来自损伤区的异常电活动与Ca~(2+)通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体表检测平滑肌电活动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刘朝东 《医学综述》2005,11(11):1046-1048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图起源于20世纪30-50年代,利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来记录人体内某器官或组织的电活动,由此反映其功能活动。心电图、脑电图等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应用,在临床上为相应疾病提供了无创的检测手段。平滑肌电信号比较弱,距离皮肤比较远,到达皮肤时已经非常微弱,同时其体表检测易受心电、皮肤电等生物电和呼吸伪差的影响,要从皮肤上引导出来很困难。而且其波形很不规全,仅靠人眼对波形进行识别与分析读图几乎不可能,因此其检测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心电图和脑电图。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平滑肌本身电生理学的发展,平滑肌表面肌电图的研究(如胃、肠、子宫等)非常活跃,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在出血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并发休克肺两过程,用电生理仪记录了植物神经的电活动。在单纯休克过程:颈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弱,颈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内脏大神经和减压神经的传出冲动均见增强;阻断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后,颈交感神经放电活动立即变为增强。在休克并发休克肺时:颈交感神经电活动不再是减弱而是增强;其余三神经干电活动仍为增强,而且较单纯休克时增强得更为明显。本文对上述诸项变化的发生和意义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脉冲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当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这种技术属于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因此,脉冲射频技术在临床疼痛治疗中的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临床治疗体会谈一谈脉冲射频技术在疼痛科中的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首先阐述脉冲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作用机理和一些相关的适应症,其次分析脉冲射频技术治疗疼痛的特点,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运行脉冲射频技术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希望可以使脉冲射频技术在疼痛治疗中取得更大的成效,进一步推动脉冲射频技术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姚树坤  张艳丽  柯美云  王智凤 《医学综述》2008,14(23):3527-3531
目的观察逆行胃电刺激(RGES)对健康人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2例。沿胃大弯距幽门5cm处放置一对黏膜电极,进行RGES。观察RGES的长脉冲和串脉冲刺激对多通道胃电图参数的影响,长脉冲对摄食试验中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RGES抑制胃动力的电生理学基础。结果所有长脉冲和串脉冲RGES可完全驱动健康人的胃电信号。多通道胃电图分析显示,RGES较大能量的刺激引起ch1和ch4的正常慢波百分比(N%)显著降低,ch1、ch3和ch4的胃电主频(DF)下降,ch1和ch2的主功率(DP)显著降低,胃电慢波耦联率下降。RGES也引起了摄食后ch3的DF显著下降。并且长脉冲对胃电生理的抑制较串脉冲更为明显。结论RGES可抑制胃电活动,尤其以长脉冲作用更明显。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RGES延缓胃排空和减少摄食量的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血流动力学信号通常通过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与潜在的神经元活动紧密相关。不同脑通路激活过程中血流和神经元活动之间的关系潜在的机制不同。本文简要阐述了由谷氨酸、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驱动的感觉刺激等不同脑通路激活过程中血流和神经元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神经血管耦合机制与大脑状态改变的潜在联系。鉴于NVC是脑功能成像的基础,而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静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可能无法恰当地反映区域脑能量需求瞬间变化后神经活动迅速增加局部血流这一动态过程,因此,探索以NVC机制为基础的更为成熟的任务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更深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作外周神经电活动引导电极。方法 用万向推进器制作外周神经电活动引导电极。结果 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实验性能好。结论 本电极在神经电生理实验中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functionalmagneticresourceimaging,rfMRI)是新型的用于检测静息态大脑神经活动的临床诊断技术。rfMRI的核心理论基础是神经活动与脑血流量及血氧水平之间存在关联。随着检测及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rfMRI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得到了深入的拓展,对于精神及神经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甲状腺激素异常所致的精神神经症状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诊断也存在困难。通过rfMRI对甲状腺激素异常伴精神神经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析,具有简便、无创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有助于早期筛查及优化临床诊断,便于对治疗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于清醒的肌肉麻痹的大鼠,用直流电分级阻滞法,以n=10或n=100的电脉冲刺激腓肠神经的不同传入纤维(分Ⅱ、Ⅱ+Ⅲ、Ⅲ、Ⅱ+Ⅲ+Ⅳ和Ⅳ类五组),观察刺激后即刻和10min时对中缝大核(NRM)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可见到(1)无论从引起兴奋的神经元数或反应的强度来看,均以细纤维的作用最大,粗纤维的作用最小,粗加细纤维居中。(2)Ⅲ类纤维的兴奋作用,短串脉冲大于长串脉冲。Ⅳ类纤维的兴奋作用,长串脉冲稍大于短串脉冲。(3)在刺激各组纤维后,所引起的反应,潜伏期有的较长;反应有的呈单相,有的呈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化。上述结果为解决针刺或刺激神经镇痛的外周传入纤维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传统治疗方法虽有疗效,但都有一定的禁忌证和副作用,而不可逆电穿孔作为一种新的局部物理治疗肿瘤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可用于邻近血管、神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微秒级电脉冲产生的细胞不可逆电穿孔在消融肿瘤的同时会带来人体明显的肌肉收缩和心律失常现象,而纳秒脉冲消融肿瘤则通过改变脉冲发生器的硬件实现方式,提高电压,压缩脉宽,克服了上述缺点。本文介绍纳秒脉冲消融肿瘤技术的兴起与优点,综述国内外纳秒脉冲消融肿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分析纳秒脉冲消融设备的迭代技术优势,从纳秒脉冲功率技术、纳秒脉冲电场分布、电场强度阈值和不同电脉冲参数消融肿瘤带来的不同量效关系等方面展望了纳秒脉冲消融肿瘤关键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方向,并对纳秒脉冲消融肿瘤设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脑肽对大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人类意识、行为、情绪、感觉、睡眠、智能、记忆、学习等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化变化规律,这是颇引入注目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已发现许多神经活动性肽对大脑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行为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使我们对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及运动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临床上,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对大脑施加脉冲磁场,引起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及神经电活动.近年来TMS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语言、吞咽、认知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估和治疗中,是脑调控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TMS作用于脑卒中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虎杖苷(polydatin,PD)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麻醉大鼠隔离灌流颈动脉窦的技术下,记录窦神经放电,观察PD对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D组大鼠窦内压-窦神经放电积分关系曲线向右下方移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用L型钙通道开放剂Bay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